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和高度的城市化,而城市圈域经济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其所具有的高聚集、高能级、开放性和自组织经济的特征,不仅表现为一个城市圈域经济范围内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工业化的推进,从而促进圈域经济的高效率增长;而且还表现为多个城市圈域经济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全力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圈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圈域经济,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根据对城市圈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城市圈域经济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城市圈域经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城市圈域经济一般都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按照经济的空间扩散规律而形成的圈层地域结构,其具体可分为中心城市区,大城市经济圈,大城市经济带等多个圈层。城市圈域经济内具有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共同市场,并形成圈域内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多元性发展,具有不断创新和向高级化演进的能力,能够从空间上不断地向外扩散和延伸,具有较强的外向型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能力。
(二)城市圈域经济是拥有较强经济功能的中心城市
国际比较分析表明,任何城市圈域经济都有一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该中心城市不仅人口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对周边城镇和地区应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成为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时,城市圈域经济所覆盖的周边城镇和地区也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并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的融合性和互补性,能够与中心城市构成经济上的一体化关系。
(三)城市圈域经济是融行政与经济为一体的经济圈
城市圈域经济不同于行政区,而是一个融行政与经济为一体的经济圈。一方面,圈域内各行政区和各级政府之间仍具有行政上的独立性,使各级政府能够行使其行政权利,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圈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各行政区和各级政府都具有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带来城市圈域内经济的可协调性,从而使城市圈域经济内各城市和相应区域的经济发展融合为一体化的经济区域。
(四)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高聚集经济
城市圈域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或消除空间经济的不平衡状况;而且其还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种高聚集、高能级、开放性的,并具有高度自组织功能的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带动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迈向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国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由于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因而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基础,使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对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分析(罗明义,1998),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可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在时间上的迅速腾飞提供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因为通过城市圈域经济发展,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城市化基础,特别是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优势,尽快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带动整个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城市圈域经济内部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形成由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所组成的城市圈域“梯度”发展链,把城市经济圈内各个经济单位、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产业发展链,促进圈域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推进整个经济高速度、高效率地发展。三是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即利用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作用,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和结构调控,引导市场组织创新和市场消费偏好,达到对整个城市圈域经济的调控。保障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中国是世界第三国土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中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因而丰富的资源被巨大的人口平均后,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资源的三分之一。因此,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已势在必行。所谓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是指生产效益高、物资消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生产精细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梁天民、邬红林,1995),是对传统的资源浪费型产业体系的否定。中国现阶段的产业体系基本上是属于浪费型的产业体系,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初级化、产品加工层次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经济落后,各种原材料消耗、能耗、水耗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沿用传统的产业体系,则实现工业化将使中国已有的资源消耗殆尽,并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环境恶化。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一种高聚集经济,其促使人口相对集中,减少了人口分散所带来的生活和交通用地,从而缓解了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制约;同时其高能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不仅有利于建立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而且还有利于建立以节约劳动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节约资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成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三)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异很大,人口众多且分布又极不平衡,从而使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如果继续采取东中西梯度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使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则不仅会使落后地区的经济走向萧条,而且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因此,缩小地区差距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缩小地区差距又不能采取抑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采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许多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拥有经济发展的较好条件和基础,把其培育成各种能级的中心城市,并形成相应的城市圈域经济。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其相对均衡的布局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推动中西部地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既有利于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更广、更深的领域,又有利于真正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切实解决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实现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佳结合点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促使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水平分工,加快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努力进入世界产业发展的先进行业;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创汇产业。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为中国参与国际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提供了最佳结合点。一方面,城市圈域经济内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都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有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经济服务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调控机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水平分工,大力发展各种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小城市及腹地,虽然没有能力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但可以通过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产品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从而纳入国际垂直分工的行列,实现国际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有机结合。
(五)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制约之一,就是持续膨胀的人口及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激化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过程中引起动荡的根源之一。通过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而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体系的形成,必然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突出问题。此外,通过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建设若干大城市经济圈和大城市经济带,还有利于为大规模的移民创造条件,从而切实解决那些因经济基础条件较差而产生的贫困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以减少向贫困地区的低效率投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率。
三、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架
根据国外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国内理论界的研究,遵循城市圈域经济经济发展的规律,从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一批高能级的中心城市
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尤其是目前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现实,是阻碍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中国一直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对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析,大城市超先增长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高佩义,1991),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超先增长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在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发展之后,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因此不能继续沿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城市化的趋势,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强化中小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尤其是要把握世界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态势,积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促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城市圈域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根据城市圈域经济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应发展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心城市主要有上海、北京、香港、武汉、重庆、沈阳等6大中心城市,也称为Ⅰ级中心城市; 发展成具有全国水平的重点中心城市主要有天津、南京、济南、广州、长春、哈尔滨、郑州、西安、兰州、成都、昆明、长沙、乌鲁木齐等15座城市,也称为Ⅱ级中心城市;发展成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中心城市,如大连、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银川、西宁、青岛、南昌、贵阳、南宁、桂林、海口、福州、澳门等近20座城市,也称为Ⅲ级中心城市。以上述40多座中心城市为主体,再加一部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Ⅳ级中心城市,就构成了中国未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二)积极推进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
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实质上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即围绕中心城市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群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应掌握以下三点。一是要依托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吸引和辐射,形成一定的城市网络系统。也就是说,当一个区域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对周围地区形成一定的经济吸引和辐射时,要加快中心城市的培育,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并合理地设置城市体系,形成错落有致的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网络系统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大城市经济圈的建设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借鉴国外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国大城市经济圈可由四个层次所组成,即中心城区、城市化区域(近郊区)、二级城市区和中小城镇群落。中心城市区是大城市经济圈的核心部分,是以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主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区。城市化区域是围绕中心城市区而形成的专业性功能区域,并形成相对独立、较完善的城市功能。二级城市区是与中心城区相邻城镇,或者是城市化区域的卫星城镇,也是大城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镇群落,是与中心城市有相当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围绕中心城市而形成的城市网络。三是大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应符合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既不能为了城市化而在不该设市的地区设市,使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进程,形成“超前城市化”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人为抑制城市化发展而使形成“滞后城市化”,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根据以上大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国大城市经济圈发展态势,未来中国大城市经济圈发展构想是形成以上海、北京、香港、沈阳、武汉、重庆六个城市为中心的一级大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南京、广州等15个城市为中心的二级大城市经济圈;形成以石家庄、太原等近20个城市为中心的三级大城市经济圈;再加上部分四级大城市经济圈,就综合构成了中国大城市经济圈的格局。其市场范围的经济圈域半径基本上覆盖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域,从而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有引导地发展中国大城市经济带
在积极推进中国大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按照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发展的轴向扩散规律和蔓延扩散规律,有引导地发展中国大城市经济带,带动大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实际,大城市经济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世界级大城市经济带。当今世界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大城市经济圈基础上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城市经济带。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经济带,五大湖群大城市经济带,日本东京——大阪大城市经济带,欧洲巴黎——莱茵——鲁尔大城市经济带,英国伦敦——伯明翰大城市经济带等。在迈向21世纪发展中,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引导一批世界级大城市经济带的形成,以抢占战略制高点,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目前要有引导地优先、重点、集中、全面地建设和发展四个世界级大城市经济带。一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经济圈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经济带;二是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经济带;三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冀鲁大城市经济带;四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大城市经济带。
第二层次,“四沿”大城市经济带。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加快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随着中国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各种大城市经济圈轴向扩散和蔓延扩散的发展,正在形成以“四沿”为内涵的大城市经济带。除了前面所述的四个世界级大城市经济带以外,目前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四沿”大城市经济带有:以海口——三亚工业走廊为轴线的海南岛环海大城市经济带;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江汉大城市经济带;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大城市经济带;以长沙——株州为轴线的长株大城市经济带;以南昌——九江工业走廊为轴线的昌九大城市经济带;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沿边呼包大城市经济带;以昆明——河口为轴线的昆河城市经济带;以南宁——北海为中心的桂海大城市经济带等等。通过“四沿”大城市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进一步推动中国全方位地开放,同时也带动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尽可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第三层次,各地区的产业经济带。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参与世界竞争的世界级大城市经济带和对外开放的“四沿”大城市经济带;同时也要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大城市经济圈为中心,引导一大批产业经济带(也称为工业走廊)的发展。从而形成“点——轴——面”有机结合的空间经济结构,促使全国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各地区的产业经济带虽然没有前述的世界级和“四沿”大城市经济带的规模大,但它们都有优势条件集中的特点,通过引导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轴心区域和重点区域,从而能带动一片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产业经济带有: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为中心,以平齐、京通两条铁路为枢纽而形成的哈齐产业经济带;以滨州——滨绥铁路为轴线的图门江产业经济带;以胶济——兰烟铁路为轴线的胶济兰烟产业经济带;以福州市、厦门市为中心的福厦产业经济带;以马鞍山市、铜陵市为中心的皖南产业经济带等等。
四、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通过建设高能级中心城市,推进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积极培育大城市经济带,就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大城市经济圈——大城市经济带为构架的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格局,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巨人崛起,抢占世界战略高地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迅速腾飞的必然选择。为了切实推进我国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推进城市圈域基础设施的发展
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圈域内“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城市圈域经济的“硬环境”主要就是指城市圈域内的基础设施,它是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城市圈域经济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因此,要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就要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城市圈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供给困难;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投资吸引力低,资金回报率低等难点,因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和方法,才能促进城市圈域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按城市圈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指导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要对城市圈域基础设施进行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促进其综合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利益均享,投资共担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城市圈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强综合协调管理,促进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过程,增强基础设施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五是要以构建城市圈域大交通为目标,按照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各大城市经济圈、大城市经济带之间的交通运输,形成现代化的、便捷的、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二)推进城市圈域共同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加快城市圈域共同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圈域共同市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市圈域为活动空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交换关系和交易场所的总和。其作为全国统一市场在空间的分布形式,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过程,因而加快城市圈域共同市场的发展,不仅是推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城市圈域共同市场,要按照发挥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要求,使圈域共同市场应逐步向着统一协调、灵活运行、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迈进,加快培育和发展圈域内的各类市场,包括完善圈域性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形成保证圈域各种商品和要素资源自由、合理、有序流动的多元结构的圈域市场网络体系。
(三)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布局
推进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还应促进城市圈域经济合理分工和布局。因为任何一个地域,都有特定的地域优势与特色,这是由该地域所处的位置、资源状况、历史发展沿革等诸多“先天”与“后天”的因素所决定的。地域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得越充分,其发展也就越快。因此,城市圈域经济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从圈域本身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确定圈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模式,实现各城市圈域间的合理分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源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极不平衡,如果各地不顾自身的特点而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势必造成资源、人才与资金的极大浪费,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而且使整个国家经济也会因各地的盲目竞争、盲目发展,而无法协调地发展,失去对外竞争的整个实力与坚实后盾。因此,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体现地区经济特色为前提,以圈域间合理分工为依托,实现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分工布局。通过城市圈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布局,真正实现圈域间各类产业齐头并进的水平分工,以及由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产业垂直分工,从而推动各大城市经济圈和大城市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并相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