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徐嘉利周西汉通讯作者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徐嘉利周西汉通讯作者

徐嘉利周西汉通讯作者

武汉市第五医院 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 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8月~2012年12月住院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肠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4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8例(67%)病人症状在发病48h内消失,39例(93%)病人症状在发病1周内消失,其余病人于发病2周内症状消失。 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及长期便秘有关。临床表现多有腹痛、腹泻及便血,结肠镜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ischemic colitis

Xu JialiZhou Xihan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colitis,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rognosis. Method:42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9 August —2012 year in December hospitalized patients,analysi of the clinical feature,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42 patient with ischemic colitis,28 cases(67%)of patients symptoms disappeared within 48 hours of onset,39 cases(93%)of patients symptoms disappeared in 1 weeks of onset,the remaining patients from onset of symptoms disappeared within 2 week. Conclusion:Ischemic colitis occwrs in the elderly,and more women than men,It is associated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The clinical mainfestations were abdominal pain,diarrhea and bloody stool,colonoscopy has characteristic mainfestations,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Keywords】Ischemic colitis; 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55-02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症[1]。病变多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上多有腹痛,便血及腹泻等表现,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该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老龄人群所占比例以及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病人的发病率的升高,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已经由原来的少见病变成了常见病、多发病。缺血性结肠炎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病人可在短期内完全恢复。

1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8月~2012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的住院病人共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48~84岁,50岁以下2例,50~59岁8例,60~70岁13例,70岁以上19例。凡有腹痛,腹泻,便血者在入院后24~48h内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结肠肿瘤和大肠结核等出血性病变,并行3次大便培养排除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特点进行分型并治疗,2周后复查结肠镜。

2结果

21临床特点:42例病人中36例表现为腹痛(86%),主要为左下腹及脐周疼痛,39例有血便(93%),多为鲜便血,也有暗红色血便;31例有腹泻(74%);12例有恶心、呕吐(29%);8例有发热(19%)。42例(100%)病人大便镜下均可见红细胞,隐血阳性。32例(76%)病人血液白细胞增高。

本组有31例(74%)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8例,高脂血症5例,12例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病。28例便秘,4例腹部手术史。

22结肠镜检查:本组患者病变累及乙状结肠22例,结肠脾曲13例,降结肠6例,横结肠1例。病变处定位采用结肠镜定位及腹部平片(于结肠镜下在病变远、近侧及中间各置一枚钛夹后行腹部平片检查定位)相结合。本组病人一过型36例(86%),狭窄型6例(14%),未见坏死型。一过型内镜下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皱襞增厚,黏膜下淤点样出血,可见浅表不规则状溃疡,溃疡之间无正常黏膜,严重者黏膜呈暗红色结节状。狭窄型表现为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并出血,可见环行溃疡,病变浸及肠管全周,致肠腔明显狭窄。2周后复查结肠镜35例,钛夹全部脱落;黏膜完全恢复正常21例;8例黏膜仍有充血,血管网紊乱;6例肠腔明显狭窄。

42例病人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42例(100%)可见黏膜或黏膜下水肿,白细胞浸润;25例(60%)可见腺上皮呈退行性变,黏膜坏死;17例(40%)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形成。

23治疗结果:42例均予以静脉补液,肠道休息及支持对症治疗,并给予抗生素静滴2~3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30mg/d、丹参30ml/d静滴3d。28例(67%)病人症状在发病48h内消失,39例(93%)病人症状在发病1周内消失,其余病人于发病2周内症状消失。

3讨论

1986年Marston将缺血性结肠炎归纳为2型,即坏疽型和非坏疽型[2],按病程分为缺血期、修复期和狭窄期[2]。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方面:①血流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见,这些疾病可导致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流缓慢淤滞,引起局部肠黏膜血供减少,导致黏膜缺血,损伤。②肠管因素:包括肠腔压力及肠管蠕动,肠腔压力增加可导致肠壁血供减少,而肠蠕动加快会导致肠腔压力的升高以及氧需求增加而导致结肠黏膜绝对或相对缺血。

本组有31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8例,高脂血症5例,12例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病。这些疾病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肠缺血的主要原因。

本组中28例便秘,4例腹部手术后,均提示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血供减少,引起结肠黏膜绝对或相对缺血。特别是病变累及乙状结肠22例患者均有便秘,提示便秘在乙状结肠的缺血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还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及基础疾病,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提示中老年女性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和腹泻。腹痛程度轻重不一,以左下腹及脐周痛多见。便血以鲜血便为主,其次为暗红色血便、血水便和脓血便,便血多于起病后24h以内,可先出现腹泻,随后出现血便,有少数患者可于24h以后才出现便血。

本病内镜下特点是病变边缘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皱襞增厚,黏膜下淤点样出血,可见浅表或散在溃疡,多呈不规则状,溃疡之间无正常黏膜。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很少累及直肠。

病理组织学:在缺血的急性期可见肠腔积液扩张,肠壁因水肿出血变厚,黏膜面出现瘀斑、出血灶,黏膜片状坏死脱落,显微镜下见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固有层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毛细血管扩张,小静脉内血栓形成。修复期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多位于系膜的对侧,溃疡纵行,溃疡深者修复后形成瘢痕,有时因腺体增生过度形成假息肉。显微镜下见坏死残留的腺体出现增生,溃疡基底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狭窄期肠腔缩窄,肠壁增厚僵直,镜下见黏膜腺体结构不完整,大量纤维增生。

早期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关键。如突发腹痛、便血及腹泻,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并应尽量在24~72h内完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大部分非坏死型缺血性结肠炎为自限性,经改善血液循环及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轻型病人在1周内可以得到改善,若有腹膜炎表现或明显梗阻症状,对药物治疗无效,同时全身情况恶化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Westvik TS,Longo WE. Ischemic colitis. Rozhl Chir,2005,84:476481

[2]于晓峰,史冬梅.老年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97498

论文作者:徐嘉利周西汉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徐嘉利周西汉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