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对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渗入,时至20世纪末,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变化连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部的规划和领导下,旨在“体现时代要求”、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0年启动,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作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现从以“双基”为导向到以“生物科学素养”为导向、以探究式教学为特点的转变。
课程标准实施的10年间,生物学教育所发生的变化使得这个领域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本文仅从课程发展的突出特点、实践中的挑战与提高两个方面来回顾和评述这10年课程改革的历程。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及其标志性的进步
我国经济持续、迅速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在新增加的就业机会中,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岗位比例在提高。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劳动后备大军,这些未来的劳动者既包括生产线上的技工,也包括管理者和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因此,学校科学教育需要承担提高在校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1.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回应时代呼唤
基于研究和信息的课程设计。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一直沿用的是《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形式。在世纪之交研制反映时代特点和体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我国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因为,《课程标准》不仅是有新的名称和体例的课程文件,它更要具有新的方向、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设计思路及新的内容体系;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要能够适合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环境;要具有合理的前瞻性和最大可能的适切性。这就使得《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务富有挑战和风险。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顶层设计,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1],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团队于2000年初开始着手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任务。在研究的起始阶段,研制组采用了“研究先行”的思路和方式,在随后的调研、修订阶段,研制组又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将其发展为“基于研究、基于证据、基于信息进行决策”的工作范式,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将这一影响数以千万计学生学习的课程文件所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10年间,课题组在以下方面开展了研究,并为课程标准的研发、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教育的跟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研究涉及:
·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现状的研究;
·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影响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研究[2];
·生物学教育社会需求的研究[3];
·国际生物学教育发展动态和趋势的研究;
·实验区生物学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
·科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4];
·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5,6];
·生物学探究教学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7,8];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研究[9,10];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编写以及评价的研究[11,12];
·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国际比较研究及概念进阶的研究[13,14]。
当回顾10年间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历程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研究和证据决策的工作范式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检验,是一个有价值的收获和经验。
方向明确的设计思路和原则。研制人员在设计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时,采纳了以下的立场和观点作为指导。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设计:
(1)要与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发挥学科教育所特有的价值和功能;
(2)要基于研究和证据来提出新的课程发展方向,高度关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要应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尝试构建全新的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
(4)在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基本需求的同时,要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留出适当的空间。
经过研制人员的努力,所有这些思路都在义务教育及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得到实现;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路,《课程标准》在学科层面向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同时也使生物学课程标准较原有的《生物学教学大纲》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和进步。
除了上述思路之外,研制组还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注意了技术层面的原则:
(1)少而精的选材原则;
(2)内容总量与课时总量匹配的原则;
(3)内容要求与学生认知能力吻合的原则。
基于这些原则以及研制组人员在课程设计方面的经验,经过慎重的考虑并征求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意见,《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部分体现出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简明扼要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既保证了新课程的可行性,也在内容总量与难度控制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学术讨论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生物学课程标准都没有遇到“负担过重”或“要求过难”等质疑。《课程标准》设计中的原则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2.课程设计锁定生物学教育改革方向
2001~2011年,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标志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上。
(1)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决定的课程方向。经过文献分析、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发展史的研究结果,课程标准研制组确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3个理念分别对应了生物学课程的教育对象、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实施策略,涵盖了课程的主要方面并有可操作性的指向。这些理念确立了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既反映了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又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上有较好的平衡。
①面向全体学生的生物学课程。多年来,课堂上数理逻辑表现优秀的学生在理科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心目中往往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帮助学生“进入高校”、“为进入高校生物学领域学习打下基础”的想法在中学生物学课程设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曾经流行多年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理念几乎都源于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在当年虽然并没有被称作“课程理念”,但它对课程设计的影响确实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学生物学课程便采用了高校生物学基础课程“放小样”的方法来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则是出于完全不同的思考。从这一理念出发,教育者认为所有的初中生不论是在校期间和还是离开中学之后都要面对诸如生长发育、医疗健康、恋爱结婚、生儿育女、饮食卫生与安全等个人生活和决策的问题,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又要面对职业选择及社会决策中与生物科学和技术相关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一生中回避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所有的中学生和未来公民,不管他选择了什么职业方向,都要对生物学有“必要的认识和了解”。“面向全体学生”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赋予了新的价值和任务。
②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1993年,拜比(R.Bybee)博士领导的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SCS)提出了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论述,并建议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设计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指导纲要[15]。随后BSCS设计的生物学课程和教材将这一理论付诸了实践,这对全球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论吸纳了科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也适合生物学课程和教学的特点,将其作为我国生物学课程的理念,可以帮助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教学活动。“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16]。这一课程理念的确定,为生物学课程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也为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基准。当这一课程理念确定之后,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便告别了“双基”的时代,以全新的视野和三维目标的追求将生物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平台上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两个理念在课程价值和课程任务判定方面有高度的一致和吻合。从10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情况来看,这些改革方向得到了教师、学生的认可,并切实推进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文化中,听话、遵从和认真读书的学生被认为是好学生,这样的文化在生物学教学中也长期存在。2000年之前,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接受式学习常常被看成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所有这些认识都被生物学新课程关于倡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所动摇。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16]。以探究式学习为代表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并直接改变了生物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学现象、记录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分析相关的因素、收集证据、讨论结果、辨析科学史中的事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已经成为今天初中生物学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活动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习惯、理解生物学特点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积极和正面的效果,为三维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教学方式上的支持。这些与国际上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结果和改革方向都高度一致。
探究式教学作为课程理念进入生物学课程后,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到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教科书、教学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改变。
(2)主线鲜明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支撑和依托,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对《课程标准》文本的质量和教学实践都至关重要。
①十大主题勾勒内容框架。依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课程标准》中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构成了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包括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和健康地生活。考虑到让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标准研制组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确定为课程内容的主线[16]。全新的内容框架彻底摆脱了学科中心的轨道,为初中学生学习提供了主题突出、主线鲜明、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需求的课程内容。从课堂教学的情况和大范围调研的数据看,新的课程内容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同和学生的喜爱。
②强调探究和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生物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也包括了一系列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作范式。《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中的一个独立的主题,这不仅是要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科学探究[16]。为此,新课程强调学生实验和动手活动,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和获取一手数据的经历,并在主动参与的学习经历中深入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内容标准”中有许多活动建议,大多是动手、动脑且低值耗材的实验。这样的建议,既指导了教科书的编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导向性和推动作用。
③将生物技术纳入课程内容。科学和技术是具有各自独特属性的领域,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在许多领域相互促进并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侧面”。在技术和新技术产品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技术素养对于公民来说愈发重要。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强调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对他们技术素养的形成给予高度关注。生物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入《课程标准》之中,在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是经典的、与发酵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与此相关的实验活动需要的条件和耗材成本低,便于在我国南北各地开展,如制作面酱、酸奶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理解了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表现出了热情,对生物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④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生物学教与学。在生物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仅传授生物学的结论或事实,学生在学习中忙于记笔记、记忆一些知识要点并以此来准备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强调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很少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相配合,《课程标准》强调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让学生将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关注、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材和活动设计中都注意贯彻、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新课程在面对挑战中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9月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有1%的学生开始使用课程标准教材;在以后的几年间,实验区迅速扩大,至2005年,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已经全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学习。在实验区试教的前3年是新课程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习惯了《教学大纲》理念和要求的几乎所有中学生物学教师和教研员来说,具有全新课程理念和内容要求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挑战。挑战的直接表现就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新课程实验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也在回应挑战之中走上了新的台阶。
1.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中遇到的挑战与进步
生物学课程标准颁布后,及时地编写和出版多个版本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科书就成为新课程推进中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1)筹建课程标准教材研发的骨干团队。由于多年来我国只有1~2家出版社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具有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的编写团队。因此,对于多数的教材出版者来说,课程标准颁布后立即面临着组建编写团队、熟悉教科书编写规范要求、建立工作模式等方面的挑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课程标准教科书就不能如期提供给实验区,新课程推进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及建立在8个高校和教材研发单位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发挥了纽带作用。围绕着这些中心,迅速形成了课程标准教材研发的骨干团队,并在遴选教材主编、组织相关研究、组建编写团队、联络出版单位、寻求资金支持及开展教科书编写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正是“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的工作机制保证了教科书编写工作以非常规状态高效率地工作,按时完成了编写任务。
(2)高质量教科书的编写需要研究和积累。在2000年前后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暴露出了我国教科书研究团队力量单薄、预研究储备不足等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学教科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在科学过程技能培养、认知能力要求、逻辑的严密性等方面质量不高,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考虑不周,以及与教学内容贴切程度不够等问题;二是插图的研究和素材积累不够,用于生物学教科书的照片储备不够,容易出现插图中的错误及图片质量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团队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和基础性的研究,如生物学教科书评价指标的研究、生物学教科书插图分类和作用的研究、探究活动要素与探究教学水平的研究等。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团队的教材研发人员对以探究为特点的生物学教科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活动设计和教材质量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再版中不断提高。随着图片资料的积累,几个版本的生物学教材在图文并茂方面也有明显的改观和变化。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不断扩大,主流教科书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不同版本之间的特色仍不够鲜明,基于研究的创新不够,与探究有关的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3)教科书的多样化是生物学教育高水准的标志。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生物学课程和教材长期保持了“一纲一本”的状态。新中国建国之初,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尚不够发达、生物学课程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举国家之力、集中优势资源编写统一的教科书显然是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选择之一。但随着我国科学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单一版本的生物学教材逐渐难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由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需求,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间的生态环境差异明显,一本教科书很难适应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实际需要。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多样化成为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生物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育部动员、组织教材的编写,审核教科书的质量,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有6套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先后出版并进入实验区,不仅在实现生物学教材多元化的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也使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材研发的团队中汇集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教学一线的精英,课程教材研发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和提升。这一机制的建立和研究队伍的变化是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对我国生物学教育的持续和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可以各有特色,例如适应南方生态环境特点的教科书、适应北方农村生活的教科书、突出探究特色和主动学习的教科书等。多样化的生物学教科书为教师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多样化的教材出版机制也加速了生物学教科书质量提升的进程,使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建设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推进了教科书的基础研究工作。
2.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要降低科学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后,有的教师在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时产生偏差,甚至误认为生物学教学可以没有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求或是可以降低要求。这样的误解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和课程目标无法实现。当实验区出现这样的迹象后,课程标准研制组和生物学教育研究人员及时进行了引导,力图在研修和培训中帮助教师认识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领每一个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师的责任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是对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教师完成这样的任务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做很大的努力:要同时关注“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条件,让他们都有最大可能的进步;“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向下看齐”,也不能成为教师教学失职的借口。这一发生在实验区的讨论为生物学课程实施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
3.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从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很快得到了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教师认为这一策略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科学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显示出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但是,探究式教学毕竟是理科教学中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最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加之2000年之前我国生物学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过程中几乎完全没有体验或涉及这样的学习经历,因而多数教师在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时遇到了认识和实践上的困难。
(1)讲授式教学还能不能出现在课堂上?当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的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教师和学生认可的时候,许多生物学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讲授式教学还能不能进入课堂?在一段时间里,有的教师在内心中仍然看重讲授式教学,但使用这一策略时还要躲躲藏藏,不愿意让同事知道,至少同行听课时是万万不能使用讲授的方法。当然,这背后的认识就是将讲授等同于“传统”和“落后”,等同于“灌输”。针对这样的情况,标准研制组建议在生物学教学中要采用“以探究为特点的多样化的主动学习方式”。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确立了探究教学的主导地位,也同时承认了不同教学方式的价值,并关注到其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教师研修活动,帮助教师认识到,生物学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策略难以实现教学任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不同的内容,在包括讲授式的教学策略中也可以渗透探究的要素,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
(2)探究不是严格不变的“套路”。由于没有科学研究的经历,一些教师在新课程的开始阶段对“探究”有机械和僵化的理解,认为“探究”是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等严格不变的固定“套路”,甚至在教学和测评中要求学生背诵探究中的几个环节,而不是真正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环节和相应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帮助教师改变这样的“错误概念”是艰难的和需要时间的。实践、观摩教学和精心设计的研修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这样的认识。当然,这样的教研活动今后还要继续。
(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有不同水平和不同方式。新课程起步时,课堂上的探究教学还带有许多生硬的成分。对此,我们开展了文献工作和相关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及时传递给教师。在研修活动和实验区回访活动中,我们向教师介绍生物学探究教学可以分为0~6个不同水平,水平6的探究是最高水平的探究;用案例来说明不同探究水平的课堂表现特点及在组织教学中的利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设计探究教学计划。这样的研修活动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将探究的理念转变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确实需要持续的努力。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还就“探究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并高度依赖实验室”“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我们这里没有,探究活动也就不能开展”“探究教学是重在过程,不考虑结果”“探究教学对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帮助”等较为普遍的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研修或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支持了新课程的推进。经过持续10年的努力,今天已经有许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自如地使用探究教学策略,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学习者。这些教师在影响和改变着其他教师,这也正是新课程推进10年后的另一个重要成就。
4.教师专业能力的伴随性发展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北京市有10余所高中试用BSCS的高中生物学教材。由于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贯穿该教材之中,近3年的试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许多人预想不到的是试验学校的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这次实验的范围虽小,时间也不长,但它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前的一次“热身”和练兵。这次试验的成果至少有3个方面,其一是推翻了人们关于“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不适合中国学生”及“国外的教学策略会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假设;其二是教师接受并试用了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三是一些高中生物学教师期待中国版的BSCS及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到来。北京高中生物学教学试验的信息很快传到了各地学校。世纪之交时,许多初中和高中生物学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期待着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冲锋号”响起。一方面,这种迎接课程改革的心态成为了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利好因素,使教师有信心去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另一方面,参与北京BSCS试验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毕竟很少,且又是高中教师,对于全国初中生物学教师而言,他们对新课程还没有足够的专业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新课程的最终执行者,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程推进中,在职教师专业能力的伴随性发展成为新课程启动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是教师研修的重点。根据教师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学科知识(CK)和学科教学知识(PCK)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01年,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学科知识还没有进入高校生物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如“生物技术”及“科学探究”主题中的知识和实验是许多教师在校时没有学过的东西;也没有一本高校生物学教学论的教科书涉及探究式教学策略和科学本质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标准研制组参与设计和实施的教师培训方案中,都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作为研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将重点放在学科教学知识(PCK)上。新课程培训中的PCK包括了对课程具体内容相关重要概念间逻辑关系的梳理、知识结构的图示呈现、学生相关前科学概念的了解、教学策略的选用和活动的设计要点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指导他们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理念、更接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教案,为教师落实教学目标提供操作性的支持。10年间,教师的培训、研修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之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后期的一些教师培训项目已经可以较好地体现教师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2)骨干教师培训使学区教师群体中有了“领航员”。世纪之初,在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师队伍的构成中,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区超过30%。在面对新课程挑战的时候,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基础的教师应对课程变化的能力就会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研修班、“培训者培训班”以及各省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为新课程推进培育了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随后的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各个地区或学区教师群体中的领头雁。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和教师教育的专家积极参与了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多渠道、持续的指导和帮助。骨干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挑重担,教学成果显著。时至今日,这些骨干教师仍然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探讨“好课”的标准提供了示范性的案例。让一位教师在十几位、几十位或上百位教师的现场观摩下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工作,甚至是在观摩活动中给陌生的班级授课,这样的教研活动在许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中,这样的交流却成为教研活动的常规方式。面对几十位教师的观摩和课后的点评,主讲教师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这些骨干教师勇敢地挑起了重担。观摩教学是主讲教师诠释课程理念、展示教学技能、把握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活动的真实示范,也是与观摩者分享教学智慧的具体案例,为教师探讨一节“好课”的标准提供了最直接的案例,给其他教师多方面的启发和信息。在对观摩课点评和讨论的环节,又有教师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和碰撞。观摩教学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针对具体内容的教学行为都有帮助,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教师PCK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推进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值得我们总结和发扬。
(4)网络平台实现了数以千计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和资源共享。除了各种教研活动外,教师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获得教学资料、分享教学资源、寻求同伴互助。这样的需求随着一个又一个生物学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而得到回应。身处各地的生物学教师可以越来越方便地得到教学所需的动画、图片、视频、演示文稿、教案设计及研究报告等教学资料。多个网站定期组织的“在线研讨”活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专家不足及教师需要及时答疑解惑的问题,是新课程推进中基于网络技术的保障体系,发挥了辅助性的作用。经过10年的时间,生物学教学的网络平台已经基本稳定,直接和间接用于生物学教学的网络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和便利。
(5)用探究的方式研修“探究的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之初的一些教师培训活动中,出现了“用最经典的方式传播最新的课程理念”、“用报告的形式培训教师使用探究教学方法”等现象。这些来自教师对培训活动的描述,既是对一些培训工作的真实写照,又包含了教师对某些培训工作的不满和讽刺。要改变一线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最好方式就是培训者在培训中使用和示范所倡导的方法。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成为新课程推进中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准备,一些生物学教师研修活动中既包括了新的教学内容,也使用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成为该培训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样的研修活动,不仅让教师理解了新的教学策略,也让他们经历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使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产生了积极和正面的态度。许多教师在这样的培训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也发自内心地愿意将新的教学方式用于本人的教学之中。这样的培训活动无疑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但采用这样的方式的培训在教师研修中尚未普及,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和“培训者培训”。
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始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就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也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视为新课程推进中的首要因素,并积极准备和参与了各种方式、多个途径的在职教师研修和培训工作。在10年的时间里,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新课程并行发展是生物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这些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语
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的路程,较为顺利地经过了课程标准的设计、实验区教学实践、全国推广3个阶段。来自全国实验区大规模的调研数据显示生物学课程标准得到绝大多数生物学教师的认同,而来自教学一线的课堂案例、教师行动研究的成果、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国际比较研究的结论都为我国初中生物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证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令人感到欣慰。
标签: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生物科学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