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扩大内需来推动对外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对外贸易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0)06—0101—03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扩大内需来刺激有效需求的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笔者认为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不仅是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应成为我国经济管理者和企业家们不懈耕耘的沃土。本国企业重视开拓国内市场,并不断促进其发展,不仅能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的本国企业建立稳固的后方市场,而且也为本国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创造条件。为此,关于国内企业如何利用本国熟悉的市场,通过扩大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需求,并由此推动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结构的改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一国国内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形成的重要性
一国国内需求与其国际贸易格局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政策的制定者,虽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仍然有一些学者在关注这一问题。林德在这一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认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内需求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的产品。他认为,企业一般对国内的市场机会更为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同时,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只有在被国内消费者接受的情况下,才能使成本显著降低,使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很显然,一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决定于一国企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哈佛商学院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米歇尔·波特,在他的一本名为《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对一国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要素禀赋、国内的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四大因素,即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金刚石”模型。在波特的模型中特别强调国内需求在提高一国竞争优势中所发挥的作用。波特认为,厂商一般对与它们最接近的消费者的需求最为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特点对于国内产品特征的形成和促进创新以及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同时,他还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精明而挑剔,这样的消费者可给国内厂商带来压力,迫使它们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并生产出创新产品。
罗尔夫·韦特根据林德和波特等学者关于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思路,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就影响国际贸易的国内需求特征,分别从水平构成和层次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罗尔夫·韦特指出,就国内需求的水平构成(指某一工业中不同种类商品的需求的相对规模)来说,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在生产上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品,或要求通过研究与开发投资进行创新的产品,那些国内需求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因为拥有相对的成本优势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那些国内需求增长率较快的产品,将会因此促使厂商采用新技术,更快地更新设备,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由国内需求规模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将会通过国际贸易而得到加强。
国内需求的层次结构是指某一工业内不同质量产品的相对的需求规模。一般来说,消费者喜欢的是高质量的产品,但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一般也较高,只有高收入家庭才能大量购买,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低质量的产品。这就从国内需求的层次结构方面,从静态的角度,说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品质量层次上的贸易格局,即发达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品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产品的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之间在消费水平上的相互攀比而形成的消费竞争和消费者不断地对高质量的新产品的追求,将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这既为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又促使国内企业在国内消费者的质量要求的压力下保持竞争优势。
不难看出,一国国内需求对于促进一国竞争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使一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得到加强,而且能突破要素禀赋的限制,为一国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空间。
长期以来,作为指导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政策的经典理论是绝对优势学说、相对优势学说、要素禀赋学说以及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迅速崛起,使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首选战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指导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必然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往往使产业界发展的是一般加工业,难以促进具有国民经济支柱意义的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这也使得我们往往把本国对外贸易格局的调整和新的贸易机会,寄托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而缺乏通过在本国国内市场经过成熟经营后再向外扩张。
不仅如此,我国长期以来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使得获得出口权的企业可以轻易地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在获得出口贸易权方面所花费的精力超过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努力。由于有些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中,仅仅关注国际市场,而忽视利用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了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很快陷入困境。同时,又有一些企业反而把出口转内销作为在国内市场中竞争的重要手段。这已表明,受传统对外贸易理论和以亚太地区一些实施出口导向而得到快速发展的经验,以及以创汇为主要贸易目标的贸易政策取向的影响,忽视了国内市场在促进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林德、波特、韦特等学者关于一国国内需求与其国际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优势的研究,强调了国内需求对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说明了国家间国内需求的构成和层次上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格局都有重要影响,为我们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在如何认识和处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内和对外贸易战略和政策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从扩大内需规模和改善内需结构来推动对外贸易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人瞩目,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有巨大的发展,而且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日渐与国际接轨,这个经济增长较快并具有近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偏见,抢登中国大市场以获得市场先机。中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近期就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的签署, 已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在许多发达国家正在想方设法进入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时,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创造有利的国内市场条件和环境,利用我们自己的巨大市场,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结构的较快改善。为此,笔者从企业的微观经营和政府的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管理者和企业应重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与扩展, 积极研究国内市场的变动趋势,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基本理念,把建立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作为向国际市场扩张基地。政府管理部门应注意引导企业处理内消与外贸的关系,把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从主要是创汇转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以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来。
(2)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质量,才能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创造可以利用的市场条件。我国有近13亿人口,但这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不是现实的购买力。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质量显得极其重要。除了增加收入外,一个最有效的和必要的途径是积极推行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信贷不仅可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的适度超前消费,从而扩大消费规模。而且通过消费信贷,不仅使消费需求的增长更为平稳,而且使消费水平的层次结构特征更加明显。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稳步扩大市场规模,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以适应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消费信贷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高级化的强大牵引动力。
(3)扩大对内开放,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竞争的大市场。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使得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严重限制了市场竞争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竞争的大市场,必然有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助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许多研究发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些具很强竞争力的企业,激烈的国内竞争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4)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加强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就产品和服务质量而言,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出口产品和对外服务的质量,而比较忽视内销产品和对内服务的质量,因此,这就出现了国内消费者,不仅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深信不疑,就是对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也是趋之若鹜。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政府对质量的管理来看,是因为我们在质量管理上比较重视出口产品质量,而比较忽视内销产品和对内服务质量的管理。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加强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消费者偏好的体现,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愿望。瑞士在防火器材和染料工业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正是得益于瑞士政府对这些行业的严格管理,促使这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除加强宏观和微观管理外,应不断提高新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积极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
(5)政府和企业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 注意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念,正确区分消费与浪费、合理消费与过度消费,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权益观念。从而,利用通过培养成熟的消费群体、国内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攀比,促进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降低生产成本。
(6)进一步深化改革,缩小价格管制的范围, 尽量取消限制居民消费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策规定。通过政府的购买引导消费。政府应积极发展竞争优势产业的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消费成本。通过加大在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的投入,扩大居民在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市场规模,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机会和条件。
(7)强调国内需求对于一国贸易格局的重要性, 并不是主张放弃国际市场,放弃发展对外贸易。相反,强调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条件和机会,为进入国际市场培养更强更新的竞争优势。政府部门应通过适当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应把国际市场纳入自己的目标市场,抓住可能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发展国际贸易。通过国际贸易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收稿日期:2000—03—02
标签: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扩大内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