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播电视台网络技术设计方案论文_张云

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山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523820

摘要:网络技术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已逐步应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促进了电视节目播出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以大岭山电视台网络技术为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广告制作、专题栏目的增多,现时的单机非线性编辑已经无法胜任现时的制作要求,如何解决当前的制作需要,又能满足现时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要求,是大岭山电视台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高清非线性编辑网络已经在各地电视台得到很好应用并逐渐成为一个主流趋势。如何实现全台制作和播出,以至于用户接收端的数字化也是国家广电总局正在积极推广的重要工作议题。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网络技术;设计

前言:目前,随着广播电视制作播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深入发展,电子采集、后期编辑、节目播出设备都以网络方式互联,实行节目数据的交互式作业方式。作为体现新技术特征的基于硬盘的播出系统,由于它良好的非线性编辑性能、多通道的高清编解码器、长时间的节目存储量、周详的安全考虑和灵活的网络实时播出功能,在电视播出领域的应用已成为电视技术的重点,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和调研,我们考察了多家已完成改造的大、中型电视台,制定了切合我台实际情况的选型原则,我们最终决定采用大洋有限公司的D3-Edit HD 3 Pro中小规模电视台全台一体化万兆网络系统。本系统采用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系统核心,模块化、简洁化的系统结构,对大岭山电视台全台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提供全功能、高性能的全台一体化网络解决方案,能够真正的实现了用户的全台互联互通。

一、浅谈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提高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稳定性。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最后播出,机器设备的稳定性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提高机器设备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抗电磁等干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安全稳定的保证节目正常顺利播出。

1.2提高软件的操控性。作为一名值机员,要尽快地了解软件性能特点,了解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能够及时有效的防止误操作情况的发生。这就对软件的操作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操作菜单模式尽量科学简化,操作步骤尽量避繁就简,操作界面尽量鲜明生动,让人一目了然,为防止误操作情况的发生,在有些情况下应该多设置防止误操作功能键。

1.3注意功能的扩展性。由于广播电视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播出系统应该注重其扩展性的开发,为保证今后的升级和功能拓展,最好采用模块化设置,独立时可以作为一个工作单元独立完成播出工作,整合起来可以作为一个工作节点,除了进行正常播出功能外,在兼容其他多种编辑制作功能,以达到资源更加整合高效的目的。

1.4保证经济适用性。支出大笔资金用于设备采购,这就对网络播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提出了一定要求,只有保证了设备的经济性才能更好地普及应用,才能以其最佳的性能价格比赢得市场青睐。

二、系统需求分析

2.1系统结构分析

本工程为东莞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高清一体化网络系统工程。本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配合电视新闻、广告、专题节目编辑制作的发展规划要求,满足每天电视新闻节目、广告以及相关专题节目的编辑制作和播出,并实现与台内原大洋网络的标清素材共享,以便今后的功能扩展。本系统采用节目的制作、播出、共享存储的网络方案,使节目的上载、编辑、合成、下载、存储、播出等功能都能够通过特定的功能站点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网络。本系统应具备较强大的扩容与升级能力。

2.1.1制作网络设计

本系统有4个高清编辑站点(其中1台可用于审片),2个高清配音站点的非编制作网,包括中央单元的服务器、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及磁盘阵列,节目的储存物理量为72T,(可扩展96T)基于RedBridge6 Studio板卡,提供HDMI及3Gb SDI专业接口,专业PCI-E显卡进行特技加速;配专业后面板接口和Post Pack标准版高级编辑合成软件,可编辑从标清到高清的MPEG-2 I、MPEG-2 IBP、H.264、DV/DVCPRO/DVCPRO 50/DVCPRO HD、AVC-Intra、XDCAM/XDCAM HD等格式的高标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包括:*D3-Edit非线性编辑系统V3.0、声像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V2.0:声像采集导入软件:支持高清、标清采集,支持双码率采集。SD支持DV25,DV50,MPEG2-I/IBP采集播放;HD支持MPEG-2 I/IBP等格式采集播放;支持文件导入、Panasonic P2、SONY XDCAM、DVD、CD,同时打点导入及转码。。为了保证网络制作和播出畅通,制作网络采用28端口10/100/1000M 自适应电口交换机,4个SFP+万兆接口,2个电源,2个扩展槽,1个USB 2.0接口,1个万兆扩展板(M5000H-04XS),4个万兆LC接口模块。

2.1.2播出网络系统设计

采用本地硬盘播出设计,控制工作站控制播出服务器硬盘自动播出。网络构架采用万兆以太网结构,可以和制作网通过万兆网线连到一起。配有2个播出服务器,2个播控工作站,以及相应的周边设备等。

2.2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根据要求,对于全台性的网络,由于在网络中的各类使用人员众多,编辑栏目多;因此对于该网络在整体网络管理方面要求很高,在设计的网络中,至少应具备如下要求的网络管理功能:

系统必须具有对所有编辑人员进行统一的分类管理和对应的操作权限管理。系统应具备对收录的素材、编辑素材、后台合成、远程交换节目、转码迁移和播出节目的自动管理,对于编辑素材和播出节目根据实现对设置的策略自动进行迁移和删除。

系统必须要具有对网络编辑中所有重要信息进行记录,便于事后通过记录的事件日志查询功能。

系统具有对各类编辑设备的管理功能,在网络编辑中,通过中心服务器自动完成对网络中所有编辑站点的使用时间进行记录,方便事后的各项统计。

三、技术方案说明

3.1系统方案图

如上图所示,整体方案采用大洋有限公司的D3-Edit HD 3 Pro中小规模电视台全台一体化万兆网络系统产品,由中央共享存储系统、编辑制作/配音/审片系统、硬盘插播系统等组成,并为留有充足的扩展接口。

3.2 D3-Edit HD 3.0网络系统产品主要特点

D3-Edit HD 3.0网络系统为大洋公司推出的最新高清非编系统,其突出特点为模块化设计,集成度高,定制方便,安全性好,维护量小,具有超高的性价比。产品主要特点如下:功能强大、性价比高、适用性强的小规模一体化网络系统;用户真正能够自行掌控的节目制作系统方案;网络配置模块化,系统构成简单化;编辑站点模块化,应用软件模块化。

3.2.1 D3-Edit HD 3.0分模块产品介绍

制作系统——中央单元篮箱为D3-Edit HD 3.0制作系统中央存储系统(中央单元)。“蓝箱”作为D3-Edit HD 3.0制作的核心,是一个蓝色的22U设备机柜,支持标准19”机架式设备,主体色调为蓝色。该机柜中预先集成了人机操作单元、网络交换机、以及若干专用的网络服务器(提供网络存储服务、数据库服务、以及D3-Edit HD 3.0系统所提供的其它网络服务),支持特定的服务器扩展,以提高网络性能和安全性;根据所支持的网络工作站点数量和存储容量不同分为不同的型号。

D3-Edit HD 3.0节目制作系统中央单元(蓝箱)内部结构图:

3.2.2 D3-Edit HD 3.0中央存储系统/基础网络系统的主要特点:

?中央共享存储系统由中央共享硬盘阵列和阵列管理服务器、中央数据库管理服务器组成

按照50/DVCPRO HD码率计算,本系统的中央共享硬盘阵列能够存储>3000小时的视音频素材中央共享系统(蓝箱)与外界的各类工作站仅用万兆网相连接,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通过基础网络系统方便地联结到该中央共享存储系统中并进行读取,同时,基础网络系统支持从其它工作站点(例如目前台内已有的虚拟演播室系统)直接拷贝素材入库,即刻开始使用中央共享存储系统的总读写带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能够充分满足20个高码率站点以每站点3路50Mbps同时读写中央共享存储系统的要求,并留有至少30%的读写带宽余量中央共享存储系统中的共享硬盘阵列采用国际通用的RAID技术,以保证数据安全性和高读写带宽,同时支持热插拔硬盘以保证出现硬盘损坏时能够及时便捷更换硬盘,具备很方便扩容的能力考虑到本系统需与台内原有大洋公司Matrox为硬件核心的网络系统、以及其他网络系统相连接,中央单元配备集中转码服务器,如其他网络系统可生成标准的MPEG2HD格式视音频文件,则可以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心存储和非编站点中使用,如不能,则需通过集中转码系统,超实时地转换为本系统、硬盘播出系统可用的格式再利用。

3.3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制播一体化系统在整体工作流程示意图如下:红色连线代表数据信息流向,蓝色连线代表素材流向,黑色连线代表工作流程。

3.4节目编辑系统工作流程

在D3-Edit HD 3.0网络编辑制作系统中进行节目编辑时,节目编辑制作总体工作流程框图如下,从总体制作流程框图可以看出,D3-Edit HD 3.0网络编辑制作系统以节目文稿为基础,提供了节目前配音和后配音的工作模式,完善了节目审查机制,在制作完成的节目方面,提供了节目下载和节目直接播出2个输出路径,完全符合和满足电视台节目制作流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各个行业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网络要及时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的结合是网络技术发展必经之路,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通过高清非编网络系统设计,不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是对新知识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春雪.浅论广播电视中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1.4

[2]鞠胜利.中国广电网络发展诊视.广播电视信息.2009.8

[3]张海涛.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之路.电视研究.2010.8

[4]周宏愈.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

论文作者:张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浅议广播电视台网络技术设计方案论文_张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