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新格局论文,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已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出现在世界上。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国际企业驰骋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十分引人注目。如何尽快改变上海跨国经营的格局,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和特点
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企业以出口为导向,瞄准世界市场,实行跨国经营,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技术环境中,具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
国际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这是开放经济的必然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各种生产条件,创造了某种必然性,使得劳动和生产要素的国际一体化进程,作为一种支配发展进程的规律,自由演进。生产国际化,是整个世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一种表现。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世界总体格局逐步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竞争,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可以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产品市场,取得各种经济资源,回避经营风险。而作为企业国际化趋势的主要代表者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占据了主导和支配地位。
欧洲国家的企业,因为国内市场狭小,最早意识到要国际化,扩大市场规模。以后,美国企业后来居上,并很快以其之大而独占鳌头。近年来,日元升值,日本企业纷纷对外投资,对美国和欧洲的跨国企业构成了威胁。这样,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相互竞争,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3.7 万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其国外分支机构达20余万家;2/3的母公司(2.6 万家)来自14个主要发达国家,这比60年代末增加了1.9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经营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巴西、阿根廷、韩国、香港、台湾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基于各种不同的相对优势和理由,异军突起,这些国家和地区正以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实力和小规模经济、特有技术或适用技术、低工资成本和管理营销技能等特殊的竞争优势,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加速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国际直接投资总格局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最近几年,亚洲的企业向海外投资建厂十分活跃。以韩国为例,韩国三星集团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东盟和中国开办了家电、食品、金属等加工业,在中国建设石化工厂,兼并了德国东部地区的电视显像管厂,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紧随欧美与日本的“国际化企业”。大宇集团进入90年代以后,开展“北方战略”,已就俄罗斯雅库特地区的天然气开发、中亚地区的汽车和电气的生产以及朝鲜的化纤和轻工产品的生产达成了具体的项目协议。乐天集团现已成为国际性的跨国集团,该集团的食品业已在日本打开局面,目前又在泰国和美国开拓业务,并在美国和俄罗斯开辟旅游和流通业。韩国国营的浦项制铁集团也在美国发展钢铁和电子材料产业,在中国建设钢板生产厂。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某些企业也开展一系列投资计划和兼并活动,成为国际性集团公司。日本经济评论家隆一郎指出:亚洲企业利用其遍布东南亚地区的网络来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随着亚洲企业的发展,它们将构成与欧美和日本企业相抗衡的趋势。
(二)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的总体效益最优化,即在变动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略。全球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以全球性、长远性、纲领性、抗争性和风险性为特征,世界各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注意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战略思考,抓住全球性机遇,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制定全球战略目标,替代仅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目标出发而确定的局部型战略。决策者不受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考虑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分配,而不斤斤计较一个国家的市场和资源,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企业的生产、贸易、投资的组织以及技术的开发和转移。各国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实施经营战略全球化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这样可以带动和促进产品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销售,有利于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世界市场动态。
企业规模大型化。国际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分解到最后应是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大型化和国际化。美国的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 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松下电器公司;韩国的三星电子、大宇集团等实际上代表着“国家队”,对一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跨国企业往往通过跨国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综合一体化的途径壮大实力,回避风险,取得规模经济,从而走向国际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并逐步推行全球战略。这些巨型公司集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人才优势于一身,又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甚至在整个世界经济和特定经济技术领域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世界最大的1 %的跨国公司拥有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和国外分支机构的50%。1992年按国外资产排列的最大的100 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销售额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据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仅300 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就占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4。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后的40 年里,在国际经济中发生了宏观(国家)和微观(企业)逆反的现象,有的跨国公司GNP的发展,甚至超过了以国家为单位的GNP的发展,使其在世界系统中成为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主体。从跨国经营的实践看,企业国际化和大型化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根据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1994年前10家销售额和利润最大的10家公司的排名显示,这些公司都是国际上屈指可数的竞争性很强的跨国公司,规模经济十分明显。有意思的是,一些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的跨国公司也深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而有大型化的趋向。美国《商业周刊》根据1993年5月31日的市场价值计算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前10名的公司, 同样具有相当的规模,在国际上随着其市场价值和竞争性的增强,其著名度也逐步提高。
企业组织股份化。与企业大规模经营相联系,跨国公司通常都实行公司制,以股份制形式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在发达国家,所有者的出资方式呈现五个特征:(1)出资者股权一定程度的分散化, 几乎没有单个出资者持有一半以上的股份,持10%以上股份的也很少见; (2)出资者的人格化,即出资者以企业法人形式体现的人格化,特别在日本,法人资产占有公司资产的75%以上,法人资产占有资产的绝对多数比重;(3)出资方式的契约性,即通过符合法制的规范方式出资, 行使权力,获取收益,如通过母子、子孙公司持股,如通过合同出租国有企业;(4)最终所有者出资方式的间接性, 即绝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几个或多层次的法人层层持股,从而“最终”拥有“末端”企业资产的。美国的洛克菲勒集团有1000多亿美元的实力,而洛克菲勒家族只有几十亿美元的家产,它是通过子公司、孙公司的层层控股,达到这一实力的;(5)法人股份资产既便于流动,又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
这些特征既是科技进步、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企业进一步实现全球性多角化经营的必然趋势。
二、上海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上海的许多产业,包括目标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在国内市场的需求即将饱和之前,不能及时打开国际市场,产品生产能力就会过早失效,从而会给上海以致全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影响。此外,上海本身不拥有矿产资源;同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的缺口。面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新格局和当代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趋势,上海企业与我国其他企业一样,要充分创造和利用自己特有的比较优势,在利用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通过跨国经营,利用国际市场取得规模效益和内部化经营的巨大利益,提高企业从而提高上海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14年奋力开拓,上海海外企业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到1994年年底,上海海外企业已达414个,占全国海外企业总数9%左右,其中海外贸易性企业有199个,非贸易性企业有215个。在这些企业中,有独资企业189家,合资企业177家,合作企业22家,代表处26家;分布在71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进出口贸易、机电、电子、纺织、医药、化工、农技、餐馆、咨询等17个行业。这些海外企业为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济,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企业跨国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国际著名跨国企业和集团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缺乏全球性战略思考和布局。跨国经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到战略层次加以筹划。上海有些跨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活动,并不是企业从国内生产经营活动向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自然延伸的结果;他们对企业资源、资金、技术、经验以及开拓能力估计不足,片面强调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抢滩设点,一哄而上,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因母公司战略尚未确定,从而导致海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有的企业海外公司战略目标与母公司的战略目标没有融为一体,各行其是。这种经营战略的缺陷在海外投资结构的布局上反映了出来: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过分集中于港澳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忽视高技术产业;偏重消费品产业,忽视生产性产业;偏重对国内效应弱的产业,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偏少。在币种的选择上,美元的比重过大,币种过于单一。这种没有明确的全球性经营战略的投资,不确定性或风险比较大,从长远看,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
2.海外企业规模普遍弱小。按平均投资项目投资额计算,当前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据1992年统计,我国涉外生产性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为287万美元,其中中方出资123.7万美元。414家海外企业的总投资约2.5亿美元,其中上海投资约占1.6亿美元, 平均投资约38万美元。贸易性企业平均投资为28万美元;非贸易性企业,平均投资约38万美元。很多海外公司和其母公司的经营规模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从总体上看,上海还没有形成大企业跨国经营的态势。除了其他一些原因以外,海外公司规模弱小与其国内母体公司的规模不够大直接相关。上海规模最大的一些企业如宝钢集团,1993年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上海电机集团1993年销售产值完成14.7亿元, 即使以这些国内的明星企业同国际著名公司相比,其经营规模和国际化程度仍有相当的差距。
3.组织体制不规范。我国境外企业经营的形式包括独资和合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独资企业约占21%,与东道国合资企业约占70%,与第三国合资企业约占9%。相应地, 境外企业产权形式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前者约占64%,后者约占36%。由于海外企业的许多母公司是按国内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还没有或正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海外公司的组织体制或多或少受国内母公司体制的影响。有的企业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不能根据国际市场变化作出灵敏的有效的反应,承担风险,主动经营。用国内现有体制去管理海外企业,致使有的海外企业沦为“接待站”,不讲经济效益。这种现象,在上海的海外企业中也同样存在。
4.政府指导和规划不够。跨国经营不仅要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要发挥整个上海,以至全国的竞争优势。上海发展海外投资已十几年,但尚未建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从整体上对企业跨国经营进行指导、规划和协调,也缺少有关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或条例。例如,兴办跨国公司,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投资带动出口,扩大上海的出口销售渠道。近年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带动出口已成为一种普遍发展的趋势。而上海海外企业与出口企业很可能由于属于不同的条和块,出口的联动效应较差,大多是单纯的货币输出,而非以国内设备当作资本来投资。政府对跨国投资带动的设备、技术、材料的出口鼓励也不够。如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国产机机电设备、材料出口时往往遇到货源不稳定、质量难保证、运输订货周期长、审批手续繁锁等困难。另外,带出的国内施工机器用具和材料因不算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企业只好在国外市场上采购。同时,国家对技术输出的规定也不够明确,限制了上海对外投资带动机器设备、技术和材料的出口。
三、形成以股份制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上海企业跨国经营新格局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主要口岸,处于长江流域的龙头和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心地位。要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使上海企业向国际化进军。因此,在跨国经营方面,上海要从战略目标出发,也要用“大手笔”,改变国际经营中小打小闹的“国际小生产经营”的局面,创造出一批能在海外站得住脚的企业群,特别是要创造出若干个在国际市场上能叱咤风云、实力超群的国际性企业集团。这里的关键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众星拱月,逐步形成以数十家大型的或特大型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上海跨国经营的新格局。这些股份制企业集团在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和实力,每个集团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以上,是上海和全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代表, 在上海和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起示范作用;同时,这些股份制集团以海外经营为主,其海外经营收入占全市海外经营收入的80 %以上, 有的集团在世界前500家大企业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股份制企业集团是建立在企业法人股份制的基础上,以一家或几家具有实力的大企业为核心组成的多层次的企业联合。与一般的企业集团不同,这种新型企业联合体把股份制与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从而将近十年来我国兴起和发展的企业集团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从跨国经营的角度看,股份制企业集团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将股份制企业集团推向跨国经营的主战场,有利于克服目前上海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化。
首先,股份制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的适当的组织体制。股份制企业集团通过合并、控股、参股形成集团内的核心层、控股层和持股层。核心层和控股层构成了集团的紧密层,而持股层构成了集团的半紧密层。这种以股权联结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格局,提供了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多种可以选择的具体形式,这些形式能使企业内部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自主经营,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事实上,外国资本来华直接投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股权联系也是企业构造的最基本方式。集团内,在股份制基础上相互持股和互派干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在组织体制上保证了跨国集团的共同所有权、共同战略和共同资源分享,而根据美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佛农对跨国公司所下的定义,这三个“共同”是跨国公司所不能缺少的。
其次,大型的或特大型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为上海尽快取得跨国经营的规模优势提供了可能的企业组织形式。国际化和大型化往往会使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从我国和上海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还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并向国际市场推出欧美型的特大型的或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单体企业。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提高现有企业集团的质量,将股份制与企业集团联结在一起,进行组织创新,将有限的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股份制企业集团。这样,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壮大上海的一些优势企业,使它们在国内市场取得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跻身国际市场。与分散的小型的“窗口式的”跨国企业相比,股份制企业集团无疑会得益于规模效应,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气候,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主力军。美国著名的预言家约翰·奈斯比人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小企业将成为下一个世纪企业竞争的胜利者。笔者认为这个预言并没有排斥规模经济,而只是强调企业要有创意,不要片面地、过度地强调企业规模。其实,国际市场经营远比国内市场经营要讲究规模,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容量远远超过国内市场,这个规律在下世纪也不会改变。这里的主要问题是,任何一个企业,不管规模大小,都要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股份制企业集团只要处理好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和调动集团内部各法人企业积极性之间的关系,也能解决好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问题。实际上欧共体的一些大公司在这方面也已取得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再次,股份制企业集团是实行全球战略的有效载体。关于组织和战略的关系问题,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曾经提出过“结构跟紧战略”(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理论。钱德勒的模式已在许多跨国公司中得到证实。钱德勒的这个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战略要以一定的组织为载体;其二,战略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要随之而发生变化。从历史上来看,跨国公司战略经历了从市场销售战略、供应战略到全球战略的演变过程。全球战略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高级阶段,相应地,跨国公司也发展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成熟阶段,实行全球组织结构。有人认为,国际公司下一个世纪的全球战略重点是亚洲,谁拥有亚洲市场,谁将赢得新一轮的竞争。上海要成为“三个中心”,就要抓住这个机遇,确定上海的全球战略。上海的全球战略的构想要从企业全球战略中体现出来。从实际情况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推行全球战略。现实的选择是,以现有数十个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集团为基础,按股份制方式进行重组和构造,形成股份制企业集团,使其在质和量上都提到高级的程度。这类企业外集上海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内聚企业的包括生产、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内的所有权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唯有这类企业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格局的调整,从国内市场走向亚洲,进而走向整个国际市场,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跨国集团,实施企业的全球战略,并最终完成上海的全球战略。另外,股份制企业集团是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的联合体,集团内部或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或实行横向网络结构,或实行两者相结合的结构;既有集团统一的所有权、资源分享和战略,又有各企业按产品、地区或职能划分职权范围的一定的灵活性。只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股份制企业集团也能有效地适应战略的变化。
最后,股份制企业集团可以作为政府协调企业跨国经营的中间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经营中更是如此。但是,任何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跨国经营都要进行规划、指导,施加影响,即使是美国、日本等国的政府也不例外。政府如何解决这种对跨国经营既要放开又要管住的矛盾?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抓住股份制企业集团,以此作为协调企业跨国经营的中间环节。这是因为股份制企业集团是企业的联合,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间层次,既直接面对企业的跨国经营,又接近政府,善解政府的意图和战略。此外,由于大型的或特大型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为数不多,可以大大地减小政府的管理幅度,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战略指导和协调的能力。
四、创造有利于股份制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条件
首先,企业集团要进行组织再创新。我国的企业集团在横向经济联合中产生,企业集团组织一般都处在松散联合的状态。现在,继“公司”热以后,“集团”热再次出现。一些公司,甚至一些行政机构,不作任何改革和改组,翻牌成为“集团”。这类集团内部仍以行政纽带相连接,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因此,要形成上海跨国经营的新格局,就需要对现有的集团,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组织的再创新。从上海的情况看,可以有两种思路。其一,选择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用股份形式逐步理顺内部关系,形成以原有集团公司为中心的核心层、控股层或紧密层、持股层或半紧密层以及松散层。集团内部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集团核心层逐步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整个集团由松散型过渡到用资产连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股份制企业群体。其二,选择有条件具有实力的工业或行业主管局,将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职能分离出去,结合国有资产授权,改造成为大型或特大型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根据我国的特点,完全通过市场兼并和联合形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上海的工业或行业主管局集行政、经营和行业管理的职能于一身,几十年来,下属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如果逐步减弱甚至抽去其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职能,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同时,还能保留历史积累的优势。通过国有资产授权,撤局改制为集团的思路的难点在于,真正以资产而不是用老的政府行政命令方式来规范内部企业之间,以及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防止只带一顶新帽子,却仍然走老路。按股份制的原则重组企业集团,上海就可以形成十几个具有一定实力的特大型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具有共同所有权、共同分享资源和共同战略等特征。这些聚集了相当资本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转向国外,以主力军的姿态进入跨国经营的舞台,还可以在海外联合和兼并其他一些小型的分散的海外公司,使企业跨国经营捏紧拳头,形成“气候”,从根本上改变上海跨国经营的格局。
其次,跨国股份制企业集团需要金融的参与和支持。资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上海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瓶颈。在股份制基础上通过建立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特别是通过与银行相融合,向财团型发展,将生产、科技、资金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上海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战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看,大型跨国公司或集团的跨国经营都离不开银行。银行一方面运用自己庞大的金融资产和遍及全世界的信贷网络,为跨国公司提供信贷、融资、筹资服务,使其能够突破自有资金的限制,得以快速发展。许多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只有少数资本来自于母公司,其余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跨国银行。另一方面,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甚至自己参与直接投资,向国内生产进而向国际生产延伸,这样,股份制企业集团就有可能向财团化发展。总之,上海要充分利用即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制定有关的法规,创造可能条件,使企业集团有可能借助银行,争取比较充足的国际国内资金去跨国经营。银行金融资本与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资本相结合,应该成为上海跨国经营新格局的主要特点之一。
最后,股份制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需要政府重点扶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成熟水平还不能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同日而语。要想尽快提高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促使其早日迈出国门,就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我国要尽快制定以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为跨国经营主力军的企业国际化的宏观规划和实施政策,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跨国投资,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使企业的微观利益与国家的宏观目标一致起来。例如在资金方面,为了支持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到海外投资,可以考虑建立发放政府贷款的专用基金或专业银行;还要制定有利于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金融政策,允许企业集团在海外以灵活的方式筹集资金,国内银行为之提供必要的资信担保;允许企业内部自行调配国际资金用途,利润汇回和追加投资也应给予一定的灵活性。还可以考虑制定资助设备出口的政府出口信贷计划,以优惠条件鼓励企业购买国内资本货物和机器设备,用于海外投资。在税收方面,利用境外投资利润征税的延付和抵免,鼓励企业集团投资利润的再投资;对汇回母国的利润,可以通过订立避免双重征税等协议加以保证。在风险担保方面,对因外国政府没收或征用产生的损失给予担保;对由于战争而造成的损失给予担保;根据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我国政府应该通过保险机构向本国跨国经营的企业和集团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对海外投资不能兑现的利润或本金予以担保,这样可以将跨国经营的风险从集团内转嫁到集团外部。在人员方面,要改革出国人员的派遣方法和管理体制,简化出国审批手续,让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有权自己决定派遣、培训和审批出国经营人员。
政府的目标和跨国经营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的目标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例如开拓市场的矛盾,即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与利用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及资源的矛盾。从企业集团的自身利益讲,哪里市场有利就会到那里经营,一部分跨国集团发现国内市场利润比国际市场的大,就会以国外公司名义回国组建合资企业,以取得高额利润。这样,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转移价格等机制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政府期望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目的没能真正实现。事实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各个国家都会遇到,其实质是宏观的国家利益和微观的企业利益的矛盾。由于企业集团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国家又是集团的大股东,因此,除了不同时期通过宏观政策对各方利益加以调控以外,政府可以股东身份,通过现代企业内的经济机制,进行利益的协调。这是一种新的机制,需要好好学习和研究。
来稿日期:1995年8月14日
标签:跨国经营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 股份制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