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经典的方法探究论文_张巧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经典的方法探究论文_张巧莲

张巧莲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409812

【摘要】让学生学习背诵传统经典,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的价值,探讨开展传统经典背诵的途径。对指导学生背诵传统经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经典文本的诵读出发,探究了开展诵读经典的方法。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中语文;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82-01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高中语文教材囊括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经典,不仅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还具有璀璨的人文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诵读经典的活动,让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经典诵读

1.丰富形式,不拘一格

传统的诵读只是单纯的朗读,不利于学生欣赏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更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诵读的兴趣。对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具体题材、内容与风格、语言等要素,采取针对性的诵读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文本之中,切实感受诵读的乐趣与文本的魅力。

笔者在教学中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不同的诵读形式:(1)对戏剧与小说作品,笔者多以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的诵读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剧情之中。以《雷雨》为例,笔者组织班级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侍萍等角色,在揣摩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展开生动的对话式诵读。(2)对于诗歌的诵读,笔者则是采取了多媒体支持的诵读方式,在采用配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个别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由于需要处理其中细腻的情感,还需要对词句进行委婉的处理,因此笔者选择让女生进行个别诵读。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情感上较为磅礴大气,诵读的过程中则可以由男生进行集体诵读,配以节奏前舒缓、后变快、归于平静的《彝族舞曲》,进一步凸显诗词的魅力。除了语文课堂的活动以外,笔者还在课下举办了“课文演讲比赛”等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对比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诵读方法对文本赏析所产生的影响;多采取示范性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品阅、赏鉴。但是教师也必须认识到,诵读是建立在深入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必须以分析作为先行,让学生能够对文本的内涵有着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使诵读生动精彩。

2.诗歌先行,提升情趣

教师应该优选诵读的作品,培养学生在读上的情操与水平。在中国经典文学中,诗歌是诵读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诗三百、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或元曲,都用简单的语句、形式,彰显了文本的魅力。另外诗歌也具有易学、易记忆的特征,相对于拗口难懂的文言文,更容易得到中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该挖掘优秀的诗歌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诵读、爱上诵读。

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后学,从中感受到诗词中的“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这三美,《再别康桥》的首节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尾节又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两节不仅相互映衬,同时还具有用词上的音韵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不能只通过讲授的方式突出这种美,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品味,在融入情趣的同时感受用词、用句与诗人情感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对诗词美的欣赏力。徐志摩对康桥之美的描述蕴涵了大量的“绘画美”,通过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等诗句的诵读,学生跳跃出了场景的限制,实现了个人思想与诗歌情境的统一。除了让学生诵读整首诗词以外,笔者还对学生读的声调、情感的融入、读的节奏进行了指导与纠正,用《再别康桥》的诵读调动了学生“学”的情趣。

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诵读只是学生接触文本的一种方式,应该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空间与思考的机会认识文本中的美、提炼诵读的技巧。

二、开展途径

1.创建诵读平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强传统经典建设。通过创建诵读平台,宣传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可以通过张贴标语,创作黑板报等方式,让学生时时刻刻学习传统经典。如在教室张贴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样的古人名言,在黑板报上开辟“经典名作欣赏”等栏目。也可以借助古诗版面装扮校园墙壁,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以及有关音乐作品,烘托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也可以组织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2.举办传统经典诵读比赛

校园是人才的摇篮,应积极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比赛,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传统经典。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加喜欢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爱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经典的主动性。

3.利用教学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传统经典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成为各方面的教育活动。首先要立足于语文基础教学、教材本身,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传统经典中的文化价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阅读同时应结合其他学科,扩大阅读视野。如,加强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读经典,用经典中的故事了解历史。

4.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作为经典阅读的主要场所,应发挥经典教育的功能,把经典诵读纳入本校的教书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欣赏。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爱好,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学校为各年级语文老师配备相关教材,要求教师围绕学校指定内容做好诵读具体内容的选编工作,加强集体备课,并制定好各班《经典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及《经典诵读进度计划》提交学校。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要一昧地灌输,而不加讲解。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首先应分析其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价值,其次讨论其开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霞.经典诵读与高中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0).

[2]谢金龙.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J].中学语文,2016(3).

论文作者:张巧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经典的方法探究论文_张巧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