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国有农场制度的特点及运行机制_农业论文

农垦国有农场制度的特点及运行机制_农业论文

农垦国有农场体制特点及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运行机制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垦国有农场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社企一体、以企兼政,即兼有企业与非企业的双重特征;二是经济结构复杂多样;三是有多级法人实体与多元利益主体。

首先,国营农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依法设立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企业;但从地理、人文条件看,同时又是一个空间跨度较大的社区,前者与城市工商企业相近,而后者又类似于乡镇经济。政企合一是指在承担的职能上,农场由于大多数在偏远乡村,远离地方政治经济中心,出于农场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场内设有除财政、税务外,包括政法、公安、文教、卫生、土管、交管等许多政府机构,实施政府行为。农场实际上是用自己的钱养育了一个未挂政府牌子的政府,是事实上的政企结合。其次,从经济结构看,不象一般工商企业那样单一。内部有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大行业,经济成份除国有为主外,还有个体、私营、合资、集体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非国有经济。从组织体制看,由于多年的改革,原先农场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已改变,代之以许多农业与非农业的实体单位。26个农场中,现有法人企业近500个;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农业基层大队(分场、机耕队)约1000个和3.4万个家庭农场,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这样的农场实际上是集多种社会功能、多种产业与行业、多种经济成份与经济实体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各业各类经济实体都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同时农场也有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制约与监控机制。

1.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及运行机制

农场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建立于1984年,是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引进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其完善水平和运行效果明显高于农村。首先从统一经营层次看,同农村集体农业比,不仅组织机构健全而坚强有力,而且统一经营的项目全、程度也高。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机电、植保、科技、购销与排灌五大支持服务系统,一般都有农场设农业中心统一协调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大队(或分场)。在国有农场,生产大队是双层经营的结合部,是家庭经营依托,地位与作用相当重要,一般承担六项任务:一是代表农场向职工发包土地;二是管好生产资金与产品;三是把各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田块、作物和小农场;四是管理、经营好大队直接经营的项目与作物;五是积累资金,改善本队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六是帮助承包小农场搞好核算。现在多数管理比较规范的农场、生产大队既是统一经营层次中最基层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单位,又是具有一定发展和积累功能的经营实体。再从统一经营的项目与程度看,一般都做到五个统一:生产计划与布局统一;产品收购与销售统一;耕作、播种与收割统一;良种供应与重大生产、技术措施统一;物资供应统一。

从分散经营的层次看,规模适当,形式也多种多样。全系统现有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场3.4万个,每个劳力约承包耕地22亩。水稻一般每劳40-50亩,棉花10-15亩,机械化水平较高的麦豆,大多由大队、小组或联户承包,管理上责任到户或到劳。由于农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向家庭农场提供全程、系列和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和农村不同,农户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主要是向农场提供农产品的生产核算单位。近些年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体会到,市场经济愈发展、竞争愈激烈,农场愈是要加强计划性和统一经营。千家万户面向市场,信息面窄,盲目性大,失误多,付出的成本太高。对此,不少农场有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只有以农场服务体系为中介,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职工个人与企业的整体效益都得到提高。

2.以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为基础并与之配套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积累机制

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后,为了保证农业发展资金的正常来源,总公司早在1988年就以新洋农场为试点,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农业资金积累机制。主要由资金分层积累、投入职能界定、资金管理使用和责任考核与鼓励等四项基本制度构成。现在多数农场推行并产生效果。资金分层积累,就是家庭农场、大队和农场三级,都要按一定比例,从当年盈利中提取积累资金,并存入农场财务科“农业发展基金”专户。投放职能界定,就是对三个层次投入作合理分工:家庭农场自理化肥、农药、机耕费等生产资金;大队积累主要用于购置中、小型农机具、小型农田水利、水泥晒场等;农业综合开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及其他为全场农业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均由农场积累开支。管理使用制度,主要是在“谁积、谁有、谁用”的前提下,资金由总场集中管理,使用要履行审批手续。责任考核与奖励制度是指:各个层次积累年初均有指标,并严格考核、奖惩;对农户视生产资金自理情况,在承包规模、物资价格、垫付资金利率等方面执行差别政策。各级农业投入都实行项目责任到人。这些制度使农业投放积累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资金的筹集与管理、投入的分工与责任等规范化,并相互补充与制约,组成一个运行有序的有机整体。

3.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和自我调节机制

我省农垦系统现有粮棉油加工厂80多个,拥有年加工12万吨油料、25万吨大米、10万吨面粉、8万吨配合饲料、60万担轧花和10万纱绽的生产能力,另还有年加工6万吨肉禽的屠宰线及冷冻等配套设施。1994年,食品和棉纺等围绕“农”字做文章的企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现有年产值500万元的龙头企业25个。不少农场将这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农业生产单位相联合,实行一条龙生产、经营管理和一体化经营。如东辛农场,以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的,粮食、油料、棉花、种子、肉鸡、盐业、牛奶及建材等8个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在各个体系内部都建立了对市场经济有较强“抗震”力的自我调节机制。该场环球肉鸡公司,从种鸡到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今年上半年,市场突变,饲料原料价格上涨50%,而肉鸡销售价格下落50%,由此造成:饲料厂和种鸡、苗鸡生产场也难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当机立断,拿出近百万元补贴,终于从“危机”中挺了过来。目前肉鸡销售价格已开始回升,预计“一条龙”全年仍可盈300万元。这个农场以“一条龙”生产为依托,使农畜产品在深度加工中多次增值,近几年利税总额一直稳定在1500万元以上,去年达3000万元。

4.场办工商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农场内部的工商企业及企业集团公司,都具有法人地位,经济上与农场相对独立,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经营上,自行安排产供销活动,均有自己独立的市场经营渠道;在人事管理上,农场一般也仅管主要经营者的任命,内部管理人员则由企业自主决定;机构由企业依经营需要灵活设置;用工由企业提出计划报总场批准,企业到内部劳务市场招聘;分配上一般用工效挂钩办法,总场控制工资总额,分配形式则由企业自定。此外,约有一半左右的企业都推行全员抵押承包。其中有部分效益好的企业,把抵押金视同投资,给职工分取适当比率的红利,使职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管理办法,使场办企业成为农场内部一个很有活力的经营层次,独立自主地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竞争。近两年还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租赁和企业承包等形式,走出农场向社会寻求资产扩张。截止去年,各农场还进城兴办企业50多家。

5.农场对内部实体单位的约束、监控机制

如前所述,国有农场具有乡镇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象企业管车间、班组那样管内部实体单位;但国有农场又是企业,决定我们不能象乡镇对辖区企业那样管理松散。根据这样一个“度”的把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约束与监控。

(1)产权约束机制。国有农场是内部国有土地与资产的产权代表,它把土地发包给基层单位和家庭农场,把资产发包给各实体单位,便形成了产权约束关系。通过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即选聘承包人,确定农场对承包收益的分配比例,以及参予被承包单位的重要经营决策,保证各承包单位都能在经济上和农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2)行政约束机制。前已述及,农场是事实上的“政企结合”体制。在场长的统一指挥下,科、教、文、卫、政法、人武、交管等部门都能紧扣农场的各项经济目标,开展活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农场还制订场内法规,贯彻自己的产业政策,对土地等资源利用作合理规划;对场区“小社会”内各类经营单位,依法进行管理,对其可能出现的各种“越轨”行为作行政约束。

(3)财务监督机制。农场作为一个企业整体,必须将各经营单位的资金循环和流进流出情况,置于自己有效的监控之下,以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对此多数农场是通过内部结算中心开户(或财务公司)来实施的,具体做法是,各单位在农场结算中心开户,相互之间或同场外的资金往来,都通过中心统一转帐、结算。在保证各单位资金经营需要和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结算中心通过协商统一调度使用。有的农场为增强监控力度,经营单位财务会计由总场统一委派,和企业共同考核。

(4)内部市场机制

国营农场经济的社区性、综合性,内部有比较独立的产业、专业分工,是内部市场建立的基础;而改革在农场内部造成众多的利益主体,则是产生商品交换、建立内部市场直接的动因和决定性条件。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主要有农产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务市场。利用内部市场调控各利益主体的基本做法,就是根据农场宏观规划、产业政策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产品、物资的内部交换价格,并以此为杠杆,对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逆调节”,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

标签:;  ;  ;  ;  ;  ;  ;  ;  ;  

农垦国有农场制度的特点及运行机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