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的瑰宝放出光华——本报记者袁新文评述我国古籍整理事业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华论文,瑰宝论文,本报记者论文,古籍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最大的图书馆,收藏宋至清的地方志占我国现存地方志总数一半以上;日本政府把珍稀中国古籍,视为“宝贝”。中国古籍已成为世界共同遗产。古籍整理工作者在现存的十万余种古籍中爬梳整理,并引入电脑,决心——
历史学家们说,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绵延5千年,就是因为她的文化没有断脉;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古籍。
一位叫莱布尼兹的外国人声称,他发明的二进制和简单计算机,是受了《周易》的启发;西方的一些著名企业家承认,他们的经营战略来源于《孙子兵法》;东南亚的富商巨贾们则说,要想在商战中取胜,不能不读《三国演义》,搞公共关系,离不开《菜根谭》……
中国古籍,不仅是中国的国粹,在国外也很有身价。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口的图书中,百分之七八十是古籍,重印古籍往往外销多于内销。《太平御览》、《四部丛刊》等大部头古籍在国外市场非常走俏,一部《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定价9万美金,竟在海外畅销不衰。
美国最大的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收藏大量中国古籍,仅宋代至清末的各种地方志就有4000余种,占我国现存古代地方志总数的一半以上。
日本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更是多不胜数。仅东洋文库的70多万册藏书中,中国古籍就占1/3。日本政府把珍贵、稀有的中国古籍视为“宝贝”。
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钟鼎文和石刻文字,到2000多年前的竹木简策、丝帛素书,我国古代典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从经、史、子、集、诗、赋、箴、铭,到天文、地志、医卜、释道,中国古籍包罗万象,广采博收。
我国现存古籍大约10万余种。它们翔实地记录着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描绘着上起三代、下迄明清的芸芸众生,构成一部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百科全书。
若从孔夫子整理《春秋》算起,一个以发掘、整理、研究古籍为己任的古老学科——古籍整理,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古老的学科才真正焕发青春,发展成为一种蓬勃的文化事业——古籍整理事业。
面对着历史,让中国当代古籍整理学者感到欣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40余年间,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古籍整理事业的累累硕果:整理出版各类古籍7000余种,成为当代中国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源泉。特别是近5年来,老中青三代古籍整理学者历尽艰辛,爬梳整理,使千余种古籍经典展现出诱人的精神魅力。
煌煌一部《全唐诗》举世闻名,成为国人的骄傲,可它毕竟是由清朝人编纂的。难道当代学人就不能编出一部比《全唐诗》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影响更广的断代诗、文总集吗?当代古籍整理学者常常为此心潮难平。80年代初,当学术界一些人仍然信心不足的时候,古籍整理学者却开始与清人“较量”,酝酿、研究、策划断代诗、文总集的编纂工程。不久,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古籍整理学者主动请缨,毅然担当起编纂《全宋诗》、《全宋文》、《全明诗》等断代诗、文总集的重任。在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把这些断代诗、文总集作为重点项目,给予鼎力资助。仅仅两年之后,一套装帧精美、编次谨严、典雅大方的《全宋文》(前5册),就赫然摆到了各大图书馆的书架上,摆到了专家学者的案头,学术界为之轰动。如今,近1亿字、共170余册的《全宋文》的编纂工作已经杀青。倘若出版资金能及时到位,本世纪末《全宋文》全部面呈读者当不在话下。
《全宋文》的出版,使古籍整理学者信心倍增。与此同时《全宋诗》、《全唐五代诗》、《全明诗》、《全元文》、《全明文》、《全元戏曲》和《清文海》等断代诗、文总集的编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七全一海”洋洋大观,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事业虽然伴随着艰辛和坎坷,却正一步步迈上新台阶。
盛世修典,向为壮举。清朝全盛时期即编纂了著名的文化大典——《四库全书》。而今天,一项规模远远过程《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编纂《中国古籍总目提要》已在全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领导机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组织下拉开帷幕。在短短几年内,它将对中国现存全部汉文古籍进行一次普查,并建立全面档案,堪称中国古籍整理史上划时代的壮举。
把电脑引入古籍整理领域,在20年前还是中国学者的一个梦。而如今,经过学者们筚路蓝缕的开拓,已有百余种、数以亿字的古籍进入机读,从而使电脑这一最现代化的科技与中国古籍这一古老文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主持的、由古籍整理学家与电脑应用专家共同参与的大型项目——“古今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将古代、近代、现代所有汉字的各种字体全部输入电脑,为今后人们使用、查寻各种汉字及字体大开方便之门。其意义之大,犹如在汉字的莽原上开辟了一条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