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纸论文,眼睛论文,照片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新闻传媒,报纸与五彩缤纷的期刊杂志不同,无论是各级党报、各种晚报,还是各类专业报,它登载的主要是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主要是新闻。当今的报纸正向着彩色和图像化发展。新闻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或与之相关联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近年来,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加拿大《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曾指出:“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象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注:陈书泉编著:《新闻摄影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年11月第一版,第23页。)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一张照片所立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明,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本文想说明的观点是: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

从新闻照片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看,新闻照片使报纸变得生动、形象、充满活力,是艺术照片和美术作品替代不了的,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的眼睛。

新闻照片不同于艺术照片,它的表现对象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新闻现场的真实记录。“这样,摄影的形象就不是描写出来的,也不是画或刻出来的,而是直接取自生活的某一具体现场,照片的内容与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来自生活本身,是生活的原型。”(注:陈书泉编著:《新闻摄影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第84页。)

与艺术照片相比,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主要不在于外在形式如光线、构图、色彩、影调等如何完美无缺,而在于其内在形式的生动显示和充分表现,即通过必要的摄影造型手段,把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和新闻人物的情感、性格等感情色彩充分表现出来。蒋齐生在《新闻摄影的定义及其实践意义》一文中明确指出:“新闻摄影的美的魅力,主要不在构图的‘完美’,而在人物情态的真实、自然、生动,在事物运动的自然必然的瞬间精华,在对象的富有个性特征及情感的真切,在新闻的现场生活气息,在形象的信息含量,在表现方法的创新及打破老一套。”甚至有些时候,为了把稍纵即逝的动人场面抓拍下来,摄影记者根本来不及考虑如何完美构图。因此,“新闻摄影有许多限制,但是,新闻摄影用以震撼我们、感动我们的巨大力量却正来自它无法突破的限制。”(注:袁雍文:《新闻摄影的巨大力量来自它无法突破的限制》,载《人民摄影报》1988年第11期。)

从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上看,现代意义的新闻摄影,其基本拍摄技法是1928年由“新闻摄影之父”——德国沙乐门创造的“小相机+不干涉对象”的抓拍。蒋齐生也说“新闻摄影作为新闻的现场纪实,必须到新闻现场拍摄。新闻摄影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是不干涉对象的抓拍。”(注:蒋齐生:《新闻摄影140年》,第54页。 )在报纸刊用照片的标准上,“1992年7月人民日报编委会发布的《组版要则》明确规定, 优先选用抓拍的照片,杜绝明显摆布的照片。”(注:蒋铎:《报纸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照片》,载《中国摄影报》1997年第19期。)正是由于新闻摄影的抓拍技法,才使新闻形象真实、生动、自然、可信。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只能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生活环境来体现,从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注:陈书泉编著:《新闻摄影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第87页。)

从审美标准上看,当前,对新闻照片的评价有如下三种通行的标准:一是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这是一种原则性标准;二是“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其中,求新、求真是对新闻照片的基本要求,求活,求情、求意是新闻照片的艺术标准;三是“三感”,即时代感、现场感和真情实感。这样的审美标准,决定了新闻照片应该以人为中心,应侧重于新闻形象的瞬间典型性,侧重于人物内心和情感的表达,新闻照片应是充满人情味的纪实作品,从而使新闻照片源于生活,反映时代的脉息。韩居策、南康宁在《外国新闻摄影表现手法的新趋向》连载文章中指出:“必须十分注意的,是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起伏,人的命运变化,特别是报道重大社会生活题材,他们(指某些外国记者——作者注)特别注意将与事件有关的各色人物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凸现出来,充分发挥形象的特长去张扬它,从而将报道推向高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注:见《中国记者》1987年第2期。)

新闻摄影与美术作品更是不同。美国克莱门茨·罗森菲尔德在他的《摄影构图学》中指出,“摄影家如果用摄影器材去生产别人用颜料或雕刻工艺已经生产过的东西,那他就是把自己降于劣等地位,他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劣等的。”新闻摄影更是如此。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一刻也离不开新闻摄影这支重要的方面军。新闻照片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形式,同时,也增加了报纸在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动感,使报纸长上了活生生的眼睛。

众所周知,报纸本身是平面的,单靠文字报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视觉上的纵深感、立体感。但新闻照的画面内容是立体的,既便是新闻特写,新闻形象也没有离开当时的现场环境。画面靠景物大小的不同和灰度、色彩的变化表现出远近不同的层次感、立体感、现场感,从而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拉进了新闻现场。这样,新闻图片使本来平面的一张报纸,变成了立体,不仅丰富了报纸内容,而且使一个平静的版面,变得富有活力和动感。就象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睁开了闪亮机灵的大眼睛,才使他有了精神和魅力。那么,新闻照片就是报纸上睁开的眼睛。

眼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容貌和精神,新闻照片也是如此。新闻照片所占版面大小直接影响报纸的美观程度和宣传效果。图片大了,则报纸有精神,有吸引力,能抓住读者。我们看一个人常常是先看这个人的容貌和眼睛,读者看报也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报纸上大幅新闻照片越来越受读者普遍欢迎和为什么过去强调的报纸“图文并茂”能够发展到现在的“图文并重”的原因和基础。

当今社会的特点是高效率、快节奏,人们了解各类信息也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把读者买报的过程描述为“五步三秒”,即读者路经报摊的一刹那,他的选择时间为五步三秒钟。在这五步三秒钟里,新闻照片直逼人眼,有极强的吸引力、冲击力,使读者一眼便可发现它,喜欢它。新闻照片既可节约读者阅读时间,又可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令人难忘。虽然新闻照片只能让读者看见新闻六要素中的“何事”(什么是新闻)与“如何”(新闻的真情实景),“何人”、“何时”、“何地”、“何故”要靠文字来说明解释,但是,毕竟比文字报道直观、简洁,有现场感,况且好的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它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吸引读者。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在实践上,大幅优秀新闻照片已经作为一种特殊报道手段上了我们报纸版面的显著位置,特别是好新闻照片上到头版头条,这标志着新闻照片实际上已经真正成了报纸的眼睛。

十几年前,在蒋齐生、穆青等人的倡导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并召开了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此后,新闻摄影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得以深入研究、探讨。1990年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此后,报纸总编辑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使新闻照片在实践上变成了报纸的一个主角。近年来,新闻摄影登上报纸版面的显著位置已屡见不鲜,上头版头条也是常事。随后,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又体现为专题摄影报道。不同报纸的专题摄影报道不尽相同,但专题摄影报道能上头条,能出专版则是我国报界办报思想的一大根本转变,并成为报纸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专题摄影报道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已远远超过新闻摄影自身的局限,使新闻宣传报道更加凝炼、生动、全面、自然,揭示主题更深刻,能力更强,也易于读者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都走在了前头。

宣传教育是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主要任务。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有力的报道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新闻对象瞬间形象的现场纪实。正象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勒松所说:“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罗丹也说:“把瞬间即逝的形象变成永恒的典型。”报纸时刻关注并记录着时代风云的变迁,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例子举不胜举。就专题摄影而言,在国外,海因拍童工,促使美国产生童工保护法,滨谷浩拍稻田女,推动了日本农田技术改革,尤金·史密斯拍水俣,推动了环境保护。在国内,解海龙拍贫困儿童,推动了希望工程,卢广拍吸毒女,增强了全社会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黑明拍知青,再次引起人们对知识青年目前状况的关注,等等,无一不是以新闻照片这种特殊的眼睛,关注着世界,关注着社会;就单幅新闻照片而言,王东拍摄的表现1985年国庆35周年北京游行队伍的“小平您好”和卢吉全拍摄的表现邓小平逝世后人们哭送小平的“小平走好”,就是以真实、质朴的画面告诉世人,中国人民对邓小平无限拥护、无限爱戴和无限悲痛的事实。再如,张新民拍摄的表现深圳股市变化的“8·10股潮”,用新闻特写的纪实手法, 真实地记录了股民对于自己所持股票暴跌后难过又无奈的神情,等等,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摄影作品不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发表在报纸上之后,不都是报纸睁开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吗?

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就是报纸的眼睛有时候睁不好,甚至睁不开。这不是说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数量少,也不是说照片占的版面尺寸小,而是指达到高水平、高质量要求的时代精品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相比,显得少了些。原因何在?不光是个拍摄技术问题,正象邹建东总结的那样:“一张好的新闻照片,绝不是偶然获得或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日积月累的生活经历、无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没有独立思考,盲从拍摄,拍一辈子也是当初那样。”(注:杨鲁中:《法制新闻记者王毅记事》,载《人民摄影报》1988年第3期。)这就叫做厚积薄发。 要实现从自身接触到的各种题材中尽可能发挥出更广的社会意义,使主题深化,反映和表现出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摄影队伍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范敬宜在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指出,新闻摄影队伍除了常规要求外,还要在“底气、眼界、学养”三方面下工夫。作为摄影记者不但要加强摄影基本功的学习和锻炼,还应该学好邓小平理论,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发展水平、提高自己综合的学识和修养,“学会用心灵的眸子去观察世界”(世界著名人像大师尤索福·卡希语),让镜头带着感情,“既要靠两只肉眼,又要靠大脑的思维。”(注:见《高明的摄影师》。)以高度自觉的参与意识,真正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深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间,扎扎实实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不能单纯以题材大小为目的,要追求新闻性,“在遵循一般造型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以新闻信息能量的大小来选择新闻对象。”(注:刘放:《新闻摄影视觉传达目的》,载《新闻摄影》1986年第11期。)捕捉那些精彩动人的典型瞬间,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努力拍摄出大量的有震撼力和生命力的新闻摄影精品。

标签:;  ;  ;  

新闻照片是报纸的眼睛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