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入关”前后的外贸政策及其对我国“入世”的启示

论日本“入关”前后的外贸政策及其对我国“入世”的启示

郑明慧[1]2000年在《论日本“入关”前后的外贸政策及其对我国“入世”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各国、各地区间管理贸易政策的国际机构,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自1986年以来,我国一直申请加入该组织,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中美双方于去年11月15日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为中国最终加入WTO扫清了最大障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较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加入WTO既给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日本在“入关”前后对外贸政策的调整入手,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所借鉴和启发。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日本“入关”前后外贸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这一时期日本外贸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奖出限入,确保合理进口,推动出口发展。第二部分:日本“入关”前后外贸政策绩效分析。本文认为其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积极扩大出口;在开放中保护本国市场;大力推行产业扶植和结构调整政策;重视引进技术,并注重技术贸易。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外贸发展情况和面临的环境,结合日本经验,提出我国外贸政策调整的基本战略对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出口;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对我国国内劣势产业加以适当保护,大力扶植新兴、优势产业;逐步实行贸易、资本自由化。

郝璐[2]2017年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对外贸易制度是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和经营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国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不断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不断变化的对外贸易制度。2016年,在面对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严峻的形式,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出口总额为36849.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0974.4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5874.8亿美元。尽管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有效的制度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合理的对外贸易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缩小收益差距,极大的激发企业或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平稳增长,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对外贸易制度这一主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工具,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深入探索,并借鉴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的经验,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创新。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对外贸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指出其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第3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构成与特点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再次,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最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过度追求利益、过于依靠劳动力优势、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第4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提供依据。第5章,国外对外贸易制度及其启示。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6章,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及对策建议。首先,确定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包括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公平性、提高对外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网络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形成制度比较优势。其次,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制度、降低对外贸易交易费用、推动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构建利用外资的新制度等。

王莉珍[3]2005年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对其外贸政策做出积极调整,从而使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5%的增长率。因此,日本经济增长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政策等相关领域理论与方法,探讨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以期对80年代日本经济走向成熟化时期的商品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市场结构以及企业动向等问题有所认识。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本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所采用的有关文献资料。第二章通过对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制订的依据、背景以及国际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第三章讨论日本在确定对外贸易政策调整过程中所制订的国际协调战略、亚太经济战略、科技立国战略三大战略的内容与意义,进而集中讨论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特点,以及取得的成效。第四章通过对80年代日本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贸易政策战略性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性质、意义与历史作用问题。第五章则是全文的结语,重点论述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利弊得失及其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启示。

钟巧荣[4]2010年在《日本贸易结构变迁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纵观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对外贸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结构的改善与否,决定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地位,影响着该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的日本而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日本经济的发展伴随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变迁,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过程。本文利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各国内外学者既成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结构表现出商品的出口贸易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化的过程;进口商品贸易结构由以原材料、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对外贸易商品地区结构由美国逐渐转向亚洲的特点。在这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产业政策调整、日元升值、技术进步、石油危机和贸易摩擦,是日本对外贸易结构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变迁,通过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迎合国际市场导向,优化要素禀赋分配和改变贸易收支差额,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不断推动了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可以说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变迁对提升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变迁与国际竞争力提高,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要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论日本“入关”前后的外贸政策及其对我国“入世”的启示[D]. 郑明慧. 河北大学. 2000

[2].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D]. 郝璐. 吉林大学. 2017

[3]. 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研究[D]. 王莉珍. 苏州大学. 2005

[4]. 日本贸易结构变迁与国际竞争力研究[D]. 钟巧荣. 延边大学. 2010

标签:;  ;  ;  ;  

论日本“入关”前后的外贸政策及其对我国“入世”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