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粮食生产预测和跟踪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后期,我们对四川的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起始年为1985年,预测到2030年,时间跨度为45年。预测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人口、耕地、粮食总产。预测的初步结论:四川能养活的人口,长期处于“临界”状态。这就是说,农业特别是食用作物和肉奶蛋等生产抓上去了,就可以养活全川自然增长了的人口;生产上不去,计划生育控制不好,土地就养活不了全川的人口。本文所说养活人口的营养标准是按我国当今的现实水平提高到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
现在,10年过去了,我们又对预测指标作了跟踪研究。预测与实际(以四川省农业生产统计年鉴数据为准)的比较差距:人口(+)3.34%到(-)0.59%;耕地(+)0.79%到(-)0.046%。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除个别数据差距偏高外,其它基本符合统计允许的误差。人口、耕地是粮食生产和分配的基础参数,下面就从粮食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一、粮食总产
全省粮食总产的预测与实际产量、人平占有量以及预测与实际的差距列于表一。
表一
预测与实际10年累计值相差106.47万吨,即预测比实际产量少0.258%,应该说,预测的准确度较高,是可信的。预测是依据1985年的现实基础,设计众多的技术参数,输出结果,粮食生产的动态轨迹是直线上升,而实际产量要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力的影响,是波浪式渐进的。1984年是改革以来我省第一个粮食高产年,总产突破4000万吨大关。1985年~1989年是由滑坡到爬坡的5年,此后粮食总产持续3年上升,199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量4429.15万吨,人平占有量405公斤。1993年开始出现第二次滑坡,从当前生产形势看,今年恐难恢复到最高产量。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滑坡,究竟主要原因是什么?拟作如下分析。
二、粮食增、减产原因分析
粮食总产是个复合指标,它由各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产量乘积的和所构成。粮食播面多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由国家计划依据粮食供求规律调控;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粮食播面主要是比较利益“拉力”的牵动而变化。不管是何种经济体制,粮食播面的增减除灾年无法播种外,是受社会的、经济的人为因素所控制。粮食单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即是说,没有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光温水土和节令,任何先进技术都不能发挥其增产作用。这是农业生产依附于大自然的固有特点。
四川粮食生产在10年中增、减产原因分析列于表二。
表二
表内数据是当年与上年比较,求出净差额数量,再以“差额分配法模型”计算播面与单产对差额的影响程度。两个因子有的年分是同向影响,有的年分是反向影响,净差额是相抵后的净增或净减额。分析表中出现正负100%以上数据是两因子正负相抵的过程反映,其作用是揭示粮食增减的复合原因,为决策者提供深层次的资料。从分析材料看,1985~1989年的滑坡与爬坡,主要原因在于1985年粮食播面减幅太大,占减产的67.77%,以后各年播面逐步恢复,总产上升,1989年总量超过1984年,单产的贡献占69.46%。两个因子对粮食增减产的影响比例互变,是重要的历史事实,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1993年开始的第二次滑坡,从性质上分析与第一次滑坡有实质性的差别。1993、1994两年,数字显示由于播面减产占2.73~20.2%,这两年粮食播面减少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于持续干旱,有的是无水不能播种或栽插,有的是播后绝收,统计上剔除了这种面积。这就是说,两年的粮食控制播面是保证了的。粮食总产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单产下降,特别是大春旱地作物玉米降到每公顷3465公斤(亩产231公斤),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8%。这种情况所揭示的是四川水利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偏低,抗灾能力不强的严峻局面。
从主要作物分析,10年中大春作物水稻、玉米有5年与上年比较减产,累计减产稻谷350万吨,玉米189.5万吨,两者占主作物减产总量71%。大春粮食生产风险系数大,要稳定增产不能不是决策部门注意的焦点。小春的小麦产量波动不大,有3年比上年减产,累计222.7万吨,占主作物减产总量的29%。但是,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每公顷3000公斤左右(亩产200公斤),1992年最高产量每公顷3420公斤(亩产228公斤),远远低于省内高产典型和全国平均水平。据1989年我们用“机率边界生产涵数”测算,四川全省小麦单产只达到目前小麦技术可能达到最高产量的74%,个别条件较好的县如郫县、三台,已达91%左右。这就是说,小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全省范围内潜力还大;但小麦单产要上新的台阶,必须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优质高产适应四川气候特点的品种。
三、近十五年粮食生产预测
近15年的预测是长期预测的两个时段,即“九五”期间和21世纪前10年。预测是依据变化了的情况,以县及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初始单元,以1992~1994年的平均单产和播面作为基数,按照现实单产提高的可能速度、播面比例的缩小等变量,分别测定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参数。计算结果分层次最后汇总成全省的材料,列于表三。
表三 单位:公顷、公斤、万吨
按照全省1994年耕地实际保有量为基数,到2000年以0.1687%,2010年以0.063%的年均递减率计算,农作物总播面2000年为1298万公顷,2010年为1339万公顷,复种指数分别为2.1137和2.1951。粮食播面由现在的78.21%控制到75.29%和71.71%,单产要有较高的递增速度,到2000年为2.22%,2010年为1.44%,粮食总产才有可能在2000年达到4974.12万吨,2010年5717.91万吨。主要粮食种类在表内也有数据反映,不同区域、不同现实水平,其增减速度是有差别的,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根据这个测算,2000年、2010年全省人平占有耕地分别为0.74亩、0.64亩;粮食占有量为396.9公斤、401.6公斤。人平占有耕地趋近于养活人口的极限值,人平占有粮食接近国家要求标准,形势相当严峻,要走的路任重道远。
四、粮食稳定增产的战略举措
要保证粮食稳定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改变短期行为和泛泛而谈的作风,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切实办好有利于后任、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几件事。
1.农田水利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对年久失修的老工程进行整修。据我们调查,不少塘库淤塞严重、库容大幅减少、渠系不配套和渗漏,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到30%,到了非整修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将在短期内有大批工程报废。第二,加快在建工程的建设速度。四川有几处大中型在建工程:大桥、升钟水库、武都引水工程的建设速度太慢,1993~1995年的干旱,这些工程的规划灌区没有来水,而灌区内又不可能另搞什么工程。所以,灾情特别严重,有的县、市玉米减产60%以上。第三,对“老旱区”要采用“小工程、大项目”的立项办法,实行“民办公助”,大搞微型水窖,解决高坡旱地的保种、保苗、保人畜饮水问题。钱从那里来呢?我们认为可以先从扶贫资金和机动救灾经费中切下一块,用于严重干旱多发乡、村。问题得到缓解,就可减少慰问、救灾支出,这也算是资金的一种回报。
2.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土壤质地如何,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对增产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进程,扩大改造的面积和区域。在改造次序上应该是先田后土、先易后难。对于低产水田的改造标准,不要囿于种粮,而应从多方利用,如种席草、高笋、菜藕、养鱼、养鸭等生产门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充分发挥资金有效利用率和回报率。
3.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要认真贯彻实施。在粮食生产上科技本身是三条:品种、病虫防治、栽培技术。这三条都要人去作,教育和培训也就处在重要位置上了。前面说过,四川小麦、玉米单产都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技术没有完全落实到田间地头,有的是阳奉阴违,有的是停留于口头,有的资金不到位,“巧妇实在难为无米之炊”。须知,四川小麦玉米每年播面是270多万公顷,只要现有技术真正能到位,就可年增粮食360万吨以上,再加上水稻技术的增产潜力,每年有七八百万吨的增产潜力,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技术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