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_路径分析论文

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业论文,路径论文,制造业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传统工业经济时期,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大多来源于资本、劳动等物质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制造工艺的改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长范式逐渐由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化经济转变,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有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0%~80%,中等发达国家为50%~6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左右[1](P28)。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在企业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和物质产品全面过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以服务为契机寻求新的利润来源和发展空间,许多世界级企业如IBM、GE、GM以及国内公司如海尔等都采用了服务扩展策略,即制造业不再是单一地生产产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提供给顾客的是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服务包(service bundles),为顾客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以服务为导向创造价值的必然结果,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服务业不仅在媒介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承接上游制造企业转移出来的批发物流配送、产品研发设计、销售与促销等服务[2],而且凭借专业化的经营水平和完备的交易设置知识引导、组织、促进生产[3],进而影响制造业效率。近年来流通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除了传统的理论推演之外[4],新近出现的实证文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Var等计量方法从时间纵向上分析我国工业化和流通产业发展的关系[5];王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用不同指标检验了流通业对制造业TFP的影响[6]。另一种则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测度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7]。

既有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对象缺失。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的探讨或者直接忽略了流通服务业,或者简单地以批发零售业代之,单独探讨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文献较少。第二,研究思路的局限。将流通服务业纳入分析视角的文献也多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单独测度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而缺乏对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的分析。第三,研究方法的不足。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在变量选取上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影响视为相同,这在数据分析上是存在缺陷的,特别是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伪回归”的可能。

鉴于此,本文单独以流通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细分制造业行业,以期深入探究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子行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及程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可能在于:从理论上描述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路径,通过构建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概念模型,分别引入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交易成本作为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从而揭示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在实证方法上,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并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直接消耗系数作为权重,以此计算当年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贡献水平,从而弥补现有文献在数据分析上的不足。

二、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分析

流通服务业是指为商品流通提供辅助性服务的产业部门,其主要功能更是为第一、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提供联系,为商品流通提供诸如产品分销、售前售后服务、产品分发配送等服务。从外延上看,流通服务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仓储物流业[8]。

流通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制造业效率,促进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宋则指出,现代流通服务业在产业链中具有带动和反哺作用,制造业流程优化加快经济节奏表现在微观层面就是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资本周转、控制库存、精确采购、周到销售、降低成本、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等,加快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对促进我国工业领域的流程优化意义重大[9]。赵德海、邵万清通过产业关联度分析也证实了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工业)效率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流通服务业,制造业很难实现升级和改造[10]。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

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各主体在进行产品和要素交换时所产生的成本,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成本,交易成本来源于契约的不完备(信息不完全)和人的有限理性。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专业化流通商通过集中交易和专门服务的提供降低了制造企业的交易成本,进而有助于效率的提升。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的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所要交换的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增大,频繁的接触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专业化流通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流通商实施专业化经营,同一流通商可以代理多种商品或者同一商品的多个品牌,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制造企业直接与流通商接触可以避免与众多分散的消费者直接接触,在大大减少了制造企业的谈判成本的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从而有利于制造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流通商的专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具备的交易设置知识就越有效,流通商在与制造商的合作中产生的信息成本就越低,从而交易成本较低。交易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经济运行过程中摩擦的减少,在生产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交易成本降低必然带来制造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利润增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a: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

H2b: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效率。

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自从熊彼特最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技术创新研究逐步从经济发展周期的研究范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是影响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众多研究都表明,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11]。同时,郑吉昌指出,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自身效率变高,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提高制造业的效率[12]。流通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会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信息成本),进而有利于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流通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交易成本来实现的。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三、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1.样本描述

本文选取的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是按照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对制造业的划分,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相应的归并①。我们一共选取了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缝纫及皮革羽绒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共计16个行业②。

流通服务业包含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③。本文选取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由于个别行业在个别年份的数据缺失,本次样本共有观测值109个(非平衡面板)。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流通服务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

2.变量测度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涉及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制造业效率,预测变量——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水平,中介变量——交易成本,调节变量——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本文还把制造业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要素投入以及制造业中FDI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指标选取说明如下:

(1)制造业效率(Pro)。不同文献选取的制造业效率的度量指标有所不同。国外研究通常选取制造业产出率(增加值与产值的比值)、劳动生产率(行业总产出与就业人数的比值)或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所得到的技术效率等作为度量指标。本文借鉴江静的做法[13],选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指标。

(2)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的贡献水平(LTS)。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发展贡献水平的计算借鉴了王苍峰等测算FDI后向链接溢出指标的做法[14],具体到本文所研究的主题,本文以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制造业各行业对流通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权重,然后乘以各年流通服务业的增加值,以此衡量当年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贡献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交易成本(TC)。冯泰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介效应时,用制造业的营业费用作为交易成本的替代变量,他指出营业费用是用来核算工业企业在产品销售阶段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广告费、保险费等,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制造企业的交易成本(尽管不完全准确)[15]。限于交易成本本身的不易测量,本文采纳冯泰文的方法,用营业费用作为交易成本的度量。

(4)技术创新能力(T)。借鉴黄静的做法[16],本文采用制造业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度量。

(5)控制变量。资本要素(K)以企业固定资产原价表示,劳动力要素投入(L)用当年年均从业人员人数表示,制造业发展中外资的影响(FDI)用制造业各行业中三资企业年均从业人员占行业总的年均从业人员的比重表示。

为避免量纲上的差异,所有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处理,各原始数据均采用当年价格计算,未作消涨处理。

3.含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的检验程序与模型

本文属于存在中介变量的调节变量模型。所谓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利用中介变量可以解释一个关系背后的原理和内部机制,自变量通过这种内部机制对因变量起作用。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不同,它所解释的不是关系内部的机制,而是一个关系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有所变化,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程度)受到第三个变量的影响,这第三方变量即为调节变量,其发挥的作用是调节作用。对于存在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温忠麟等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检验程序。[17],本文按照此方法,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先对调节变量进行验证,再对中介变量进行验证,以此来检验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所提出的各项假设。具体来讲,本文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判断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否会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用制造业效率指标对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的交互项进行回归,若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则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对流通服务业和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第二步,判断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否会对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用交易成本指标对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的交互项进行回归,若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则证明技术创新能力对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第三步,判断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用制造业效率指标对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交易成本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的交互项进行回归,若交易成本变量的系数显著,而交互项的系数不显著,则表明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是通过交易成本这一中间变量发挥作用的。

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时间。本文属于含有中介变量的调节变量模型,即调节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发挥作用。根据Cameron和Trivedi的总结[18](P102-103),当真实模型为混和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时,多数估计方法都能够得到一致估计量,但是如果真实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则只有采用固定效应和一次差分估计才能得到一致结果,此外,固定效应在遗漏变量的情形下,仍然可以得到一致估计量。因此本文将优先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同时为了避免异方差,本文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所使用软件为Eviews 6.0。

4.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了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的16个制造业行业对流通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其中,流通服务业是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三大子行业的归并。出于研究需要,本文对原始42部门表进行了结构调整,并得出相应数据。

表2描述了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与制造业效率正相关,并且与交易成本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思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和制造业效率正相关,而与交易成本负相关,这也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可行的。

表3给出了实证检验的计量结果。初步来看,在检验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中,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从而验证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模型三显示中介变量交易成本的估计系数非常显著,而交互项的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明显降低,表明交易成本对调节变量具有中介作用。以上各步中,均已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水平在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方面,LTS的估计系数始终为正且显著,表明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制造业的贡献越大,越能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即流通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假设H1得到支持。

模型二中,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与制造业交易成本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在我国,随着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运行中的“摩擦”(交易成本)不断减少。一般而言,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对接,从而节约交易成本。现实经济中,一些大型交易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与供应商联网,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实时共享,减少了双方接触谈判的次数和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假设H2a成立。模型三中,交易成本的估计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效率,从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H2b。

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模型一还是模型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流通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以及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通过流通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越有利于制造业交易成本的节约。同时,我们通过比较模型一和模型三可以发现,加入交易成本因子后,交互项的系数显著性降低,而交易成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流通服务业贡献水平的估计系数也有所下降(显著性也有所降低),这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假设H3得到验证。由于交互项仍然在10%的水平上显著,因此我们判定交易成本在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中充当部分中介作用,即流通服务业一方面通过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来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存在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其他途径,比如流通企业承接制造业外包服务,其专业化生产对制造成本的降低等等。

此外,在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到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均显著,表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外资企业的进入的确对制造业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是完全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部分地通过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制造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影响流通服务业通过交易成本作用于制造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制造业行业,越有可能通过流通服务业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自身效率,反之,技术创新能力差的行业,这种强度就会大大降低。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现有文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较多,而往往忽视了流通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事实上,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上游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包含有中介作用的调节变量模型,考察了流通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内在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流通服务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作用机制是部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这种作用的实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仅考虑了交易成本这一个中介变量,结果显示为部分中介,这意味着在流通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中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的可能,完全揭示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其他中介因素,这是本文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另外,本文的分析没有考虑流通服务业行业内部的异质性,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邮政业是否会对制造业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的路径是否有差异,这些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注释:

①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利用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的投入产出系数计算出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产出贡献。

②除去废品废料,原始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共有16个制造业行业。

③加入邮政业是因为过去邮电未分家之前,邮电与货运业作为一个行业进行统计。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本文将邮政业数据也作为流通服务业的一部分。

标签:;  ;  ;  

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_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