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庞利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4例,其中的脑梗死患者43例为脑梗死组,脑缺血患者41例为脑缺血组。对照组患者数量为76例,为随机自同期在门诊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出,三组患者患者以仰卧体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脑缺血组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患者,(P < 0.05),而脑梗死组与脑缺血组患者之间上述两项指标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所获得的上述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还具有对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判价值,且颈动脉超声使用时简捷无创、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因而该检测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中应用价值良好。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类常见病种,该病种的存在对人群健康形成严重危害,因而对该类患者做出早期明确诊断并实施进一步的治疗干预有利于其预后的改善和致残致死率的降低。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彩色超声检查以其所具备的快速无创且可重复实施检查的优势获得了广泛认可[1]。多项研究表明,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为颈部动脉的硬化、狭窄以及栓子的脱落。本研究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检测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IMT)的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的形成情况,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便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4例,入选患者的诊断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为依据进行筛选,同时经颅脑CT检查或者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的脑梗死患者43例为脑梗死组,脑缺血患者41例为脑缺血组。对照组患者数量为76例,为随机自同期在门诊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出,三组患者在其年龄和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入选研究的患者以仰卧体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指导患者头后仰取偏向对侧位,以便使颈部尽量得到暴露以利于检查。置超声发射器于受检者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实施纵向扫描,对受检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近端、中段、远端,颈动脉的分叉处(BIF)和颈内动脉(ICA)的起始处依次实施观察,CCA内径的测量选择部位为分叉前2cm处,ICA内径的测量选择部位为分叉处以远lcm的位置,同时进行IMT的测量,对是否存在斑块进行记录,如存在斑块,则详细记录斑块所在的部位、斑块的大小和性质,管径是否存在狭窄情况,血流充盈情况的观察使用CDFI进行。

1.3评价标准

正常患者其颈动脉血管壁的IMT厚度﹤1 m m,其外膜呈现为高回声明带,其内膜光滑,中层则显示为暗带且密度一致。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诊标准为:IMT随受检者的年龄而增厚,但≦1.10mm;对斑块的评价标准为:经二维超声检测,受检者的局部IMT在1.30mm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获取的各项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分析,组间对于粥样硬化发生率和斑块形成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脑梗死组、脑缺血组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患者,(P < 0.05),而脑梗死组与脑缺血组患者之间上述两项指标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 >0.05),如附表所示。

3.讨论

脑血管病是全球发病率、致死率最高的三类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到70%~80%的比例,而由颅外段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的病例数量则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25%[2]。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发生于患者颈动脉的粥样斑块,纵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当大、中动脉的内膜受到病变累及后则会导致其内膜发生粗糙改变并进而引发斑块的形成,当已形成的斑块向动脉管腔内突入时,斑块内所富含的脂质物质以及管壁应力的增大等因素会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破裂暴露了胶原纤维和脂质继而激活血小板,使机体的凝血反应被启动最终形成血栓,因而对颈动脉斑块实施有效监测,可对脑血管病变的预防起到警示作用[3]。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壁的内中膜增厚现象可早期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该改变的显著特征为斑块的形成,这种特征可以对动脉硬化程度做出较准确的反映。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脑缺血组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患者,(P < 0.05),而脑梗死组与脑缺血组患者之间上述两项指标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 >0.05),以上结果提示,脑梗死与脑缺血发病机制相同,且二者的危险因素也具有相似性的特点。颈动脉位于体表,超声检测即可清晰地观察和测量到该动脉的IMT值和是否存在斑块以及病变的具体情况,颈动脉超声所获得的上述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还具有对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判价值,且颈动脉超声使用时简捷无创、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因而该检测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中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

[1]石国霰,汤建平,杨晓艳.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322-1323.

[2]常悦.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398-399.

[3]何梅.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3988-3990.

论文作者:庞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庞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