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四医院 科室 心内科 410000
【摘 要】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慢心力衰竭患者50例列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列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两组的血清H-FABP水平,同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组血清H-FABP与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cTnI)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血清H-FABP为(0.21±0.03)ug/L,观察组治疗前为(12.54±2.29)u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为(6.48±1.06)u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血清H-FABP与BNP、cTn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0.98,P<0.05,指标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慢心力衰竭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H-FABP越高提示预后较差。
【关键词】H-FABP;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Spearman相关分析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早期反映心衰的心脏生物标志物是BNP、pro-BNP,但其受年龄、肥胖等因素的影响[1-3],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临床中需要一种特异性更高的指标来监测心肌细胞的损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会发现,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正常人血清H-FABP的含量,来分析血清H-FABP在心衰诊断中的意义,以及对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列为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87岁,平均(61.32±7.29)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1-82岁,平均(59.53±6.89)岁。
1.2 研究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慢心力衰竭患者50例列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列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两组的血清H-FABP水平,同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组血清H-FABP与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cTnI)的相关性。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观察组指标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统计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FABP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清H-FABP为(0.21±0.03)ug/L,观察组治疗前为(12.54±2.29)u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为(6.48±1.06)u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FABP的比较
2.2 观察组中患者血清H-FABP与BNP、cTnI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血清H-FABP与BNP、cTn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0.98,P<0.05,指标间呈正相关性。
3讨论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新发现的血浆生化标志物,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4.5]。H-FABP 主要分布在心肌组织中,在心肌细胞中含量丰富并呈胞质溶胶状,在其他组织中含量较少。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心室胶原纤维以及弹力纤维发生变性、增生肥厚,进而导致心室内内膜增厚、心腔缩窄。使心肌细胞内的H-FABP相应地迅速上升,同时心肌细胞膜损伤,通透性增加,H-FABP从细胞质中溢出到血浆中,血清中H-FABP则快速升高。
H-FABP可以早期反映心肌损伤,近年来所做的研究发现多种心脏疾病均可导致血清中的H-FABP增高。而本研究中可见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H-FABP的含量为(12.54±2.29)ug/L,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结果是相一致的。并且经过系统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H-FABP降至(6.48±1.06)ug/L,可见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与血清H-FABP值的高低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BNP、cTnI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监测心肌损害的指标,尤其BNP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金标准。而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中患者血清H-FABP与BNP、cTn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其呈正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血清H-FABP升高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有诊断意义,并且其升高的程度提示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中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H-FABP升高的程度来判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清H-FABP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反之则病情相对较轻。
综上所述,H-FABP作为心脏损伤的标志物,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时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同时它还可以对患者的预后作出预测。
参考文献:
[1]马岩岩,冯嵩,李冰露等.慢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变化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5,(9):802-806.
[2]田甜,李跃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FABP表达水平与NT-proBNP、肌钙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346-348.
[3]张明玺,段延鹏,李志丹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22):35.
[4]李凤云,杨凤兰,张秀萍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0):1612-1614.
[5]卢英民,姚能才,窦存芳等.长期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6):583-586.
论文作者:费爱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血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蛋白论文; 脂肪酸论文; 相关性论文; 心肌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