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创业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团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特殊作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对创业者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学者们早期关注单个创业者的特性,[1] 近期更多地关注创业者的认知水平对创业过程的作用(Forbes,1999),就连很多研究创业构成要素的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创业者个体。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科技创业现象的增加,人们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创建成功的企业,因此创业团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随着团队创业现象的普遍化,创业团队逐渐成为部分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创业研究的焦点也逐渐从单个创业者转向创业团队,这一方面说明对创业者个体的研究渐趋成熟,有必要从多层面探讨新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问题,拓展创业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研究与现实的贴近,因为风险投资家经常把新企业创业团队的素质作为其投资与否的一个重要决策依据(MacMillan等,1985;Zacharakis和Meyer,1998)。其实,风险投资家对创业团队素质的重视并非毫无道理: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很多因素难以控制,而创业团体相对而言是一个较易控制的实体。
一、创业团队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创业团队的概念是在团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honk(1982 )较早把团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协调行动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 Quick(1992)则认为,团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成员都能把实现团队的目标放在首位。团队成员都拥有各自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相互沟通、支持和合作”。Katzenbach和Smith(1993)认为,“团队是才能互补、根据共同的目标设定绩效标准,依靠互相信任来完成目标的群体。”这些团队概念都没有涉及创业要素。在团队概念的基础上,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团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从所有权角度指出,创业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公司创立过程并投入同比例资金的个人。[2] 但从各国高科技创业团队的情况来看,创业团队成员的出资比例因个人经济条件而各不相同。因此,郭洮村(1998)对创业团队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公司创立过程并投入资金的个人。在他的定义中就明确提出了创业团队成员股权并不一定相等的观点。从人员构成的角度,Ensley和Banks(1992),以及Gartner、Shaver、Gatewood和Katz(1994)指出,创业团队应该包括对战略选择产生直接影响的个人,也就是应该把董事会尤其是占有一定股权的创投业者包括在内。Mitsuko Hirata(2000)则把创业团队定义为参与且全身心投入公司创立过程,并共同克服创业困难和分享创业乐趣的全体成员。至于律师和会计师等外部专家,由于只参与公司创立的部分工作,因此不能算作创业团队成员。Gaylen N.Chandler和Steven H.Hanks(1998)从参与时间的角度指出,创业团队指的是在公司成立之初执掌公司的人或是在公司营运的头两年加盟公司的成员,但不包括没有公司股权的一般雇员。Leon Schjoedt则表示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时和成立前)履行执行职务的成员都可被认为是创业团队的成员。[3]
可见,关于创业团队的定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所有权、人员构成以及参与时间上。并非在企业创立之前或创建阶段就参与创建工作的人才能算作创业团队的成员,如果某个成员是在建立企业的早期阶段因为需要而加入进来,也可以算是创业团队的成员。在人员构成上,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应该撇开如律师、会计师等外部专家,只把全身心投入企业工作的创业者算在内。在所有权上,一般创业者都拥有公司的股份,但是股份的多少并不是判断创业团队的依据。
二、团队创业的普遍性
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认为,创业团队对于研究者和创业家的重要性在于创业团队的普遍性以及它对公司创业绩效的影响。在现实中,有些企业是由创业者个人创立且拥有的,然而大多数企业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创立并拥有的。[2] 大量研究表明,创业团队在开创新企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换句话说,在一个企业创建的头几年里,一般都由创业团队来支撑。[4]
Cooper(1973)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高科技创业者的调查表明,美国奥斯汀和帕洛阿尔托的高科技企业以及955家不同地理区位的企业中分别有48%、61 %和59%是由两至三人的团队创建的。Obermayer(1980)曾对波士顿、 旧金山等地区的33家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其中有23家公司是由创业团队创建的。Tech、Tarpley和Schwartz(1986)对237家个人计算机软件企业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其中只有68家由个人创建,而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由两个或更多的合伙人创建。Roure(1986)对36家新创企业的调查也表明31家是由团队创建的。
我国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在2002年10月~2003年4月期间对我国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合伙创业的比例是60.5%,而个体创业的比例只占39.5%,这说明我国的企业也倾向于合伙创业或团队创业。这一方面是因为团队创业有利于分散创业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可以提高企业家驾驭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从而降低新企业的失败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团队创业能够形成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并且同时从多个融资渠道获得创业资金。
团队创业的普遍性还体现在不同的创业领域。虽然很多学者提出高科技创业需要技能互补, 所以大多采用团队的形式,而且实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DeCarol和Lyons(1979)对122家由女性创业者创建的公司(其中只有少数几家是高科技企业)所进行的调查表明,38%属于合伙创业。他们在1983年对25家成长最快的小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是由两人或多人合伙创立的,而这些企业并不都属于所谓的高科技产业。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低科技领域,团队或合伙创业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因此,Kamm等(1990)认为,无论地理区位、产业性质和创业者性别如何,新创企业大多由创业团队来创立。[2]
三、团队创业的主要问题
较之于个人创业,团队创业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如此,团队创业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团队成员的高流失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对100家成长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调查,其中有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在公司创立后的头五年里顺利存活。而Chandler和Hanks在他们所考察的12 个创业团队个案中发现,只有两个创业团队在公司创立五年以后能够完整如初地存活下来。[5] 彭烨认为,创业团队不能长久存在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6] (1)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些成员的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更大规模、 更加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2)创业团队成员的经营理念与方式彼此不一, 团队无法统一思想。有些成员不认可公司的目标和策略,价值观发生冲突。(3 )创业团队成员个性、兴趣不合,导致磨合问题,难以正常开展创业活动。(4 )在创立初期没有制定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团队成员因为利润分配而发生争执。
此外,创业团队的解散还与创业团队的类别和组织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首先,创业团队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核心主导型创业团队。通常是先有某人想到一个商业点子或发现了商机,然后以自己为核心组建创业团队。第二类是所谓的群体型创业团队。这种创业团队主要由志趣相投的伙伴组成。从团队的稳定性来看,群体型创业团队不如核心主导型创业团队,主要原因在于核心主导型创业团队是由核心成员挑选其他成员。在挑选时,核心成员会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能力、技术以及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等问题,从而能够保证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其次,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产生、成长到最终衰落或扩张,一般要经历创业、集体管理、规范和发展四个阶段,而创业团队最容易在从创业向集体化管理过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6]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组织与策略学助理教授Stanislav D.Dobrev(2002)发现,当企业逐渐壮大并进入成熟期之后,其创始人倾向于离开企业,去创办新的企业,而企业员工则更倾向于留下来。尽管大公司能把新生的企业家笼络在自己的麾下,但与日俱增的官僚作风却会促使创业者离开自己创建的企业。当企业从创业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其发展目标逐渐从“发展想法”演变为“维持现有组织机构”。随着工作中具有创造性成分的减少,企业的创办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自己所创立的企业的控制。随着官僚机构的形成,创业者逐渐演变为职业经理人,但他们很难改变对自身角色的看法,而现实角色和自我认识之间的偏差则会导致创业者越来越疏远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最终迫使他们选择离开企业去创办新的企业。Dobrev(2002)认为:“只要有机会,创业者通常都有自立门户的倾向,在作为创业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和企业中所担当的角色之间寻求最佳的匹配。而当企业发展壮大并成熟以后,这种匹配就不复存在,他们作为创业者的身份就会显得过时。”
四、影响创业团队效率的要素
Hambrick(1997)认为:“企业的战略性绩效,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CEO 个人的个性、行为和背景,而是取决于全体高层执行团队成员的个性、行为和经验,以及他们合作共事所发挥的优势。”因此,创业团队自身的很多特性都会影响团队本身的成败,进而影响新创企业的绩效甚至成败。许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因素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首先,创业团队的构成。团队的构成反映团队成员的集体特性。正如Cooper和Daily(1997)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创业团队成员能够在技能、知识和能力方面实现互补,那么创业团队就能实现较高的效率。创业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对于创业团队和新创企业取得高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充满变数,创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Filley和他的同事(1976)发现,同质的创业团队完成常规任务的效率较高,而异质、互补团队则更擅长完成非常规任务。这也表明,创业团队的构成是影响创业团队效率和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异质性创业团队中,每个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特性主要包括可明确认知的人口统计变量,如工作年限、年龄、技能水平和受教育背景、种族等。尽管大量的创业团队研究把焦点集中在个性特征上,但这些个性特征只反映异质性创业团队很小一部分的特性。 Eisenhardt 和Schoonhoven(1990)以及Hambrick和D'Aveni(1992)通过一些不可测量的心理变量把团队的人口统计变量与组织绩效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测度创业团队特性的指标应该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以弥补只考虑人口统计变量所造成的缺陷。
不过,Kamm和Nurick(1981)认为,高同构性创业团队也有可能获得成功。实际上,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平衡,有可能是一种错误的成员选择标准。选择创业团队成员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共同的创业兴趣或创业驱动力。创业兴趣或驱动力若能与企业的使命相结合,那么就比较容易取得创业成功(Ronstadt和Shuman,1988)。Gaylen N.Chandler和Steven H.Hanks(1998)针对12 个创业团队进行的研究表明,创业团队多以兴趣相投为选择成员的标准,而不是把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互补性作为选择标准。只有两个团队在组建时考虑了成员的能力互补问题。而且,这两个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之前都有过执掌企业的经历。七个团队是因为其成员对相关技术或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共同的兴趣而组建起来的。其余的创业团队其成员都是因为认为创业可以增加个人财富,被企业成长的机会所吸引而加盟团队的。因此,整体而言,只有很少的团队从一开始就考虑成员间的功能或能力互补性。大多数创业团队的成员是因为共同的兴趣或认同创业机会才走到一起来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创业团队在组建时,并不考虑成员专业能力的多样性或互补性,因此比较缺乏相应的管理、营销和财务等方面的能力。Chandler和Hanks(1998)[5]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创业团队多是通过“干中学”或直接从外部招募所需人才的方式来弥补创业团队所缺的能力的。
Michael D.Ensley和Allen C.Amason在考察88家高成长公司的高管团队构成时发现,高管团队成员异质性越高,企业营业收入及其成长性就越低;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越大,越是无法预测,团队成员的异质性与多样性越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和创造价值。他们在对174家高成长潜力公司进行考察以后发现,公司越年轻,高层团队成员的异质性越高,公司的绩效也越差;这种负相关性随着公司的逐渐成熟而消失。[7]
其次,创业团队的人际关系。Waston、Ponthieu和Critelli(1995)对创业团队进行的实证表明人际关系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8] Frances和Sandberg(2000)针对创业团队友谊提出了13个命题以验证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9] 创业团队成员之间难免发生冲突,有关战略绩效目标或其他重大问题的冲突需要创业团队成员通过沟通来解决,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新创企业的绩效;[8] 而成员之间在重大问题上意见相左又缺乏沟通这有可能降低新创企业的绩效(West和Meyer,1998)。面对面的交流能促进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创业团队做出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决定,并形成合力来完成成员间相互依赖的任务(Glick等,1993;Hambrick,1994),最终必然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Shuman等认为,很多创业团队是由朋友、亲戚、原先的同事或校友所组成的。这样的创业团队能通过原有关系网络来进行创业。[10] Gaylen N.Chandler和Steven H.Hanks(1998)在对13个创业团队进行了分析以后发现,其中各有三个团队由大学同学、在同一企业共过事的同事和曾经一起创过业的朋友组成,另有三个团队由家庭成员组成,一个团队由夫妻和房东组成。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创业团队都是通过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组成的。当然,也有很多创业者或团队不希望通过原有的网络来寻找创业团队成员。Deborah H.和William R.(2000)发现,创业团队成员创业前的友情越是深厚,就越能快速完整地组建创业团队,团队依靠隐性契约而不是显性契约的程度就越高,成员投资于创业的个人资产也越多。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创业伙伴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人际关系(如朋友、同事、同学、校友、亲戚等关系),很多创业者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的。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影响创业团队构成的最重要因素,技能或能力互补只是一个次要的影响因素。不过,随着创业向着资本密集型发展,创投公司越来越多,能力逐渐成为创业伙伴选择的首要条件。
最后,其他因素。Roure和Maidique(1986)在对八家1974年经创业投资设立的电子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这些公司在争取创业投资前的某些因素与公司未来的成败可能有关,他们提出如下的探索性假设:(1 )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创业团队成员创业前曾在高成长公司工作过的比例正相关;(2 )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创业团队在创业前曾担任相同或相似职务的比例正相关;(3)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创业团队成员创业前的共事经历正相关;(4)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创业团队的职能完整程度正相关;(5)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创业者股权比例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
也有研究者认为创业团队的成功要素,就是高效团队的特质,主要表现如表1所示。
表1 高效团队的特质
Carr(1992)提出的成功团队特性Leavitt和Jean(1995)提出的高凝 H.R.Magazine(1995)提出的高效团
聚力团队的特点
队特质
1.支持团队合作的共同价值观 1.团队成员对任务的高度投入1.目标
2.有价值的目标 2.团队成员完成任务的独立性2.授权
3.目标明确、可衡量 3.团队构成可变3.弹性
4.每个成员的重要性 4.团队构成的开放性和弹性 4.关系与沟通
5.超强的个人及团队能力 5.团体成员间的频繁交流和沟通 5.最佳生产力
6.针对目标做出承诺 6.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支持6.肯定与欣赏
7.直接、迅速、可靠、有效的反馈7.士气
8.团队为主的奖酬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五、创业团队对公司创业绩效的影响
已有学者开始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讨高潜力新创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新创企业的绩效代表性地由两个维度决定:生存和成功(Chrisman等,1998)。创业团队会对公司创业绩效尤其是对盈利率、存活率、成长潜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Lechler研究发现,由团队所创建的新创企业的平均成功率要高于个人创建的企业。[11] 关于创业的研究也表明,一方面,潜在创业者中只有一半人成功地创建了企业,而其中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能够获得成长和发展(Aldrich和Martinez,2001);另一方面,新创企业中成长显著的企业大多由创业团队创建。[12] 研究者还发现,新建企业的成功与创业团队有非常强的关联。对高管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的研究表明,团队的执行力对组织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个人的执行力,[13,14] 因此,创业团队素质和构成是决定组织绩效好坏的重要因素。[15,16] Cooper和Daily曾经总结说:“创业团队是新创企业的核心。”[17] 创业团队创建的企业其绩效往往优于单个创业者创建的企业。[18]
Cooper和Bruno(1977)在研究硅谷250家科技公司时发现大多数成功公司的情况是:(1)由两人以上的创业团队共同创立;(2)创业团队中至少有一个成员在创业前有过营销或研发经历;(3)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前大多曾在大公司(员工超过500人)工作过。[18] 其他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显示,优良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新创企业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团队的优劣。Virany和Tushman(1986)通过追踪调查成立12年之久的“迷你”计算机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的经营绩效取决于高管团队从事同行业工作的经验、创始人的CEO经历、内部雇佣、管理层持股等因素。 创业投资公司非常关注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创业投资公司的调查,近50%的失败案例是由于创业团队的缘故造成的。Cooper和Bruno(1977)发现,80%的高成长企业大多由两人以上的创业团队创建,而无法续存的企业则较少以团队的方式创业。Timmons(1997)观察到个人创业者很难创建年营业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Obermayer(1980)发现,在他的研究样本中,10家个人创建的企业中只有三家达到600万美元或以上的年营业额,而在23家由创业团队创建的企业中有16家达到了上述规模。1988年,“Venture”杂志在调查100家IPO前三年表现最好的企业时发现,其中有56%是创业团队创建的,而且团队成员都还在经营企业,其余的44%不是由个人创建就是只剩下一个团队成员了。
六、结论与展望
从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团队创业现象及对创业团队的研究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结论:
首先,对创业者个体的研究仍然是创业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创业团队研究已逐步兴起,已成为创业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并拓展了创业研究的范围。
其次,目前创业团队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是在探讨如何选择创业伙伴,创业团队何时构建、如何运作等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团队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而且,相应的实证也仍停留在对具体现象的概括和描述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定量研究。
再者,国外已经获得的创业团队研究成果是在某些国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归纳和总结出来的。至于这些结论能否适用于我国,还有待国内学者的进一步验证。
最后,团队研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现有的创业团队研究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团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的。未来的创业团队研究可借鉴团队理论,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因此,未来对创业团队的研究可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可区分不同行业进行创业团队研究,尤其应该关注创业团队在创建高科技企业的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动态发展情况,以及创业团队与创业绩效的定量实证分析。
收稿日期:200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