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言更深处漫溯论文_阮雪剑

向文言更深处漫溯论文_阮雪剑

阮雪剑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初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25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倡导“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今天,仍充斥着不少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谈古色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维”教学法。我们把“开掘理解词语的深度、追求翻译句子的信度、拓宽分析形象的广度、搭建体悟文本的高度”这四个维度作为教学支撑点,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创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四维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051-02

一、研究背景——文言教学令人忧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篇结构严谨,言简义丰,气韵生动,文质兼美,是漫长古代文学长河中的佼佼者。多读这样的作品,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好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一些典范文章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一些词法和句法现象,并且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初步评价文中的形象和内容,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然而,目前充斥着不少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这些美文食之如青橄榄,虽然感觉到香,但是咀嚼之苦却被逼承受。文言文教学变成教师咬文嚼字的繁琐讲授,细碎记录,学生被动地参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文言文的积极性,最终还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词语理解深度不够。由于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该教什么,学生忙于笔记,因而在学习文言文时,无论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学生都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缺乏对词语的深入理解。

2.句子翻译信度不达。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翻译时孤立地翻译,重视关键词语,忽略了前后联系,结果句子翻译得不伦不类。

3.形象分析广度不透。学生一味跟着老师,没有自我构建,忽视章法与文化,致使对人物形象分析不到位,使人物形象表现不够丰满。

4.文本领悟高度不足。学生学习资料单一,知识零碎,忽视文与文、本与本的联系,所以对文本解读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面。

为了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提倡“四维”教学法,即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关注教与学的契合点,确定教学起点、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策略——向文言更深处漫溯

四维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已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对文本已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形成的问题,做分析、梳理,向深度、信度、广度、高度四个方面引领,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发展知识。实施文言文四维教学策略,强调师生间的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开掘理解词语的深度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堪称经典,必须正确翻译,细细品味才能受益匪浅。文言文词语教学不能一译了之,要引导学生开掘词语理解的深度。有深度理解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记忆。那么,如何开掘词语理解的深度呢?

1.探因。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文言词语的理解,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引导学生溯源探因,深入开掘,从而理解词义。

如《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学生会问“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为什么这个词语在这里翻译为“皇帝死”?教师告诉学生,“崩殂”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义在“崩”,“殂”是衬字。像这样,在本文中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理解就更深入了。

2.迁移。在文言文学习中,不论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3.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在字词句教学中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二)追求翻译句子的信度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翻译所追求的是“信”“达”“雅”,这三者的核心是“信”,就是把句子翻译正确、准确,这是对句子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其实追求翻译句子的信度,需要翻译出符合语境,忠于原文的现代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当然,如若遇到不容易翻译的个别词语,可以借助这些技巧:联想推断、语境推断、词性推断、组词推断,使学生渐渐掌握见“文”而知“意”的能力。

1.断词。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多音节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

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解释为“里面、中心”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读成“中间(jiàn)”,解释为“其中夹杂着”。

2.释义。释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在注释过程当中则会涉及古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释义时须力求周备。

如《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山”“高”“仙”“则”“名”。这里面前半句不用翻译,跟现代汉语一样,后半句“仙”即“仙人、神仙”,“则”是“就”的意思,“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闻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串句。经释义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串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有些资料中翻译为: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显出相同的颜色。本人认为这样翻译其实是不忠于原文,意思和意境有所缺失的。因为“俱”是“都”的意思,应该指“风”和“烟”两则都没有了,是天高气爽的那种感觉。“净”可以理解为“消失、消散”。“天空和群山显出相同的颜色”,也是不符实际的,本人反复观察富春江晴朗时的风景照片,应该是远山和天空是一样的颜色,比较符合意境。所以应该翻译为: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了,高爽的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三)拓宽分析形象的广度

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篇目比例较高,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带动文言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路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值得提倡“贴标签”式的分析,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拓展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思想内容理解更深入。

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常见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就事论事,句子什么意思翻译成什么意思,然后就万事大吉。这就如鹦鹉学舌,其实根本就没有挖掘文本的价值。从情感体验出发学习文言文作品,就是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模拟一下人物的心理,再现一下人物的神情姿态,或者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从而真切地触摸到作品中人物的灵魂与生命。

2.情景描述,使意境更真切。在文言文中,由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或者一些节选的内容由于前面已交代,对一些情景、情节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简略的情景进行描述,无论是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无裨益的。

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在初中的文言文课文中,不仅有血肉丰满的形象,细腻真切的意境,更有许多深远感人的情意。在教学中,多一些背景的介绍,多一些历史的认识,多一些环境的把握,多一些经历的铺垫,让作者回到他自己的时代去,回到本身的环境去,然后让学生与这些有血有肉的伟大灵魂对话,与这些有情有义的文化巨人交流,那么学生不仅感悟了作品的情意,而且获得了思想情感的熏陶,获得了生命发展超越的顿悟。

如《湖心亭看雪》一文,对于文中主人公张岱的形象,很多学生只知其“痴迷西湖”,而不识其“故国之思”和“孤高”。张岱的“痴迷西湖”,学生通过自学也可略知一二,再经教师引导探究,学生完全可以准确把握。真正的难点在于他的“故国之思”和“孤高”。细读文本,他的“故国之思”和“孤高”其实也是显而易见。这样从“痴迷西湖”,到“故国之思”和“孤高”,学生对张岱的形象认识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搭建体悟文本的高度

搭建理解文本的高度,就是由执教者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站在平台上,“俯视”文本。这样,文本的内外就都暴露在学生居高临下的视线里,学生就能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了。

1.介绍背景,知人论世。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因其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加之所述事件离现代较为遥远,导致不少师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要么因知识视野所限,对文本进行肤浅的解读,要么脱离了文本的具体环境,对文本做出误读。因此,后教过程中,对文本解读时,我补充了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经历,告之学生作者的意图,以此来揣摩作者的思想,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比较赏析,深化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从作品层面,可以是文章本身的题材,写法,主题,风格。比较的方向,可以横向,也可以是纵向。总而言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方向,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度。

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可以探究起义胜利的原因,而课文后面,节选了《陈涉王六月》的语段,将之与课文比较,就可以探究出陈涉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道理。同时对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陈涉这个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续写后记,拓展思维。续写是对文章结尾或局部的再创作,它具有创作性,同时又受前文的限制。续写练笔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相对薄弱,续写时大多尚不能以文言文形式写作。用白话文续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让学生续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后记——文言教学路漫漫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尝试,教学课堂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有了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

1.学生兴趣增强,期待着与文言文课堂重逢。以前学文言文,学生要么忧心忡忡,又要背诵难记的注释和文章;要么无动于衷,文言文课堂太没味道了。可现在听说要上文言文,大多学生兴致勃勃,热切地问要学哪一篇。他们期待着与古人相逢,与古人对话。在课堂上,无论是翻译课文,还是评析内容,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文言文课堂,由于学习的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开放性,学生的生命热情重新被点燃了。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偶尔也有了深度和灵性。

2.学生能力提高,在应试中得心应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文言文有了兴趣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吃力了。最直观的是在考试中,文言文阅读能够静下心来读,来思考,来做题,自然分数也上去了。这一次期中考试,文言文20分,15分以上的学生将近一半,而以前有四分之一的人在15分以上已算不错了。

3.学生认知提升,在学习生活中古为今用。初中课本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尤其是人文精神,流传千古,永不过时。这些大智慧,高境界,只要真正领会彻悟,就会终生受用,受益匪浅。事实上,一些聪明的学生已从文言文的学习中获益。比如说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到劝谏的艺术,从《伤仲永》里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在《曹刿论战》中悟到彼竭我盈的智慧,从《岳阳楼记》中奠定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中应把握开掘理解词语的深度、追求翻译句子的信度、拓宽分析形象的广度、搭建体悟文本的高度四个“维度”。让我们原本机械,呆板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走向了生动、形象、丰富、深刻。这样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不会不爱,我们的教师不能不爱。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希望我们更多的语文教师来关注文言文教学,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能向文言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论文作者:阮雪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向文言更深处漫溯论文_阮雪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