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兰[1]1999年在《中国野葡萄资源的RAPD标记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起源于中国的18 个野生种,1 个欧美杂交种,7 个欧洲葡萄品种和1 个砧木品种,共83 份葡萄材料,用RAPD 分析建立了供试材料的RAPD 指纹图谱,从280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 个Operon 引物扩增供试材料,产生了191 条多态性带用于聚类分析,获得了83 份材料的遗传距离矩阵及聚类分析树系图,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以83-4-96(毛葡萄)×粉红玫瑰(欧洲葡萄)(88-110 组合)种间杂交一代(F1)为作图群体,进行了RAPD 分子连锁图的构建。以上述群体及其F2代和另一个种间杂交组合旬-3(毛葡萄)×白玉霓(欧洲葡萄)(88-84 组合)为材料,获得了抗霜霉病和感霜霉病基因的RAPD 标记,并对其定位。将这两个标记克隆测序后在分析序列的基础上,合成了两对寡聚核苷酸作引物进行PCR 扩增,将RAPD 标记转化为SCAR 标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 葡萄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RAPD 体系优化对适合葡萄基因组提取的CTAB 法进行了改良,取用处于旺盛生长的梢尖为提取材料,采用优化的RAPD 反应体系(10ng 模板DNA,150μM dNTPs,1.5mM Mg~(2+)浓度,1U Taq DNA 聚合酶,0.5μl Operon 引物(4pM),25μl 反应体积),不但节约试材,试剂,且加样方便。为以后大量样品的RAPD 分析奠定了基础。2 中国野葡萄资源的RAPD 指纹及其分类研究从280 个Operon 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 个多态性好的引物对供试83 份材料进行RAPD 分析,获得了各份种质的RAPD 指纹图谱。平均每个引物每个模板可扩增3~7 条带,最少的为1 条带,最多的为11 条,多态性百分率为16.7~90.9%,扩增带大小为100~3000 bp。可记录的带共有278 条,多态性带为191条。OPQ04,OPJ01 二者之一与OPH19,OPP02,OPA15,OPJ07,OPU16 中任何一个引物联合能将所有种,品种和株系区分开。根据多态性DNA 带,分别计算了相似系数(S)和遗传距离(D)。应用UPGMA
徐炎[2]2000年在《中国野生葡萄抗白腐病、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及其克隆》文中指出本研究对原产中国的野生葡萄8个种32个株系和欧洲葡萄16个品种、野生葡萄与欧洲葡萄栽培品种的种间杂交F_1代杂种106株及野生葡萄的自交后代14株共168份材料进行了果实抗白腐病、炭疽病的田间自然鉴定研究,并对这些野生葡萄的抗白腐病、炭疽病基因进行了RAPD标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中国野生葡萄8个种32个株系在田间自然鉴定条件下抗白腐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首先,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抗病的种有刺葡萄、山葡萄、裂叶刺葡萄、秋复叶葡萄,感病的种有毛葡萄。其次,在秋葡萄、复叶葡萄、华东葡萄、蘡(艹奥)葡萄种内不同株系间也存在着抗性的差异,其中抗病的有:复叶葡萄的留坝-8、留坝-9,秋葡萄的江西-1(绿毛)、平利-2、平利-7、留坝-1,华东葡萄的白河-35-1、白河-13-1,蘡(艹奥)葡萄的安林-3;感病的株系有:复叶葡萄的甘肃-91,秋葡萄的留坝-11、江西-2(红毛),蘡(艹奥)葡萄的泰山-1。而在田间自然鉴定条件下,上述的中国野生葡萄都抗炭疽病,没有种间、种内的差异。 2.根据种间杂交F_1代和自交一代的抗性表现与分离的特征,本研究认为中国野生葡萄对白腐病的抗性不仅存在着抗病的主效基因,而且也存在着抗病的微效多基因。中国野生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是否存在着抗病的微效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欧亚种葡萄品种一般不抗白腐病,但在感病的中国野生毛葡萄83-4-96(♀)×粉红玫瑰(白诗南)的杂交F_1代中,出现了抗感的分离现象,实验地证明了中国野生葡萄自身也存在着抗病的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具有累 加效应。 4.获得了中国野生仙萄拥有的抗白腐病基因的RAPD标记0PP09刁69和 中国野生葡萄拥有的抗炭疽病基因的RAPD标记OK15+300。 5.将抗白腐病基因的RAPD标记0PP09769和抗炭疽病基因的RAPD标记 OPC 5-13* 回收克隆测序,OPP 0今769是由769* 组成:因0K15-二3皿超 过1000 hP,故从两端分别测得5’端为516 hP,3‘端为516 hP,进一步通 过亚克隆将获得全部序列碱基组成。 6.根据0PP09-769和0K15-1300的测序图将RAPD标记转化为S孤标 记,并进行了验证分析。
张永辉[3]2011年在《中国野生葡萄分类与系统进化的分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类最多,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已知起源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共有38个种1个亚种和7个变种。如此丰富多彩的葡萄属种质资源不仅对葡萄科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是阐明世界葡萄起源、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本研究对包含16个中国葡萄野生种及其近缘植物的81份材料进行染色体基因组DNA、叶绿体DNA序列和核糖体ITS序列的研究,探讨了我国葡萄属植物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ISSR标记对包含16个中国葡萄野生种及其近缘植物的81份材料进行分类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3个带型清晰、多态性好、重复性高的引物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分子量在300~2000bp之间的185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75个,多态百分率为94.6%。根据扩增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分析,81份葡萄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7~0.99。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处,79份真葡萄亚属材料聚成22类,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确定该标记技术可以作为传统分类研究的辅助手段。(2)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的引物UBC807、UBC810、UBC811、UBC812、UBC818、UBC826、UBC827、UBC835、UBC836、UBC855、UBC856、UBC868和UBC89等,可以作为葡萄属植物分子分类研究的重要引物。(3)通过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聚类分析,将早期入圃时误定为毛葡萄的‘毛葡萄1099’材料确定为桑叶葡萄,进一步证实了‘万县野葡萄’、‘福建野葡萄’属于华东葡萄,并把‘福建野葡萄’和‘华东葡萄1058’确定为同物异名材料。(4)首次利用cpDNA序列和ITS序列构建了16个中国葡萄野生种及其近缘植物的22份材料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表明,cpDNA序列和ITS序列未能完全阐明22份葡萄属不同种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需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其它手段对上述材料的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作进一步研究。(5)cpDNA序列聚类结果表明,22份葡萄属不同种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大陆性地理分布相一致,能够从母本遗传信息中体现出地理隔离对葡萄属植物进化产生的影响。(6)综合分析cpDNA序列和ITS序列的聚类结果,初步推断‘燕山葡萄0947’是一个种间杂种,其母本为中国野生葡萄的某个种,父本为河岸葡萄;并根据上述实验方法推断桑叶葡萄为一个独立的种。
程玉文[4]2007年在《中国野生葡萄副梢性状及其长度RAPD标记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生产上对葡萄副梢主要采取人工去除的办法,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葡萄种质描述符中还没有关于副梢特征的描述。对葡萄副梢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使其成为野生葡萄或葡萄品种性状描述的一个新指标,同时利用育种方式获得短副梢或副梢低形成率的葡萄新类型,对未来的葡萄研究工作和生产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中国葡萄属野生种17种46株系,河岸葡萄及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83株F_1代共130份材料为试材,调查了葡萄副梢平均长度和副梢形成率,对供试材料的副梢遗传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副梢长度进行了RAPD标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葡萄副梢平均长度和副梢形成率类型广泛,同一种不同株系表现类型也不同,均表现出质量性状的特征。葡萄副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特征,可考虑作为葡萄品种分类性状之一。2.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F_1代副梢长度表现出质量性状遗传的特征,F_1代副梢形成率表现出遗传优势,有数量性状的特征。这说明中国野生种葡萄和美洲种葡萄河岸葡萄在副梢长度和形成率上有不同的遗传模式。要选育低副梢长度和低副梢形成率的植株,中国野生葡萄优于美洲葡萄。3.以杂交组合(燕山—1×河岸葡萄)F_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与RAPD技术,获得了1个与中国野生葡萄副梢长度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B07(CCTTGACGCA)—2000。根据该标记在F_1代群体的表现,得出标记OPB07(CCTTGACGCA)—2000与副梢长度主效基因距离为19.3cM。为葡萄短副梢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徐炎, 扈惠灵, 李桂荣[5]1999年在《RAPD 技术及其在葡萄属植物研究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对 RAPD技术、原理及其在基因组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讨论 ,综述了 RAPD技术在葡萄上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 RAPD技术在葡萄属植物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万怡震[6]2003年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及抗病基因RAPD标记作图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和2002年以中国葡萄属野生种13种共67个株系和欧洲葡萄11个品种为试材,利用田间自然鉴定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对白粉病和霜霉病的综合抗性;观察了葡萄白粉病和霜霉病的田间病症发展过程,分析、推测了野生葡萄抗霜霉病的主要机制;分别以88-110组合(83-4-96×粉红玫瑰)、86-2组合(五月紫×广西-2)的亲本和F_1植株为试材,以田间自然鉴定结果为依据,分析了葡萄种间杂种对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趋势;利88-110组合F_1群体为试材,运用BSA法,以“双假测交”为理论依据,利用RAPD多态性谱带和18bp扩增的多态性谱带,对抗葡萄白粉病主效基因、抗霜霉病主效基因、抗炭疽病主效基因、抗白腐病主效基因进行了分子遗传作图与定位研究;以“88-110”组合F_1群体为试材,利用18bp引物和RAPD扩增的多态性带和形态标记,对葡萄种间基因组进行了分子遗传作图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中国野生葡萄13个种中,抗白粉病和抗霜霉病的种分别为8个和5个,各占61.54%和38.4%;对两种病害均有抗性的种有3个(分别为秋葡萄、复叶葡萄和瘤枝葡萄);总体来看,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而感霜霉病;但野生葡萄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比欧洲葡萄强。野生葡萄对两种病害的抗性,种间和株系间均存在抗性差异,株系间对霜霉病抗性的差异比对白粉病的大。 从田间发病来看,野生葡萄开始表现白粉病症状比欧洲葡萄晚10—15天,且前者症状比后者轻。根据田间病害流行初期到流行中后期的观察结果,可将葡萄植株霜霉病病症表现分为4类,大多数野生葡萄病症表现为:开始发病较轻,中后期逐渐严重;植株所有叶片均可感病,但幼叶更易感病;形成坏死斑,坏死斑边缘有病菌分布;病害流行初、中期引起落叶轻、后期重。通过分析田间症病表现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可将野生葡萄抗霜霉病的主要机制分为4类,其中大多数野生葡萄的主要抗病机制为:对病原菌的入侵有一定的抗性,但抵抗病原菌在其体内扩展的能力较差或差。 在白粉病抗性遗传方面,“抗病×感病”组合“88-110”F_1代出现1:1比例分离;“感病×感病”组合“86-2”F_1代出现了11.29%的抗性单株。在霜霉病抗性遗传方面,2个杂交组合均为“抗病×感病”类型,后代均符合1:1比例分离。2个杂交组合后代对2种病害抗性,均出现了超亲类型,带有数量性状的特征,因此,葡萄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和霜霉病的抗性遗传均是由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野生葡萄亲本比欧洲葡萄品种有较强的遗传优势。 以88-110组合亲本“83-4-96”和“粉红玫瑰”为模板,444个10bp随机引物中有341个引物能在亲本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然后以341个随机引物和12个18bp引物分别以葡萄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抗性材料混合样和感病材料混合样为模板进行扩增,扩增出符合1:1比例分离的差异条带用于抗病基因定位与作图研究。抗葡萄白粉病基因图谱由39个RAPD标记组成,形成7个连锁群,共覆盖603.3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IcM,最小距离2.IcM,最大距离30.6cM,抗白粉病主效基因(Unci)位于第2连锁群上,与之最近的两个标记为W05一1 1 00(4.2eM)和005一1450(7.6eM);抗葡萄霜霉病基因图谱由38个标记组成,形成6个连锁群,共覆盖594.5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2cM,最小距离1.ocM,最大距离36.6cM,抗霜霉病主效基因(Plv)位于第2连锁群上,与之最近的标记为GRll一1100(l.oeM)、006一1500(2.leM)和v09一780(6.4cM);抗葡萄炭疽病基因图谱由36个标记组成,形成7个连锁群,共覆盖sl4.3eM,标记间平均距离13.geM,最小距离2.leM,最大距离32.6eM,抗炭疽病主效基因(Gl。)位于第1连锁群上,与之最近的标记为AJ06一l900(5.5cM)、GR7一1 800(9.leM)和Aos一700(zo.ZeM);抗葡萄白腐病基因图谱由13个标记组成,可形成2个连锁群,共覆盖195.I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OlcM,最小距离2.ocM,最大距离24.4cM,抗白腐病主效基因(Ced)位于第1连锁群上,与之最近的标记为5 14一1600(4.2eM)和AY18一1800(6.leM)。 经测序,抗白粉病基因标记wOS一1 100全长为1 0 1 gbp,该序列有79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该标记已成功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AY328908。 用3个18bP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标记、221个RAPD标记和3个形态标记,对88一110组合进行葡萄种间基因组作图。母本图谱由139个标记组成,分布在13个连锁群中,覆盖1984.3cM;父本图谱由119个标记组成,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中,覆盖1482.3cM。抗葡萄白粉病主效基因、抗霜霉病的主效基因、抗炭疽病主效基因和抗白腐病主效基因分别分布于不同的连锁中(分别在FMZ、FM4、FM6和FM7连锁群上)。
侯鸿敏, 李慧娥, 肖欢, 王西平[7]2010年在《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起源于中国的野葡萄12个种23个株系、欧美杂种6个品种、河岸葡萄3份、15个欧洲葡萄品种共47份材料为试材,采用RAPD技术对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52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16个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RAPD分析,共获得DNA条带258个,其中多态性条带186个,DNA条带大小介于100~3 500 bp之间。应用STATISTICA获得了47份葡萄材料树谱图,供试材料可分为6类。欧洲葡萄、欧美葡萄杂种、河岸葡萄与中国野葡萄亲缘关系较远。在中国野葡萄中,山葡萄与其他种亲缘关系较远,刺葡萄次之。
罗素兰, 贺普超[8]2001年在《葡萄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的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用WizardDNAClean upSystem纯化葡萄抗霜霉病基因RAPD遗传标记OPO 0 6 - 150 0片段 ,用T easyVector克隆RAPD标记 ,采用自动荧光DNA测序仪 (型号ABI 377DNASe quencer)测定了该DNA片段的核苷酸组成及其排列顺序 .来自中国野葡萄的RAPD标记OPO 0 6- 150 0从左右两端各测了 586bp和 4 52bp .对两端序列的酶切位点进行了分析 .根据两端序列可以设计专一PCR扩增引物作为合成抗霜霉病检测探针的基础 ,用于检测葡萄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霜霉病抗性 .
闫鹏[9]2009年在《无核白葡萄芽变系植物学性状特征研究及RAPD标记分析》文中认为以近年来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收集的8个无核白葡萄芽变株系,以及3个已知的无核白芽变品种(大粒无核白;长粒无核白;长穗无核白)为试材,通过对其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及RAPD分子标记,观察了解其变异的情况,利用RAPD分析了解其基因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无核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发现无核白葡萄各个芽变株系主要体现在果实形状上,但在果实整齐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无显著变化,属于数量性状变异。在叶片、枝条的性状上各个芽变系之间无明显的差异。2.发现了一株疑似4倍体芽变,其植物学性状特征中的叶片变大、变厚,枝条粗度加大,与已知的大粒无核白有相似之处。在分子标记上与普通无核白的标记基本相同,证明了其染色体的倍性变化。3.利用RAPD标记,发现一号芽变与六号芽变相互之间无差异,W3号芽变(4倍体)与大粒无核白有一定的差异。W7号芽变株系与长穗芽变株系的遗产距离较近。大粒无核白与普通无核白在分子标记上无差异,表明大粒无核白是发生了染色体倍性变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基因型上未发生变化。通过RAPD试验利用470条10bp的随机引物筛选出3条引物具有多态性。4.在无核白葡萄芽变系上应用RAPD技术具有可行性
刘崇怀[10]2012年在《中国葡萄属(Vitis L.)植物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类最多,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葡萄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开展中国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是阐明世界葡萄起源、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本研究借助聚类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我国葡萄野生种的表观相似度分析,进行了系统分组研究;应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葡萄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在广泛的数据收集基础上,对我国葡萄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分组研究对《中国葡萄志》描述的原产中国的38个葡萄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按照《葡萄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及评价标准》的要求,对18个形态性状进行描述分级,用代码进行数量化,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中的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形态特征的相似程度,将我国葡萄野生种和欧亚种划分为8个组,其中组3内又分为5个亚组。经过系统分组发现,葡萄分类中经常采用的个别描述性状不具分类作用。在众多的形态和解剖学特征中,野生葡萄的果皮颜色单一,多为紫黑色或紫红色,且与果实的成熟度关系很大,仅在毛葡萄、刺葡萄等个别中发现白色果类型,但都是种内变异;果粒形状变化也比较小,多数为圆形;花序形状基本上都是圆锥形;野生葡萄的花型一般是雌雄异株,仅山葡萄和刺葡萄内存在两性花植株;卷须是否分叉与植株的生长势明显相关,凡长势旺的植株卷须一般较长,分叉明显,弱树则相反。与原产北美的美洲种不同,中国野生葡萄的卷须都是间断着生。花序与叶片对生是葡萄属植物的共同特点。以上形态特征是分类学家普遍采用的描述对象,实际上在中国野生葡萄中不具分类意义。不同研究者分组结果出入较大。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的花粉结构和特点较为近似,但与王晓东等的分组结果出入很大。在葡萄属植物亲源关系研究中,尽管结果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为毛葡萄和腺枝葡萄,美丽葡萄和庐山葡萄,绵毛葡萄和勐海葡萄,毛脉葡萄和华东葡萄,凤庆葡萄和河口葡萄,桦叶葡萄和网脉葡萄,温州葡萄和乳源葡萄,红叶葡萄和狭叶葡萄,东南葡萄和罗城葡萄等的关系最近。小果葡萄、云南葡萄和葛藟葡萄也被多数研究结果分在同一组内;菱叶葡萄是公认的在形态上与其他种的关系相差甚远;其它种的系统学分组尚存在争议。以往研究结果认为,武汉葡萄和湖北葡萄、刺葡萄与欧亚种葡萄,秋葡萄和陕西葡萄的关系较近。前两组与本文结论完全不同,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的主要栽培种,也是栽培品种最多的一个种,种内多态性丰富,用于分组材料(品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分组结果。本文的秋葡萄和陕西葡萄在同一组内,但位于不同的亚组。牛立新认为变叶葡萄与山葡萄有相近的血缘,但未将两者归在一组,王发松将两者归在同一组内的不同亚组内。我们的结果也未能将两者归在同一组内。野生葡萄植物的性状需要按照统一、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历史上,每个种的发现和分类都是由不同的人员完成的,描述内容不完全相同,我们在分析中仅采用了共同描述的内容。植物分类学与园艺学的描述语言差异很大,这是对野生葡萄进行系统分组的难度之一。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分组研究需要建立在统一、规范的描述基础上,并建议从事分类与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按照统一的语言进行描述,其结果才可以被大家共同利用。现有的葡萄描述标准都是针对栽培品种而言,而中国野生葡萄在叶片形状、毛的类型、皮刺等植物学形态上存在丰富的变异,需要在现有描述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宜中国野生葡萄的描述标准。2.中国葡萄属植物的分子分类研究利用SSR和SRAP标记对起源于中国的15个野生葡萄种或变种的26个株系和1个种间杂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SSR扩增,共得到90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83个,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位点数为6~12,多态性比率为92.2%。从169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带型清晰、重复性高、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12对SRAP引物组合在中国野生葡萄中共扩增出22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8条,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的条带在13~33条,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18.6条,多态性比率达93.3%。根据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0.74处,基本上可以将中国野生葡萄进行有效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0.64处,可将中国野生葡萄资源的15个种、变种和类型分为四组,组的划分与地理分布有关。根据SRAP标记的聚类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0.84处,可以把27份葡萄种质完全区分,分类结果和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一致。通过对中国野生葡萄不同株系,欧亚种黑比诺、和田红,美洲种群河岸葡萄的MybA1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中国野生种MybA1基因在启动子区域,内含子区域以及第三个外显子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碱基的缺失、插入和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许多野生种葡萄MybA1基因存在一些特有序列或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很好的将自身与其他葡萄品种区分开。MybA1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出与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和SRAP标记的聚类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有些野生种之间亲缘关系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不相符。这说明单凭一个功能基因就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系统分类研究时应考虑更多的功能基因来进行分析。3.中国葡萄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研究通过查阅植物标本和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研究了我国野生葡萄的地理分布状况,并绘出了分布图。结果表明:葛藟葡萄、毛葡萄、山葡萄和蘡薁分布广泛;有24个野生葡萄种、变种或亚种分布较广;庐山葡萄、红叶葡萄、温州葡萄、河口葡萄、龙泉葡萄、毛脉葡萄、深裂山葡萄、武汉葡萄、三出蘡薁、凤庆葡萄、井冈葡萄、陕西葡萄、浙江蘡薁、罗城葡萄、连山葡萄、麦黄葡萄、毛叶武汉葡萄、蒙自葡萄、勐海葡萄、米葡萄、绒毛秋葡萄、乳源葡萄、伏牛山葡萄、裂叶刺葡萄、龙州葡萄、绒毛小果葡萄和沅陵葡萄等27个野生葡萄种或变种分布狭窄需要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国野葡萄资源的RAPD标记及其应用的研究[D]. 罗素兰. 西北农业大学. 1999
[2]. 中国野生葡萄抗白腐病、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及其克隆[D]. 徐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3]. 中国野生葡萄分类与系统进化的分子研究[D]. 张永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4]. 中国野生葡萄副梢性状及其长度RAPD标记研究[D]. 程玉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5]. RAPD 技术及其在葡萄属植物研究上的应用[J]. 徐炎, 扈惠灵, 李桂荣. 陕西林业科技. 1999
[6].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及抗病基因RAPD标记作图研究[D]. 万怡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7]. 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侯鸿敏, 李慧娥, 肖欢, 王西平.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8]. 葡萄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的序列分析[J]. 罗素兰, 贺普超.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9]. 无核白葡萄芽变系植物学性状特征研究及RAPD标记分析[D]. 闫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09
[10]. 中国葡萄属(Vitis L.)植物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D]. 刘崇怀.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园艺论文; 葡萄论文; 霜霉病论文; 野葡萄论文; 葡萄白腐病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新疆葡萄沟论文; 基因多态性论文; 植物分类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