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与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文化风尚&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例_大学论文

流行语与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文化风尚&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例_大学论文

近年大学生流行语与校园文化风尚——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为例论文,风尚论文,校园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和流行语也与校外社会青年流行语有共同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同时,大学生流行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词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和密集运用与青年人尚奇好新、将“玩语言”作为一种时尚和消遣方式有关,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常有忧虑苦闷情绪的反映:他们常把说流行语当作排遣和化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1](P42)。尽管大学生流行语有一些表现出消极思想或不良习气的词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流行语的主体看作语言垃圾或语言污染。当深入到校园生活中,将这些词语还原到其存活的环境中时,我们就会对大学校园流行语有较为完整、真切和恰当的理解。下面根据笔者在人民大学所作的数次调查,具体展示近年来大学生流行语的传播、使用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生活风尚。

目前学界对流行语的概念尚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使用频率特别高并有新鲜感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时期内的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或社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些热点现象,实际上也就是“高频词语”。另一种理解将流行语限定为一段时期内在人们口头流行的时尚性词语,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口头语汇。本文所谈的流行语即属第二种理解。

近年来笔者在人民大学做了多次校园流行语调查。先看2001年12月对部分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当时人大校园十大流行语依次为:“郁闷”“傻逼”“去死吧”“酷”“考G、考托”“QQ”“牛逼”“你考研吗”“有没有搞错”“上网”。这十大流行语中有几项涉及到大学生在课程之外的追求与爱好,其余是表明情绪或带有情绪的词语,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很大,心情焦躁,很多同学常有郁闷情绪。令笔者吃惊的是,大部分同学们都把“郁闷”作为流行语的首选。这10个词之外的流行语还有:“流食”(留学生食堂)“下东西”(从网上下载东西,也说“down东西”)“I服了You”“真恶(巨恶)”“出国吗”“好爽”“好酷”“好棒”“搞怪”“帅哥”“靓妹”“哇塞”“巨”“猛”“有事Q我”“你变态呀”“新东方”“分特(faint)”“倒”“晕”“老大”“无所”(无所谓)“美眉”“堕落”(指没好好学习)“白痴”“滚”“逃课”“挂了”“方便面”(容易“泡”的女孩子)“恐龙”(丑女)“混”“找扁”“受不了了”“一般般”“你有毛病”等。

2002年4月、2004年6月、2006年6月,笔者在人民大学本科生中又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列举自己和身边同学们所使用的流行语,并给出词语的用法、与词语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学生们在调查中列出并给以解释的有代表性的流行语可归纳如下:

(1)“郁闷”:据称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流行语,表示内心的忧虑、烦闷、空虚、茫然、紧张等不快乐情绪。

(2):“N”:“N”本是数学中常用的符号术语,表示不定数。近年来被青少年和大学生用来表示无限大、数量非常多的意思,如“今天阅览室的人N多”“他交了N个女朋友了”。

(3)“FT”:英文“faint”的简称,意为“晕眩”。常被大学生用来表示异常的惊讶、不满、难以置信等多种感觉,是一种情绪夸张的表达法,如“我快要FT了!”“FT!”“真是太FT了!”有时也说“晕”。

(4)“PH”:Pig Head(猪头)的缩写,调侃别人“脑子笨”。

(5)“靠”“我靠”:本是港台电影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出现的一个对白用语,是经过改造的谐音形式的男性脏话,近年来常被青少年和大学生用来表示惊叹、愤慨、不屑等情绪,男女皆用。

(6)“恐龙”:指貌丑的女性。开始常用于网上,后来其他日常生活场合也用。一个小群体的女生都貌丑,会被称为“天龙八部”。一个社区内的女性都貌丑会被称为“侏罗纪公园”。与貌丑女生约会的男生被称为“反恐精英”。

(7)“翘课”:是“逃课”“旷课”的另一种说法。指为无关紧要的事或无故而不去上课。与后二词核心意义相同,但表达的感受不同,表示不去上课而没有惯常逃课应有的理亏心虚,有“堂而皇之”“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有技巧”“另有作为”的意味。有同学在作业中说,使用该词“让人觉得甚至让自己觉得,不上课是有正当理由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请假”。据称近年来“翘课”的说法已“全面替代”了“逃课”。

(8)“挂”:指考试不及格。可能的语源有两个:一个是“挂红灯”的简称,因不及格的分数常用红笔打,称作“挂红灯”;另一个来源是黑话,影视片中的黑社会角色常用“挂”表示“死”,被学生借用,夸张地表示学生不及格后面临的“悲惨境况”。例如“怎么样?没挂吧?”“完了。挂了两科。”

(9)“锤”:由马家爵事件而起的流行语,2004年春季流行。如“今天你锤了吗?”“你丫再折腾,看我明天锤死你!”

(10)“QQ”或“Q”:“上网聊天”的流行说法。QQ本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上聊天用软件QICQ的简称。使用QICQ是大学生之间除了电话和手机之外的重要联系方式。例如:“我到你床上去Q一下下,你不介意吧?”“去Q吧,没人跟你争。”

(11)“东东”:是“东西”的替代说法,这种重叠语本是沿用孩子说话的方式,带有喜爱、亲昵色彩。例如“咦,这是什么东东啊,好漂亮哦!”最初是网络流行语。

(12)“美女”:对熟悉的女生的戏称,但对方不一定貌美。

(13)“老公”“老婆”:女生用“老公”指称性格外向、较男孩气而关系特别好的女伴,用“老婆”指称性格内向或柔和又关系特好的女伴,如向来访者介绍室友:“这是我老公。”言外之意是:“我和她关系很好。”但有时这二词还有另一种用法,是“男朋友”“女朋友”的意思。

(14)“矬”:用于形容某人无能、无知,或者表现极差。如“矬人,这种鬼点子也想得出来!”带有亲昵、幽默色彩。据称源自喜剧电影《东成西就》里的“经典”用语:“唉,你好矬哎!”

(15)“孔雀”:说别人是“孔雀”,不是赞美别人长得漂亮,而是说他或她太自作多情。指某人在异性面前尽力表现,试图引起对方注意,而未能如愿以偿。带有玩笑、亲昵色彩,也可用于自嘲。

(16)“柴可夫”:指“司机”,是柴可夫斯基的歇后加谐音的形式。大学生幽默地称常用自行车接送女朋友的男同学为“司机”。

(17)“呕像”:“呕吐的对象”的简称,因与“偶像”谐音而富于幽默意味。

(18)“秀”:英文show的音译,“表现”“表演”的意思。一般用于讽刺别人因爱慕虚荣而表现自己、出风头。

(19)“秀逗”:指脑子笨或不正常,或头脑暂时“短路”。可用于讽刺别人,也可用于自嘲。

(20)“噗~”“我喷了”“我无奈”:指见到很过分的事情,或听到令人无法相信的话,用它表示惊奇或无可奈何。

(21)“牛”:指很行、很能干、很出色,让人钦佩。比如说:“他真牛。”也可以说“牛逼”“牛人”。

(22)“大喜(洗)之日”:要洗很多衣服的日子。

(23)“早恋”(炼):早晨锻炼身体。“黄昏恋”(炼):傍晚锻炼身体。

(24)“爽”:相当于“棒,痛快”等等表示感觉很好的字眼,如“爽啊”“爽耶”“太爽了”。

(25)“狂”“巨”:“特别”的意思,如“那件衣服狂贵”“巨好”。

(26)“通宵”:是“通宵自习”的意思。原为名词,用作动词,如“去哪儿?”“去通宵啊。”

(27)“家属”:指本班同学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28)“受挫”:“受挫折”的简称,如“怎么这么一副苦瓜脸,又受挫了?”

(29)“长得安全”“长得困难”“长得很谦虚”“长得有创意”:指长相不好。

(30)“去死吧”: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厌恶、不满,发泄怨气的常用语。

(31)“小白”“你好白哟”:“白”是“白痴”的简称,戏称同学笨,因较含蓄并带有戏谑、亲昵色彩而易于为人接受。

(32)“卧谈”:指熄灯后同宿舍的人各自躺在床上聊天,又称为“卧谈会”。

(33)“现”:“现眼”的简称。指在众人面前出丑而感觉失面子。如“今天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站了半天才坐下,真够现的。”

(34)“老大”:在校园里常用于称呼宿舍里最年长的同学,近来又有新用法,指在某方面最棒、很有才干之意,带有赞赏、敬佩意味,常用于女生之间。

(35)“小强”:蟑螂的代称。源自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中男主人公为强调自己身世凄惨而称一只被踩死的蟑螂为“小强”,说它是自己唯一的宠物、伴侣。因大学生宿舍里多蟑螂,故“小强”之词流行。

(36)“幸福”:“约会”的代称。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某某哪儿去了?”“又幸福去了。”

(37)“自感”:“自我感觉良好”的简称。

(38)“我吐”:“我要呕吐”的简称。表示对别人意见的强烈反对,或对某事强烈的厌恶、不满。

(39)“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的简称,但反其意而用之,指丑男丑女,与青蛙、恐龙同义。

(40)“金三角”:指在考场上与相邻同学协同作弊,如“监考老师是个新手,我们又能金三角了。”

(41)“套题”:指期末考试前用各种办法拐弯抹角地向老师打听哪些内容会考、哪些不会考到。“套”是“设圈套”之意。

(42)“伤自尊了”:表示自己或别人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戏谑语。原是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合演的小品《钟点工》中的台词。

(43)“我无语了”:意思是“我无话可说了”。

(44)“打CS”“C一局”:“CS”是英文counter-strike的缩写,又简称为“C”,是一种网络游戏,中文名“反恐精英”。

(45)“实事求是”:这是一个有人大特色的流行语,意思是去外面的饭馆聚餐。一进人大的东门就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人大的校训“实事求是”。学生们到外面吃饭常约定在此石头前集合,故时间久了,用此校训来代替石头,进而成为聚餐的代名词;

(46)“班花”:班里最漂亮的女生。

(47)“班草”:班里最笨的男生。

(48)“冒酷”:指长得并不帅,但是硬打扮成很潇洒的样子。

(49)“可爱”:“可怜没人爱”的简称。

(50)“革命”:指一般不用功,某一天忽然去上自习。

(51)“钓鱼”:指上课打瞌睡。因为头一点一点,像鱼漂上下起伏。

(52)“搞定”:指把有难度的事情办好。

(53)“我爱死你了”:反语,意思是“我烦死你了”“我恨死你了”。幽默地埋怨别人的一种说法。

(54)“中招”:被击中的意思。当课堂上被叫起回答问题却无言以对或考试考砸了,都可以说“中招了”。

(55)“卡门”:本是世界著名歌剧名,活用其字面意思,指人太胖,卡在门框上了。

(56)“请从外边把门关上”:表示请别人离开的委婉语。本是电影《高兴就好》中的台词,斯琴高娃演的妇女不喜欢没过门的儿媳,请她离开自己的家,就对她说:“请你从外边把门关上。”

(57)“恶”:“恶心”的缩略,表达轻微的反感。如“太恶了!”“好恶啊!”

(58)“短”:“发短信”的缩略,如“有事儿短我啊!”

(59)“哈”:有两种用法:读阴平时,是动词,意为“带着狂热地喜欢”,如“哈韩一族”;读去声时,是语气词,通常为性格开朗的女生所用,如“八点我在校门口等你,不见不散哈!”

(60)“暴走”:该词可能来自日本漫画,已在青年人中流行几年,现在还被大学生使用。其意义有两个:一是指因精神受强烈的恶性刺激而举止失控、疯狂,二是指外形失常、混乱或丑陋。如“你的头发怎么这么暴走啊!”“他长得真是暴走!”

(61)“你不是我的冤家派来玩我的吧?”:2003年下半年以来,哈工大本科生郝雨的说唱歌曲《大学自习曲》在网上流行,并走红校园。歌词反映大学生的无奈、自嘲情绪,有很强搞笑效果。该句是其中的歌词。

(62)“小样”:《大学自习曲》中有一句“小样,你是新来的吧?”“小样”常被大学生用来互称。

(63)“做人要厚道”:2004年初上映的冯小刚贺岁片《手机》中的人物严守一与费墨交谈时的台词。说时用四川口音。

(64)“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2005年初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中葛优所演黑道人物的台词。其中,“黎叔”常被替换为“某某”。

(65)“出来混,迟早要还的”:2003年冬季上演的《无间道3》中的台词,做事有报应的意思,被大学生用来表示吃亏后的自我安慰,或对别人的玩笑性抗议。

(66)“相当”:赵本山与宋丹丹所演小品中所用的台词,用东北口音,可以代替“特别”“很”“极其”等程度副词。

(68)“表酱子”:原为网上用语,“不要这样子”的语音缩略形式。采用南方口音,说起来有点发嗲。如“表酱子嘛,我又不是故意的。”

(69)“腐败”或FB:指到饭馆聚餐。FB是“腐败”的拼音缩写。

(70)“很FR”:FR是“芙蓉”的拼音简缩。“芙蓉姐姐”在网上走红之后流行,“很自恋”的意思。

从这两次流行语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流行语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这些词语真切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注意到,流行语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的一种消遣和放松,它的内容也主要反映繁重学习之外的业余生活。而业余生活里主要是休闲、游戏、交际等,课堂与课外学习等较郑重的内容很少出现在流行语里,所以不能据此认为大学生不用功学习,整天无所事事。从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课余生活里的许多内容:充满着调侃的交谈、各种上网活动、深夜里的卧谈会、恋爱与约会等,也可以看到他们如何逃课、套题、作弊等在学习上的不良倾向。他们的各种观念在其中也多有体现。第二,这些流行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流行语凝聚着大学生的浓烈情感,较平淡的事情一般不会出现在流行语里。这里所反映的内容,或者是他们有浓厚兴趣的事;约会、恋爱、上网、玩游戏、卧谈、考研、占座、逃课、套题、聚餐等;或者是他们对一些事情的鲜明的褒贬态度与评价,不少流行语表现他们肯定、喜欢、热爱什么,否定、讨厌、憎恶什么,在表现这些态度与评价时,他们选择词语决不会用那些温和含蓄的字眼,而是用十分夸张的、有些刻薄的但又幽默生动的说法;或者是表现他们的各种情绪,很多流行语都是大学生发泄自己情绪的说法。

从这些流行语及其运用情况,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文化风尚的特点:

第一,流行语的密集运用说明大学生一般是比较富于情趣和幽默感的。在以上所列举的流行语中,除了“我靠”“你爹的”“去死吧”等极少数的几条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幽默气息的说法,无论是自嘲,还是讽刺别人;无论是表示兴奋、喜爱,还是表示反对、厌恶,大家都用带着笑意的幽默语言来表达,尽管有时语言很极端,但是情绪、心理并不是真的与语言形式所传达的那样,而是有意用一种夸大其词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意思,引起别人的注意,并制造幽默气氛,如“我倒”“我吐”表示对眼前的事情不能接受或强烈厌恶,但都不是郑重其事地表示,而是以开玩笑的语气和表情,所达到的效果也仅仅是表达了自己的惊奇或否定的意思而已,对同学说这样的话也并不会让别人介意。比如在表示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埋怨时说“我爱死你了”,虽然实际上是表示“我烦死你了”的意思,但是并不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这种比较说明“我爱死你了”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既埋怨对方,又用这种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谅解。其他像“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可爱(可怜没人爱)”“早恋(炼)”“黄昏恋(炼)”等更是以谐音技巧来制造幽默效果的。这些幽默的流行语的运用说明大学生的集体生活是比较活泼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富于情趣的。大学生生活与思想显然比一般社会群体更为自由洒脱,又是青春期的伙伴们集聚在一起,气氛更为活泼、幽默,流行语更为丰富,也是可以想象的。

第二,大学生情绪化较强,但一般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大都从外地来到学校,远离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又正处于青春萌动期,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情感易波动,容易多愁善感;这些都容易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强的情绪化倾向。所以很多流行语都是表达他们的情绪的;但同时,这些流行语的幽默气息又表明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内心的郁闷、孤独、烦躁等不良情绪大都能够找到某种方式来排遣和化解。其主要渠道是同其他同学的交流与调侃,使用流行语也是他们排遣不良情绪的方式之一。远离家乡的游子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相互之间产生较强的情感依赖关系,使用流行语可以使集体的社交氛围更为活跃和亲密,也能化解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当然,从流行语的内容也能看出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尚,比如不少同学逃课、套题、作弊,生活过于随意散漫等。当然这种流行语主要是一种语言幽默,但是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的事实,还是能表现出现在大学生受到了近年来全社会存在的人文精神相对失落、语言粗俗化的影响。

怎样看待这些大学生流行语?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流行语是语言垃圾或语言污染。我认为,有些学者产生这样比较偏激的看法,主要是不了解大学生活的细微情况,只是从表面的语言形式上看问题,如果把流行语放到它使用的环境中去,看清楚它们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用的,产生了怎样的交际效果,就不会这样评价了。比如“白”是“白痴”的省略,学生之间流行称别人“小白”“你好白哟”,并不是像语言形式上表现的那样在恶声恶语地骂别人白痴,而是一种亲昵、逗趣的调侃。还有一个意思相近的词“猪头”,指人笨拙,但也不是恶语,因为猪的形象虽然笨,但在大学生看来还透着几分可爱,就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所以用这个词来善意地开同学的玩笑,别人也能接受。正如一位女同学所说:“这两个词(指猪头与小白)都是同学之间的玩笑语言,既增进友谊,又不失幽默,使得校园的环境和谐温馨。”(见该同学所交答卷)我想同学们自己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应该说,大学生流行语绝大部分是富于情趣的、有幽默气息的语言,也多是讲究技巧的、充满机智的语言,应该把这些别致的说法看作口语的修辞和创新,是口语富于生命力的体现;它们所使用的字眼虽然多是夸张化的,但是它们在使用时配合着亲切、友好、逗趣的音调、姿势和表情,所传达出的实际意思却是含蓄、委婉的,一般不会损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荷,而是融洽相互关系、排遣自己的内心负担。也要看到,大学生流行语本来就集中产生于情感波动频繁的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反映他们休闲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情感,特别是常被用于排遣不良情绪,流行语中表达内心苦闷情绪的词语较多应该与流行语的这一特点有关,它们并不是对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全面和均衡的反映。那些反映不良倾向的流行语的出现,是与近年来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它们会随着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校园文明建设的加强而自然消失。

标签:;  ;  ;  ;  

流行语与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文化风尚&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例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