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摘要: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初中校园欺凌的相关概述;第二部分则分析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原因的探讨由内到外;第三部分就是文章的重点,分析应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措施,并且措施的分析与原因相对应起来。本文就通过这三部分来分析应对初中校园欺凌的措施,从而为初中校园欺凌的治理提供一点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措施
学校本应该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安全场所,但是近些年来,初中校园却频频出现欺凌现象。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关注之下,初中学校园的欺凌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慢慢激化开来。校园欺凌作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国各地频繁的发生,有的事件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中学欺凌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是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们,而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他们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校园欺凌问题己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一、初中校园欺凌概述
1.内涵
到底什么是中学欺凌?中学欺凌暂时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定义。中学欺凌即发生在中学校园之内、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生活之中的,由学校老师、同学或者是校外人员用语言、身体、网络等途径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造成的侵害,从而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上海法制研究咨询中心的谭晓玉博士提出,中学欺凌主要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两种。广义的中学欺凌是指由教师、学生、校外人员对受害者进行的身体与精神的伤害。狭义的中学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之中的,由其他学生或者教师及校外人员中学生所造成的身体与心灵的伤害。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学欺凌主要是发生在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外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带有欺凌、辱骂、身体伤害、心理伤害等行为。同时这种欺凌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是在学校,并且受害者大多是学生,所以叫做中学欺凌。
2.特点
一是施暴主体低龄化。通过对近些年所发生的中学欺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学欺凌都存在一个的特点:施暴主体低龄化。施暴者逐步向低龄化靠近。
二是施暴过程媒体化,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学欺凌事件已成为了网络的敏感新闻。施暴者为了所谓的人气与点击率,往往将视频传发到网络,以此满足自身某种虚荣感。近些年的中学欺凌事件很多都是在网上被网友发现。
三是施暴手段残忍化,从身体和心灵进行双重伤害。有些中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用欺凌强迫他人,同时当自己的私欲得不到满足时便大打出手。纵观近些年的中学欺凌事件,不仅仅通过“打”的方式,还逼迫“下跪”,“脱衣”,“自己打自己”等极具侮辱的方式。
四是欺凌行为有团伙性质。中学欺凌深受社会与影视作品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帮派行为,本来是二位当事人很简单、很容易解决的矛盾,由于各种人员的介入,各种势力的相互干扰,使得欺凌事件的发生更加难以解决,更有复杂性。
五是欺凌行为具有隐藏性。当中学生之间存在矛盾,他们都更加愿意自己来处理,而不是同家长与老师一起商量解决,他们往往自以为自己很成熟很社会。并且,当受暴者在受到欺凌时,由于施暴者的恐吓,他们也不敢向其他人诉说,从而使得欺凌事件蒙在鼓里,难以发觉。
二、初中欺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对于中学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心理处于发展阶段,思想水平还未成熟等。客观原因则主要是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只有两方面辩证的看待才能准确的得出中学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更好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初中生心理不成熟
初中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在看待问题上仍然很不全面。他们看待事情的真相是片面的,感性思维蒙蔽了理性思维,在某些事情发生以及判断的结果面前还是比较盲目,或者可以说由一些领导者的引导外加看待事情只看待表面而无法参透内里产生的一系列错误的世界观与认知观念。同时这个时期,他们内心充斥着叛逆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通常表现出来一种欺凌的倾向,看待问题难以全面,比较偏激的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
同时中学阶段又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认知上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界限之中,所以这样很容易受情绪的干扰以及旁人的教唆,致使出现一系列欺凌问题。同时他们的行为多表现为充满想象、崇尚武力、莽撞、重情义等,这些特点也会通过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些特点都是片面的、表面的,很容易造成学生与其他人的矛盾与冲突。学生的年龄小,认知不完全,经不住各种生活中的诱惑,从而很轻易就冲动起来,导致欺凌事件发生。
2.不当的家庭教育
当一个家庭充斥着欺凌与压抑,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沾染上欺凌的行为习惯。父母如果教育孩子过于简单粗暴,同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就极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偏差与障碍。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给孩子,这个并不是真正的爱,这个是溺爱,这样也会导致他们变得十分霸道与偏激,在遇到矛盾时,一切以自我为标准,很容易就导致矛盾的激化,欺凌事件的产生。
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变大,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压力,就算家长自己过不好也要孩子过得好,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会觉得自己的心血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轻则漫骂、指责,重责棍棒相加。这样下去,孩子内心的压力无处释放,从而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就可能成为孩子欺凌事件的起源。
3.带有欺凌色彩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生的又一大课堂。由于社会结构的飞速转型,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同时社会之中的各种腐朽文化深深影响这学生,如拜金文化、享乐主义、欺凌文化等。学生在接受各种腐朽文化的冲突时,难以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一不小心就走入歧途。同时一些文化作品,为了点击率而不顾一切,这样使得学生不自觉的效仿,从而导致学生习惯用欺凌手段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欺凌文化作为中学欺凌的“帮凶“,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示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初中欺凌事件应对措施分析
1.初中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中学欺凌事件的发生与他们认识水平发展不足有很大关系。中学生的三观都处在不成熟阶段,所以中学生在认知欺凌事件的问题上也不尽正确与规范,这也很大一部分导致了近几年中学欺凌事件的频发。为了中学欺凌事件的减少,提高他们在欺凌事件的认识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在课余时间,远离低俗的、欺凌的书籍报刊,多阅读如国内外一些优秀文化作品,开拓自己的眼界与认识,从而在这些优秀文化中熏陶自己与感染自己。第二,由于中学生在成长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在这个时候,要主动和老师多多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点,从而更好的生活与学习,避免走向歧途。第三,多多参与学校与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培养一种和睦相处的交流与学习方式。从而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四,重视是想政治教育课的德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应该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主课来学习,努力在课上课下提高自己。
2.强化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长选择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有效的规避孩子成长之中的欺凌行为。首先,要进行民主式的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议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对孩子的教育要用道理说服,用爱来感化。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做“大人”,即有健全人格的独立个体。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来进行合适的教育方式,切不可脱离孩子的实际,根基自己的主观来教育孩子。运用相关的教育常识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最后,要温和的纠正孩子的某些坏习惯,由于孩子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比较欺凌的行为来进行教育,这样就不得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欺凌倾向。所以家长应该要沉得住气,不要和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最后,给予孩子适度的爱,由于前段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宝,捧在手中都怕化掉,所以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性,一切都以自己是否开心为准则。爱孩子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努力学习爱的艺术,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3.加强学校的教育功能
中学欺凌事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生道德水平过低。当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他就不会轻易用欺凌去解决问题,而是用更加文明的方式来交流。首先,学校要举办多种的德育活动,例如敬老院活动、烈士陵园扫墓、志愿者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隐形的实现德育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可能。其次,进行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十分重要时期,一个好的榜样在这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与班级设置榜样时,多多注重榜样的道德,其次再是成绩。最后,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一个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用和谐的方式来相处。这种气氛的形成,也让欺凌事件难以发生。
邓小平说:法制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由于当前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导致对法制教育缺失严重,我们可以知道中学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大多都是对于法律的漠视以及法律常识的缺乏。所以,学校进行适当的法制教育以及刻不容缓。首先,组织普法活动,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公安机关人员或者相关法律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中学生知道欺凌活动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是要接受公安机关处分的活动,从而让学生感到法律的威严。其次,学校要开设法制课,教授学生法律常识,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知道哪些是违法的行为。同时在进行法制课时,多用实例来展现法律,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而是在案例中通过眼看,耳闻来直接感受法律的权威。
4.创建和谐的社会风气
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媒体,同时网络媒体对于中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各种作品为了有噱头与吸引力,注入了大量的欺凌、色情等不健康的镜头,然而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团体,他们正处于一种成长阶段,对于这类信息难以做出辨别与分析,难免会被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欺凌倾向。所以,净化媒体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势在必行。首先,整顿网络媒体环境,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政府文化部、信息部等各部门要积极对网络信息进行整改与分级,把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剔除。其次,建立各种监督体系,通过民众监督与政府监管等方式,有效的清理不适合学生发展的信息,让学生不受色情、欺凌的污染,从而给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绿色的网络媒体环境。
5.提高教师的素质
老师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和为人师表的形象,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武装自身,使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尊重与热爱学生,让他们在爱的环境里成长,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健全心理人格,这样就把学生的欺凌事件抹杀在初始阶段动,让学生、家长、学校来监督老师的行为,让老师一直用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身,营造出热爱学生、团结友爱的氛围,从而让中学欺凌事件的发生慢慢减少。其次,按时开展监督活
教师与学生的关于不仅仅局限于课内,更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一部分教师为了省去麻烦,不愿意处理学生之间的一些琐事,让学生自己处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处理不得当,从而走向欺凌解决问题。首先,作为教师,要努力和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在遇到问题时才敢找老师商量,而不是一味避开老师,同时与学生做朋友就需要老师在解决学生冲突时要公平,不要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而有所偏向。其次,在课后要多多与学生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吐露自己的心声,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当学生有欺凌的倾向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
四、总结
教育的好坏关乎到国际发展的好坏,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由于我国处于一个社会结构飞速转换的阶段,社会中的各类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原本的道德观念也受到猛烈的冲击,所以中学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中学暴力事件具有低龄化、隐蔽性、团伙性等特点,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内部与外部原因,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给学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内部心理、心智、认识等方面的不成熟,他们看待问题不全面也缺乏理性,所以就非常容易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又主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来分析,中学生始终处在这三种环境之中,通过三个环境的综合作用,中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那么他也很容易被暴力感染,所以在应对措施方面,也主要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来谈,只有各个方面都做好了,中学暴力事件的发生才会逐渐减少。学生主要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道德水平、法律素质等,社会主要是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就是强化家庭教育的环境与针对性。从多方面的多管齐下,全方位的来应对中学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次研究主要是在阅读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与实施的困难,今后我还会更加的努力来研究,为我国中学暴力事件的治理做出一点点贡献,愿我国教育能够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简介:陶锋彪(1993年10月—),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思政)。
论文作者:陶锋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学生论文; 中学论文; 事件论文; 孩子论文; 发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