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隆中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隆中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国时期,汉代皇族后嗣刘备为治国安邦平天下,于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 这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决策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对当时形 势的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1992年春,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就社会主义的 前途命运问题,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三省四市,行万里路,与地方领导多次谈话。《谈 话》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谈话》是20 世纪90年代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的“隆中对”。在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之际, 学习研究邓小平“隆中对”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社会主义的“隆中对”,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 列重大问题。
一、三年反思,正确回答了两个重大政治问题
从1989年政治风波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针对‘左’和右的干扰,进行了三年反 思,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的回答的第一个政治问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 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我们发展战略的‘三部曲’,正确不正确?”邓小平肯定的回 答:“应当说,我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至少不能说是失败的。”我们“应该是能 够做到的。”实践再一次证明,邓小平的回答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是,党的十三大 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邓小平经过思考肯定地回答:“我们没有 错”。这两个肯定的政治回答,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慎重考虑,回答了世纪之争的两大理论难题
20世纪,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关系全局的两大理论难题的争论: 一是如何看待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如 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之路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之路?这两 个历史问题的背后,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和斯大林问 题。这场争论直到90年代初,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经验教训,对这 场争论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与“战争与革命”时代特征相适应的, 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优质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 题相适应,是一条反‘左’防右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走 自己路的新模式。
三、排除干扰,正确地回答了‘左’和右的政治性质
长期以来,‘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一直困绕着人们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种传统的 看法:‘左’比右好,右是立场问题,‘左’是方法问题。如果犯有右的错误,一辈子 也翻不了身;如果犯有‘左’的错误,照样升官重用。这些错误干扰既影响了革命,又 阻碍着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同时并存,并且从不同 方面把矛头指向我们的改革开放,指向邓小平理论,指向选择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针对这场严肃的斗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 ,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 ,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 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的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们搞掉了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 。)在这段论述中,邓小平正确而创新的回答和澄清了四个重大问题。一是影响我们的 有‘左’有右,根深蒂固的、危害最大的是‘左’;二是批判了越‘左’越革命的传统 认识;三是揭示了‘左’和右的性质:‘左’和右都可葬送社会主义;四是告戒全党: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应对‘左’的和右的挑战中,邓小平坚定不移 地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作了点睛的回答:“右可以葬 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 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 、375、373、154、365、382、382页。)
四、揭示本质,实现了“三个彻底突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一个最为深刻、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系统的揭示了社会主 义本质的新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 义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我们可以借助这把金钥匙,来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底 蕴。这一本质论体现着“六个统一”:即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的解 放发展和人的解放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发展生产力的根 本途径与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效率与社会公正的 统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冲破了教条主义僵化观点,从事物本质理性的高度 和深度,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它彻底冲破了 三种传统观念:第一,它否定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公式,从而彻底冲破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第二,它否定了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的传统公式, 从而彻底冲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僵化观念。第三,它否定了社会主义=纯粹的计划 经济的传统公式,从而彻底冲破了固守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的僵化观念。因此实现了“ 四大转变”:在任务目标上,彻底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转变;在经济结构上,彻底实现了清一色经济结构,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经济结构转变;在运行机制上,彻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发展阶段上,彻底实现了从超越历史阶段向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 己路的转变。
五、中国发展路线的确立,为21世纪发展大局指明了方向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到1992年南方谈话又提出了一个 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中国的发展路线”。这是一条经济政治文 化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它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跨世纪发展目标和中国 现代化发展道路两大部分。它是总结15年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而确立的 。其内容有18个主要之点。
1.发展道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它揭示 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2.发展格局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这个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把这种发展格局概括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3.发展目标论:到21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发展目标 包括发展任务、发展布局、发展步骤和发展重点等。
4.发展方针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搞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方针,第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条是搞社会主义四个 现代化建设”。这一方针规定了发展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
5.发展起点论:借鉴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 世界的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210页。)
6.发展动力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第二次 革命”,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直接动力。“发展动力论”从根本上找到了“中国 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7.发展速度论: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把发展速度问题,看作是与社会主义 生存攸关的大问题。发展速度,“这不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发展速度是 有条件的速度,是有适度的速度,有阶段的速度。其关键与核心是“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
8.发展机遇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现在,我们国内 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就担心丧失 机会”,“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 、154、365、382、382页。)
9.发展条件论:和平与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要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个 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 行”。“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10.发展手段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
11.发展方式论:不搞强迫,不搞运动,不搞争论。邓小平认为,“我们推行三中全会 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不搞争论。”还指出,“不争论 ,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 胆地试,大胆地闯。”
12.发展立足点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 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 立足点。”
13.发展出发点论: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 国的实际出发。”这个“中国实际”,邓小平概括为两大特点:“一个是底子薄”;“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色出发。”
14.发展保证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发展的政治保证。邓小平指出:“教育人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
15.发展协调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注:《邓 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一手抓改革 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 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引进,一手抓抵制。
16.发展关键论: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人,在党。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关键有两条:一是“关键在人”。二是“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 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注:《邓小 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
17.发展依靠论:发展的成功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 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 个。”(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 )
18.发展经验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的 基本经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总结经验,阐明了八个重大关系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突破了过去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的束缚,明确提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直接动力。
2.姓“社”与姓“资”的关系。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割裂开 来,片面强调这对矛盾的对立性和斗争性。邓小平站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不仅讲 它们的对立关系,而且又讲它们的统一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社 ”与“资”的统一性、联系性、学习借鉴性。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
3.共同富裕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站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 揭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最终达到共同富的关系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和途 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从而科学的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核心、基本精神、本质要求、制度的优越性和走向共同富裕的规律。
4.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传统的理论 把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尤其是在毛泽东晚年,逐步形成了“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僵化观念。这些僵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人 们的思想、羁绊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以深邃的辩证思维透彻的廓 清了人们的糊涂认识,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计划 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 是手段。”
5.贫穷、富裕、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社会主义看成是 平均主义大锅饭,名为共同富裕,实为共同贫穷,甚至一度认为“穷则革命,富则变修 ”,越穷越革命,越穷向共产主义过渡越容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 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还指 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由此, 阐明了贫穷、富裕、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6.警惕右与防止‘左’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受到 ‘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由于种种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这种错误倾向 一直困绕着全党,搞不清‘左’和右之间的政治关系。南方谈话,邓小平第一次界定了 ‘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政治性质,科学的论述了警惕右与防止‘左’的关系问题。 首先,为了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必须正确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思想斗争,有‘左’反‘左 ’,有右反右;其次,反‘左’时要防止右,反右时要防止左,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 种倾向;再次,‘左’和右都是立场问题,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 会主义;第四,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根深蒂固的、可怕的还是‘左’ 的东西。
7.体制改革、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的关系。改革、稳定、发展是邓小平最关注的三个 重大问题。他多次强调:“改革压倒一切”、“稳定压倒一切”、“发展压倒一切”, 用三个压倒一切来说明它的极端重要性。要完整的做好这三件大事,就要正确处理好改 革、稳定、发展的关系。邓小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在南方谈话中阐明了 处理三者关系的基本方针。首先,改革是稳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改革就不能发展,不 改革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其次,发展是稳定和改革的目的。稳定和改 革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它要为发展服务,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内 部环境。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所在。
8.中国的历史命运与社会主义历史前景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命运与社会主义前景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来,有的人社会主义 信念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前途失去信心。邓 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阐明了社会主义与中国 的历史命运的内在联系。他指出:一是要从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新视角,来看待当 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失误,一个社会的曲折和失误是难免的,也是合乎发展规律性 的现象。二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都是错误的,我们不必惊慌 失措。“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三是 中国与社会主义是连在一起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坚信:“ 社会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道路是曲折的。”
注释: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0、375、373、154、365、382、382页。
标签:隆中对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