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530221
摘要: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对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将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做法,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意义的行动研究”这一论题做进一步地探讨。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时,该群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力求在班集体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如此,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协调各种群体关系与影响,使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形成相容、相辅和相促的局面,不致产生班集体建设力量的内耗,同时消除不良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寻求更好的解决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一些策略,引导学生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对非正式群体的班级管理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学生;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行动研究;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呢?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对初学生个体的积极影响
在班级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影响是一种新组织的形式。其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它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时,该群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力求在班集体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非正式群体的中性影响,是指其活动与组织若即若离,与组织的目标有时一致,有时相背,对组织既无害处,也无益处。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班集体建设没有什么关系时,如一些兴趣爱好,一些自己组织的活动等,它们是集体生话的有益补充,这些取向与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和取向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冲突,可以任其发展。
(1)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他们的需要千差万别,班集体的活动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解释,人会相继出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于是情趣爱好、知识修养、性格个性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者很容易相互接近和相互沟通,经过彼此选择便逐渐走到一起,渐渐地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就成为他们畅所欲言、自由活动的空间,小团体活动也使他们各自有了用武之地。小团体内非正式人际关系的存在又给予他们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支持,它既可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气氛,又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得到适度放松、调节的需求,从而使小团体成员产生内心满足感。
(2)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对自我的认识也越来全面,交友特别是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进入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有了主动全面深刻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学会辩证分析自我,因此学生的自我概念已具备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但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内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当代学生的心理构成因素增多,情感状态较为复杂,加之来自学习和交往,以及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一种挫折,这会使他们对惆怅、失落、压抑等情感拥有更多的心理体验。他们的这些体验有些时候不愿意和父母、教师交流以取得帮助,而更倾向于同龄人交流,因此非正式群体就成了不同层次的人联络感情、交流思想、心理调节的场所。在这里每位同学都可以把遇到的种种不适应,通过在群体交往过程中得到解决,这样使他们对这个群体有了一种归属感受。他从群体中得到了力量和温暖,减轻了他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3)非正式群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在学校、家庭中,他是一名学生、一个孩子,这些身份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基本的无法选择的身份,是他无法选择的角色承担。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他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下属,选择什么,他有更多的自主权,他可以选择,也可以放弃。这种自由为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种种要求提供了初的实践机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人,在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交往、互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
2.1、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占大多数。就测试情况来看,参加人数占总人数的 68.35﹪.从未参加的占总人数的 31.65﹪,是少数。这表明,学生具有强烈的结伴交友的内心要求,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参加测试的班级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且每个被测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均存在多个非正式群体。其中被测班级中均有 3 个以上非正式群体,多的班有7 个非正式群体。
2.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大。都在本班的群体仅占 27.95%,群体成员的组成从班内发展到其他班级同学、校外同学,甚至是同学的朋友之间的交往,较之过去群体成员主要是在班内或校内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访谈的信息,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四:
①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负担承担少,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人到交往中。
②当代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交友范围也随之拓宽。
③强烈的交友愿望与校园内如火如荼的交友热的契合,为他们主动寻求亲密的伙伴、拓宽交友的范围提供了可能。
④越来越激烈的学业、就业等竞争,易造成班内同学彼此的心理伤害,学生急于从班内“挣脱”出来,另辟蹊径,寻找亲密的朋友。
三、形成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及分析
3.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由同学之间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由于学习和环境的压力,而自觉或不自觉形成各自的交往的比较固定的“小圈子”。其成员或者由于兴趣爱好的转移,或者由于志向与理想的转变,或者由于成员之间的矛盾,其成员会不断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形成虽然具有在内部自然形成的特点,核心人物一般会得到群体成员的推崇,这在具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和因相同的志向理想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中表现明显,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对他的服从是发自内心、心悦诚服的。但在具有不良兴趣爱好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中,其核心人物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具有强迫性和一定程度的暴力性,其成员之间由于行为上不被学校、老师、家长和认可,成员面临的压力和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的压力较大,因此若想保持小群体的存在,其核心人物多采用“恩威并施” 的手段,以维持小团体的存在和自身的权威性。而由于学习压力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成员之间彼此主要是缓解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形成的压力,或者是由此产生的被同学老师漠视、歧视等心理压力,因此在群体中不易形成固定的核心人物。
四、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与一般本科大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一定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严重自卑心理
高职高专学生学历较低,高中同学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学习热门专业,学习与生活条件远比自己优越,自身与这些同学相比存在很多差距,出现一种技不如人的的感觉,长期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自己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
4.2较大心理负担
近些年高职高专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历相对较低,而且存在一些“钻后门”的情况,部分家庭环境优越但成绩极差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教育;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因素不得不到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为了实现梦想不辜负家长的厚望,但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背负着沉重心理压力坚持学习。
4.3存在逆反心理
高职高专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并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大家庭中进行生活,也没有从家长长辈的关心爱护中脱离出来,并没有实现独立生活,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些习惯与行为逐渐暴露出来,进而与学生、同学发生矛盾争执。
4.4抗挫折能力差
与高等院校优势教育资源相比,高职高专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直接表现为生源存在差别,造成实际中高职高专只能录取成绩较低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成绩才是学生自信的基础,入校前成绩较差,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在中学阶段已经产生或多或少的挫折感;高职高专大学生入学成绩偏差,但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学习,希望可以提高成绩。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5.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涉及了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原因,结构特征、人关系及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和作用,从人的心理、本能,人格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作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山于国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不同,在非正式群体研究的各个方面仍存在许多差异要我们极部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和思考。
5.2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主要从成因、分类,特征。德育过程班级管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引导以及留守几直等方面进行研究,近几年由于衣民工子女和留守几窟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也来越多,国内关于正式体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恒大多是偏重于经验的总和反,现有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研究多停在理论层面,战少应用和实证方面的研究。
六、项目年度计划内容以及考核目标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观察研究
1.观察目的
通过观察,发现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对其成员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解,初步了解观察对象的规律。
2.观察对象
我校旅游管理学院16、17级学生。
3.观察结果
观察法与访谈法是一种很好的关注非正式群体的方法,同过这种方法,我先后发现了班中的“游戏群体”、“创收打工群体”、“体育单项爱好群体”等非正式群体,并对这些非正式成员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对“小群体”在班级中的影响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七、研究的意义
研究各种学生正式群体在学生的作用并让其参与到级管理中,从而在它参与班极管理工作中军提其心理活动反律:发挥其积极作用,将会为学生事正式研体的管理、引导以及班级的管理开辟一条新思路。
结语:
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形态更为多样化,在班级中就构成了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之间、非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非正式群体与整个班级之间、非正式群体内个体之间、非正式群体与教育者之间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对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形态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如此,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大问题是如何协调各种群体关系与影响,使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形成相容、相辅和相促的局面,不致产生班集体建设力量的内耗,同时消除不良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的影响。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身心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它的客观存在。在加强正式群体建设,优化学生人际环境的同时,花大力气做好小群体的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
结合我校生源现状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意义有更深入地理解,并结合到我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为我所用,最终形成研究论文一篇,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北京:人民出版社.
[2]张 德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俞文钊主编.《管理心理学》.东方出版中心,2002.
[4]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王晓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群体论文; 学生论文; 班级论文; 成员论文; 班集体论文; 心理论文; 小团体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