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懂的,还不懂的--“背影”的教学案例_背影朱自清论文

只有不懂的,还不懂的--“背影”的教学案例_背影朱自清论文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懂论文,不教论文,背影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用《背影》上公开课的很多,教案也很多,但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人多,反而体现它的难度。怎样突破?我根据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平时对学生周记和习作的批改得出: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每个个体应该都对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虽然《背影》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个个都是指向文本的,充分体现了作为语文课的语文性本质特征,但要么失之于过分简单,如“研讨与练习一”中的三个小问题,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要么失之于太难,如“研讨与练习四”中两个问题,如果不是牵强附会的话,教参也答得不对。还有,现在的教辅资料多如牛毛,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早就“心里有数”了。所以为了这篇课文,我把着力点放到了——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和预习后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或资料的帮助,就永远也无法弄懂——的上面,本着这样的意识我走进了课堂。

[过程]

2004年10月30日上午第一节,初二(3)班,有两位同年段语文教师听课。

师生互问后,我让学生来谈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导入文本,检查学生的预习,顺便问学生是否喜欢《背影》这篇文章,学生说喜欢。当我问到本文写了什么主题时,学生马上就回答是“父爱”。接着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毕,要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在这个关键性语句中寻找关键词。学生根据由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我感到极不满意,就向学生问了三个问题并书写在黑板上,要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

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像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

学生没有了资料的依靠,第1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弄清楚了,但对2、3两个问题,都傻了眼。我要求学生先回答第2个问题,学生都埋头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于是我就要学生把课文的最后一段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没有发现,就让他们再朗读一遍,直到他们发现为止。学生朗读了三遍后,有五个学生举手。

沈玲玲:“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教师:你从这几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

沈玲玲:“不相见”是因为“我”不想见父亲。父亲认为“我”不好,但他却渐渐忘却了“我”的不好。

教师:依照你的意见,也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有矛盾,但错在儿子,是不是?

沈玲玲:不是,两个人闹矛盾,肯定都会有错的,只有谁先错的问题。

教师:那么,你认为,朱自清父子闹不团结,究竟是谁先错呢?

沈玲玲:应该是他父亲错在先。

教师:何以见得?

沈玲玲(读课文):“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是父亲先前待作者很好,但后来就不好了,说明父亲先做错了。

教师:读得很细心,想得很周到。

赵卡丽:还有这一句,“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其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亲。

根据“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我就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中四次“背影”的读解。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写了四次背影并体会到那次下铁轨上站台的描写,得出这是表达“无私的父爱”的主旨的结论。接着我把分别从《〈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里的“背影”解读》、《〈背影〉何以成为经典?》等几篇文章中摘录的有关朱自清父子关系的矛盾的文字资料,还有我自己对《背影》一文的解读《爱,其实也需要理由》,一并发给学生阅读。学生读完,讨论第3个问题。

师:在你了解了真相后,对“我最不能忘记的只是他的背影”怎么理解呢?你还认为朱自清的父亲可爱吗?

李思遥:因为父亲娶妾,导致家庭失和,所以在作者的心里,父亲的整个形象,是并不可爱的,让作者很难找到父亲作为正面形象的优点,所以只有这次唯一的背影才勾起了他的记忆,让他感动,是作者对父爱的感悟。

师:说得很好!那么,假如你也有这么一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对待他?尤其是在你还需要他养育的时候。的确,如果我们中间真有这样的不幸发生,无论对谁来说都是残酷的。

沈秀萍:我想我还是会原谅他的,只要他能回转心意,毕竟我们有血缘关系,这是我们之间永远也无法割舍掉的关系。

赵救运:如果我的爸爸也是这样的话,我也会原谅他。毕竟是他养育我们长大的,当然我心里会很不舒服的,尤其是为我妈妈抱不平。

师:的确,父亲永远是父亲,只要他生养了我们,我们就和他有了不可割舍的关系。今天,我们在学了《背影》这篇文章后,我们要明白,无论怎样,我们的父母总是爱我们的,但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甚至有可能是暴风暴雨,要经受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当然,无论怎样,要坚信,最后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时,如果你想写你的父母亲的话,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父母亲想象成是一个完人,只有存在缺点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才能最终打动读者的心。(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最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反思]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

《背影》这篇文章里,哪些是学生已经了解了的,哪些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白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感悟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中国人有为尊者讳的习俗,我不想判断这是否妥当。但我们如果对此视而不见,把亲情无限拔高,似也没有必要。我不止一次在报刊或网络上看到,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和国外相比,在中国,父母亲受子女欢迎和尊敬的程度不容乐观。在发达国家,父母亲在子女心目中受尊敬的程度排在第1到第3的位置,但在中国却被挤到了第10和第11位。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掐头去尾经过提纯的所谓“无私”的父爱和母爱,那都不符合生活的事实和逻辑。这正是学生由于受我们的舆论影响很难感悟到的。但对于亲情,学生是很容易感悟的,这是不太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和点拨的内容,如果我们从这里入手,教学就容易陷入失败。

“一切教育都是灌输”,那么给学生“灌输”一种不同于流俗的新观点,应该也不能完全算作一件坏事,当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程的课。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做到让学生深入“这一个”文本,而不是其他,这一点我做到了。何况我还教了他们读书不但可以从头开始读起,而且还可以从末尾开始读起的新思路。非但能读出父爱,而且还能读出亲情也会有风风和雨雨的磨难,交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

在这节课里,我也留下了许多空白和遗憾,尤其是在亲情的感悟上,亲情也需要用相互宽容去呵护,有些感悟更是需要时间才能参透,所以我没有硬把它们塞给学生。感情也不是化学品,不需要教师用文字去提纯。用自己真正的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并教会他们“站着”读书,做一个始终站立着生活的大写的人,这也许就是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吧。

标签:;  ;  ;  

只有不懂的,还不懂的--“背影”的教学案例_背影朱自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