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资论文,新时期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1)01-55-03
中国是农业大国,搞好农业生产,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生存和安定的大事,而农资流通对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资流通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经营手段和农资流通体制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农资系统亏损严重,企业困难较大。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对农资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一直实行计划管理。如化肥、农药被列为一类物资,统一计划、统一进货、统一调运、统一价格;毛竹、桐油被列为二类物资,平衡计划,分头调运。其他品种被列为三类物资,实行计划和产销合同相结合。供销社农资部门接受国家委托,承办农贷发放和肥料经营业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为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加快农业发展,国家对农资流通体制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经历了归口经营、农资专营、多渠道经营、和“一主两辅”经营等几个阶段。
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的形势下,为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维持农资流通秩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改革措施,通过行政办法,整顿了农资市场,鼓励、引导国家需求的农资产品进一步发展;通过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满足各地对农资商品的需要;通过归口管理,实行综合销售价,避免农资产品的暴涨暴跌。
二、现行农资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用物资的需求量很大。在短缺经济时代,农资作为短缺商品,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供应,满足生产的需要。农资生产企业只管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农资流通企业负责完成计划供应的任务,是一种生产——流通——消费的经营模式。而如今,市场供需形势变了,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化肥流通领域,矛盾显得特别突出。据1997年底统计,农资系统亏损达几个亿,1998年4月份接近15个亿,大中型工业企业1997年亏损大约1个亿,这还不包括农资系统相互拖欠。
农资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资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衔接不好,产品结构不合理;2、农资市场竞争无序,农资产品缺乏价格自律;3、农资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过高,许多农资流通企业经营困难;4、市场封锁,农资流通渠道受阻;5、生产分布不平衡,流通秩序比较混乱;6、农资储存期变长,占用大量流动资金;7、农资流通领域拖欠货款严重。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靠运用行政手段来衔接产销关系,分配商品物资,价值规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这种传统的单一僵化的体制模式被打破了,但新型的富有活力的体制模式一时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宏观调控出现了“总量失衡,宏观失控”的状况。
农资流通部门几十年来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现行的农资流通体制很不适应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农资流通领域体制不顺,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责权不分明,造成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不明确;政府人为地将生产、流通割裂开来,违反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许多企业还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缺乏经营自主权,难以在市场上独立地从事经营活动;二是农资流通部门组织结构松散,整体功能不强。各级社之间没有以资产和经营为纽带组成合力,形不成规模优势;三是农资企业机制不活,运转不畅。不少企业官商习气浓厚,吃惯了“计划饭”、“环节饭”和“大锅饭”,缺乏动力机制,对市场经济不适应,对变化了的供求形势缺乏明确的认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四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较低。习惯于用计划来调配生产经营要素,忽视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决定资金投向、项目选择和经营活动,造成经营服务功能薄弱,综合实力不强。
这些情况说明,现行的化肥等农资流通体制已不适应变化了的供求形势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对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
在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中,政府首先要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职责。宏观调控不力,改革不会成功。市场经济可以创造高效率,但市场经济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农资流通领域,单靠市场经济机制自身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从目前农资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国家宏观调控着重需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持农资供求的总量平衡。保持农资供求的总量平衡、品种平衡和地区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应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在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平衡方面的责权,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在国务院的宏观调控下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工作,把它作为加强农业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组织好生产和购销,落实资源,搞好储备,管好市场,调控价格,保障供应;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通过市场来调剂余缺,促进地区平衡。政府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应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取消指令性生产、收购计划,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根据全国和本地农业生产的需求,综合提出全国和地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总量平衡、品种平衡的指导性意见。生产流通企业应根据指导计划和市场需求,灵活组织生产、销售和经营。根据化肥等农资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特点,应建立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分级储备制度,农资流通及生产企业都应实行淡储旺销,以保证供应,稳定市场。
2.要加强进口管理,稳定国内市场。适当进口部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弥补国内总量和品种方面的不足,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是有意义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以“边境小额贸易”、“易货贸易”、“保税仓库贸易”等名义超计划、多头进口化肥、农药等,对国产农资造成了冲击。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进口管理,根据国内市场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进出口计划和配额,使进口起到调节余缺、稳定国内市场的作用。同时,要严厉打击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走私活动。
3.建立农资商品价格调节基金。近两年来,农资价格波动大、变动频繁。为解决农资价格变动频繁,就要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用于调节价格总水平的重要经济手段,体现着各级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价格波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有效的调控。建立和完善农资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有利于解决农资商品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有利于稳定民心,更有利于支援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4.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保证有序竞争。农资市场管理是保证改革顺利实施,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应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并应加大管理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市场的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力度,依法取缔非法经营,依法查处乱涨价、乱收费,坚决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
收稿日期:199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