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中国的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中国论文,货币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个著名的断言,即,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一论断的政策含义便是其“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通过将货币供给增长率先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们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图1 )利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明通货膨胀过程,假定在开始时处于均衡状态,存在自然失业率,在(图1)中由总供给曲线AS[,1]和总需求曲线AD[,1] 的交点A,决定了均衡产出水平Yn和均衡价格水平P[,1]。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到AD[,2]。在最初的一个短时间内,经济会移动到点A',产出水平超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而达到Y'。然而,这种超过充分就业状况的产出水平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将会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迅速向内移动直到AS[,2],此时,经济总产出回到了自然率水平;在新的均衡点B,价格水平上升到了P[,2]。如果货币供给再度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再次向右移动到达AD[,3],总供给曲线也将继续向左上方移动,由AS[,2]达到AS[,3],经济从B点运动到 B'点然后到达C点,价格水平提高到P[,3]。在将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后,显而易见,某些因素可以造成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但不能引起通货膨胀。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增长中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改革后中国通货膨胀的经验事实是否可以验证弗里德曼的论断呢?对中国通涨传统的理论解释通常包括价格改革、补贴和成本推进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府财政赤字、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预期等,本文将通过对这几种情况的分析,探讨货币供给在中国通货膨胀中扮演的角色。
一、价格改革本身会引起通货膨胀吗?
改革前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存在着抑制型通货膨胀压力的,典型的中央计划经济。在固定的计划价格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短缺持续存在。改革以前价格水平受到控制以及各种辅助的票证和其他配给工具都具有市场价值的事实表明计划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双重的,调整相对价格及提高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以消除市场扭曲和短缺。(图2)说明了短缺的状况,P是计划价格,P[,1]是均衡价格。 价格为P时,存在着Q[,2]—Q[,1]的过度需求;需求为Q[,1]时,买者愿意支付P[,2]的价格。P[,2]与P[,1] 之间的差额代表了计划配给工具的价值。 由于配额计划是由计划当局控制的,长方形P[,1]P[,2]E[,2]E[,1]的面积提供了一个对计划当局权力价值的货币度量。 如果价格改革使经济由E[,1]点移动到E[,2]点,引起的只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提高,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价格水平持续上升。而实际上,价格改革使价格水平作一次性“提高”的说法并不很准确。因为,计划价格水平下P 并不代表完全价格水平,计划体制下的实际价格水平是P[,2],P[,1] 与P[,2]之间的差额是配给工具带来的租。如果我们将完全价格水平定义为计划价格水平与配给工具的租的和,那么实际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P 将低于计划体制下的完全价格水平P[,2],从这一点来看, 价格改革使完全价格水平由P[,2]降到P。因此,认为价格改革本身导致了通货膨胀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二、补贴和财政政策本身会引起通货膨胀吗?
改革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偏低几乎是人们的共识, 1979年为了纠正这种扭曲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结果是城市食品零售价也上升了。为了补偿食品价格上升给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价格暗补,并且在同时开始了一项明补方案,即给城市劳动者和大专院校学生每人每月5元的补贴。在1985—1988 年这段时间中,政府继续推行了这项措施。补贴加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由于补贴现在成了工资的一部分,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了工业成本的上升。如(图3)所示, 图中表明了政府一次性永久提高对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初始状态是处在自然率下的产出水平Y 和价格水平P。政府支出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由AD[,1]移动到AD[,2], 并使经济达到点 A',它所代表的产出水平高于Yn, 高于自然率水平的产出抬高了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价格,并使总供给曲线向内移动到AS[,2],与AD[,2]交于点B。在B点产出回到了自然率水平而价格水平提高到P[,2]。政府支出的永久性提高的净结果是价格水平一次性的永久提高。 如果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由以上的分析得出政府支出的一次性提高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提高而非通货膨胀;无论政府一次性提高的资金从何而来,这一结论都是正确的。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印钞票或兼用两者来筹资,分析的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价格水平一次性提高的幅度。
然而,如果政府支出持续增加,价格水平也会持续上升,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出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导致通货膨胀的结论,问题在于,政府支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政府通常只有四条途径为其支出筹资:税收、借内债、举外债和印钞票。前三种办法的采用总有一定的限制,税收的极限是全部GNP,内外债也不可能无限增长。看来, 政府只能通过不断的印钞票来支持其赤字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回到了弗里德曼的观点,即,通货膨胀是由持续增长的货币攻击所致。
三、供给冲击或通胀预期本身会导致通胀吗?
现在中国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经济, 近年来对外贸易值已占到GNP的30%以上,部分出口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进口的元件。 假定发生了一次逆向供给冲击,如进口元件价格的提高,(图4 )显示出逆向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内移动到AS[,2],如果货币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不变,则经济将从E[,1]点移动到E[,2]点。在E[,2]点, 产出低于自然率水平, 价格水平P[,2]高于均衡价格水平;显然,经济在点E[,2]并不处于稳定状态。价格水平有向下调整的趋势, 总供给曲线也将向右下方回移,如果供给冲击对生产能力发生了长期的实际影响,那么,新的供给曲线将最终停留在AS[,1]与AS[,2]之间的某个位置。如果攻击冲击对经济未产生长期影响, 那么新的供给曲线将回到AS[,1]与AD[,2]交于点。 净结果如下:在攻击冲击未对经济资源产生长期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将回到充分就业状态,价格回到其初始水平,价格的升高只是暂时的,通货膨胀不会发生。在供给冲击使经济生产能力永久性下降的情况下,将发生价格的一次性提高。
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又如何呢?毫无疑问,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预期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很高,消费者会去银行挤兑,抢购商品,而厂家则会囤积商品,待价而沽。问题在于,是否预期本身可以造成通货膨胀?通胀预期自我发生可自我加强的说法看似非常有理,但很难想象,没有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预期可以长期维持下去。在几乎所有的高通货膨胀事例中,高通货膨胀无一不是伴随着高的货币供给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可能存在的反方向的因果关系,很难断言是货币供给的高增长率导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还是相反。中国的经验证实了货币主义文献中所赞同的因果关系的方向。1985—1988年间货币供给的高增长率先于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发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可以是自我发生和自我加强的。那么,在以后的几年中,高通货膨胀会继续保持下去。然而,1989和1990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显著下降到1990年只有2.1%的这一事实表明, 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紧缩货币供给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并抑制了通货膨胀预期。
总之,以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表明,价格改革,财政政策,逆向供给冲击和通货膨胀预期引起的一次性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只能伴随着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增长如此之快呢?如上文所言,财政赤字的非货币化,即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赤字导致了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如要控制通货膨胀,关键是要控制货币供给,这就需要避免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由此看来,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使之稳定货币供给的政策不至于受政府的过分干扰,对于价格稳定来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