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现代社会的老年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社会论文,老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1999)05—0042—02
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社会文明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作为社会文明重要内容的人际关系,也必然要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当然会反映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这种代际关系或者说是代际文化矛盾中来。我们应当承认一个重要事实,即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的代际文化矛盾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老年一代对各种社会权力的垄断地位,逐渐出现了一种以人们的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实际贡献为根据来重新分配社会权力的格局。因此,不同年龄代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年龄不同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思想偏见,逐渐地淡化了。原来由于代际文化矛盾所形成的社会冲突,越来越被一种多元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所取代。当然,代际关系的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来的代际矛盾完全消除了,而是说应当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中代际文化矛盾的历史性质。同样道理,这并不是说老年人的社会责任被取消了,而是说应当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社会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种体现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老年文化,正确处理现代社会的代际文化矛盾,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里所使用的“老年文化”是把“老年”作为主体,并且是从这个主体自身的角度来谈问题的。也就是说,这里谈的老年文化,实质上是谈老年这个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是谈现代社会的老年一代,应当具有的一些自我道德意识。
第一,平等的精神。基于对当代社会中代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建设的老年文化,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使每个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中都具有一种体现现代民主思想的平等精神。这里的实质性要求,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老年人对青年人应当有一种平等的态度,自觉地与青年一代在社会地位上,在权力意识上,在人格上,都有真诚的平等意识。这是正确处理当前我国社会代际文化矛盾的基本原则。
从老年人的这个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去掉对各种社会权力的垄断意识,即以年龄大自居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特权观念。这样,才能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青年人的思想偏见,与青年人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当然,这里所说的平等,是老年人与青年人双方的,而不能说是对老年人的一种片面要求,青年人对老年人也应当具有真诚的平等精神。在我们看来,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任何社会中,片面要求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平等。
在现实生活中,平等精神本身实际上包括了一种公正的竞争意识。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在民主的政治活动中,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应当去掉自己的年龄偏见,以自己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公正的条件下,平等地进行竞争。通过平等的竞争,来取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由此看来,平等精神无论对老年人还是对青年人,都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第二,开放的心态。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自我封闭地进行工作,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走向社会,走向群体,走向世界,这是每个有作为的人都必须具有的新的时代精神,都必须具有的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的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脱离长期相处的职业群体,过着一种退休的生活。这个重大的生活转变,很容易使老年人生活在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下,与社会的职业群体隔绝开来。实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封闭的、消极的生活状态,就会加速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的老化程度。很显然,这对于老年人本身,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想使自己“老有所为”,就必须从封闭的生活中摆脱出来,生活在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精神世界中。要保持这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老年人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群体活动,善于与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们沟通,其中特别要主动地与青年人交往。这样,才能使自己继续保持人生的活力。当然,整个社会也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群体生活的正常要求,提供一种有利的条件。
第三,学习的态度。人们都应当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状况下,人们的经验老化、知识陈旧的速度,越来越加快了。所以,积极更新知识,借鉴新的经验,不断增加新的技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当然,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学习新东西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水平和增强工作能力。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使自己不断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保持一种思想上的活力。
通过不断学习,人们的思想、观念保持常新,头脑中不断增加新的东西,不断地新陈代谢,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看他是不是老了,一个实质性的标志,是看他的思想是不是“老”了,或者说他的思想是不是僵化了。一个思想上充满活力的人,年龄无论多大,他的心都是年轻的。
事实证明,我们要使自己真正能够“老有所为”,不断地学习,也是一个基本的途径。许多老科学家、老学者,他们一生中始终都保持着创造的活力,在高龄的时候仍然能出科研成果;世界上有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甚至是在他们退休以后多年的事情。这里的秘密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始终都在勤奋地学习。这说明学习并不是青年人的专利。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道理,无论是对青年人还是对老年人,学习都是必要的、可能的和有价值的。周总理说过的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理名言。
第四,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争取在社会发展中能有所作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当有任何疑问,相反,应当把它作为人生的目标。作为老年人,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从年轻到年老,从精力旺盛到精力衰退,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承认这个事实,这是对自己的不实事求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事业上的进退,职务上的去留,都要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提出过分的要求。孔子说过,老年忌得。这个思想,对老年人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有价值的。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自知之明,这也是一种生活的远见。在这方面,邓小平在政治上的进退有度,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远见,应当成为我们的人生榜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应当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做出自己的人生贡献。到了一定的时候,该收场时就得收场,否则,人生的喜剧就可能变成人生的悲剧。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辩证法。
最后,还有一个正确对待人生的最终阶段——死亡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一个前提,就是要科学地认识人生的自然规律。因此,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他对于人生自然发展规律的这个必然结果,应当具有一种平静的心态,或者说是安然的态度。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反映出他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化遗产。比如,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这样的称赞:“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反映了孔子的高贵的人生态度。儒家一再倡导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发扬的。总之,泰然对待死亡,在这个问题上,要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老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标签:现代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