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_环保产业论文

2003年上海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_环保产业论文

2003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发展思路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各项法规政策的出台,满足治理环境要求与环境保护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

一、上海环保产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环保产业已成为上海的新兴产业

(1)产出增长效率较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为15%-20%,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产出份额逐步增大

2000年上海市环保产业总产值103.9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1.45%。比1990年的0.2高出1.25个百分点。

(3)市场容量由小到大

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而目前上海每天要产生生活垃圾1.4万吨,按60%的处理率计算,上海大约需要8个这样的垃圾焚烧厂。而目前已有(包括在建的)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和江桥垃圾发电厂(设计日处理垃圾1500吨,在建),因此,仅垃圾处理,就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

(4)资产总规模由小到大

1997年325家,到2000年底,上海已有746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8.9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81.3亿元。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加,上海市2001年的环境保护投入是1991年的20.15倍。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0.85%增长到2001年的3.1%。

(5)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产业兴衰过程的每个阶段会有企业的进退发生,但在衰退期以前,进入的企业数量及资本量大于退出量;上海环境企业户数由1997年的325户增加到2001年的826户。

2、上海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服务业发展滞后

环保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虽然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数占环保企业总数近一半,但2000年上海环保服务业利润占环保产业利润的9.7%。

(2)环保投入偏重末端污染治理,忽视源头控制

从1995年至1999年,本市环境保护的投资主要用于老污染源的治理(包括部分污染工厂的搬迁)、新建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部门的自身建设,2001年在环境保护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增加了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3)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行业行政性垄断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完全由政府投入,被看作环境保护事业,污染治理曾一度由政府行政性公司负责,如水污局下属企业负责污水处理、环卫局下属企业负责垃圾的清运处理等,环保局下属企业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等服务。环保产院存在行业行政性垄断,缺乏竞争。

(4)环保产业规模小,产品成套化、系列化程度低,缺乏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上海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企业结构不均衡态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根据2000年的环保普查,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环保产品生产厂家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工艺设备落后,资金分散,规模效益差,产品成套化、系列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骨干生产力量。

二、上海环保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观念障碍

部分企业和有些政府部门认为环保治理只是一项成本支出,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而没有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污染治理会取得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因此,出现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为追求短期盈利,而忽视或逃避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现象。

2.环保产业管理分散、条块分割

目前,上海的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体制。各级区政府也设立相应的区级管理部门,在环保产业管理问题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厚,功能不健全,自主性不够。

3.环保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第一,环保执法涉及各行各业,多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环保执法机构在执法时遇到很大的阻力。第二,环保监测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监测部门不能在线监测企业的排污情况,因此,监测部门检查时,企业才治理,监测部门不检查时,就放任自流。第三,对不守环保法的企业环保部门缺严厉的制裁措施,企业违法的成本低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成本,企业自然选择成本较低的行为方式。

4.环保产业投入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而言,上海环境保护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上海第一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市、区(县)两级政府投入占到65%。尽管几年上海环保投融资渠道已呈现多样性,如苏州河治理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浦东御桥垃圾处理厂向外国招标等,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环保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在现行的投资渠道中,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资金是最主要的渠道,而且这些渠道中的主要资金是政府预算资金(包括预算外资金)。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5.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环保技术产业化率低

上海在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等领域,仍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二氧化硫处理设备、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以及工业废气净化装置等设备开发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只能从国外进口。

6.政策引导上经济手段运用不足

财政、税收、信贷是国家调控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强制性政策运用较多,而经济手段运用不足。目前还没有成体系地对环保产业,特别是对污染治理服务业发展给予扶持或优惠的经济政策。

三、上海环保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政策建议

1、机遇

(1)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将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

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必将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升级,“绿色”必将成为这种新型的工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以“绿色”为重要目标的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升级,必将推动环保技术的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的使用。不断开发的技术产品、急需重点治理的企业和项目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为上海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为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项长期的工作。办好世博会、建设国际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需要有良好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世博会将为上海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2、对策

(1)以世博会为抓手,在全社会培育环保理念,形成对环保产业科学定义的共识

目前在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对环保产业定义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这不仅束缚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环境产业发展的观念,妨碍了环保的理念、技术和生产方式向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和扩散,也妨碍了社会其它领域的技术向环保产业的渗透,而且阻碍了环保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建议以世博会为抓手,在全社会培育环保理念,在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形成对广义环保产业的共识,倡导一种末端污染治理与污染源控制和污染过程控制并行发展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2)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管理体制

鉴于上海环保产业多头管理现状,在对环保产业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建议由市长牵头,环保局、建委、经委合署成立一个环保产业发展协调组织,这一组织独立于任何委办,对环保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执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策法规引导。降低环保机构对跨行业、跨部门企业执法的难度。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市、区县两级环保机构的职能。把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监督管理职能从市级环保机构中分离出来,而由企业所在区域的环保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便于环境执法的实施,也就是说,对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督管理采用属地原则。同时加强市级环保机构负责对区县级环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目前大多行业协会代表性不够、功能不健全、行政色彩浓重、自主性不够。建议上海环保产业协会依据上海市政府制订的三个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改革,优化布局结构,扩大社会覆盖面,充实协会职能,推进政企分开,自主办会,加强行业自律。

(4)抓住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的机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抓住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的机遇,一是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扶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完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三是应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启动、开辟和保障环保产业市场。

(5)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

企业是实施环保产业的最终策动力和执行主体,要充分利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若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扶持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积极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6)促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在环保产业急需突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逐步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新的运行机制,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紧跟踪国际环保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标签:;  ;  ;  ;  ;  

2003年上海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