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空经济的基本特征_经济论文

论时空经济的基本特征_经济论文

论时空经济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时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时空经济是运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经济,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运动过程中必然包含自身的特殊属性,而认识这种属性是正确认识时空经济运动的钥匙。文章系统探讨和论证了时空经济的五大基本特征,即差异性、相关性、可分性、跳跃性、动态性。

关键词 时空经济 基本特征 差异性 相关性 可分性 跳跃性 动态性

现实存在着的每一不同事物、不同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时空经济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其运动过程中也必然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即特殊属性。认识这种特殊属性正是我们认识时空经济运动的钥匙。时空经济的基本属性主要由其差异性、相关性、可分性、跳跃性、动态性等五大特征构成。

一、差异性

顾名思义,时空经济是运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经济。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①]因此,时空经济的运动无疑包含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的运动决定着时空经济的生命,推动着时空经济的发展。矛盾不仅是简单的运动形式(如机械性运动)的基础,而且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如时空经济运动)的基础。然而,毛泽东说:“差异就是矛盾”。[②]这就是说,矛盾是各种运动形式的基础,实际上也就是说差异是各种运动形式的基础。水有落差就自动地从高处往低处流,人有“落差”就自主地从低处往高处走,经济有“落差”就自发地展开高产、优质、高效率、高效益的竞争。作为时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的差异性,就是指时空差异。就时间而言,在不同纪元和不同时期,生产力因素的量和质是有差别的,生产力因素在其形成、耗费、创新、转移、运筹等方面所占用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比方说,人力资源的素质、数量是因时而异的,技术装备的品质、数量也是因时而异的。诸如人力资源的培养成长期,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创新期,工程的建设期,物流、信息流和资金的周转期,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周期等经济时间的长短是大不相同的。就空间而言,在不同国度或不同区域,首先是作为具有经济意义的地质、地貌、水文、日照、温度、大气清洁度和自然灾害等地理条件和可供开发的各种资源存量及环境对产业的承载力等经济开发容量的差异不同;其次才是生产力的空间集聚是大不一样的。比如产业布局和密集状况,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科技和教育的水平和分布等都是有差别的。由于这种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里所具有的这种时空差,它必然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在质和量、分布和运营、效率和效果上的差别。

1.质量差和数量差。所谓质量差和数量差,是指不同地域空间在不同时间里,或指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域,其同类生产力因素有不同的素质、品位和不同的数量。就质量差来说,它主要是指不同时空中同种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差异,同种技术设备的品质、性能的差异,同种原材料和同类产品的品位、质量、等级的差异等等。就数量差来讲,它主要是指不同时空中同类生产力因素数量的多寡和集中程度上的差异。如人力资源数量及其结构状况的不同,人均占有的各种客观生产力的指标不同;又如总的设备数、总动力和总运力数不同,等等。

2.分布差和运营差。所谓分布差是指不同时空中,由于自然、经济乃至社会政治、军事等因素制约,其生产力分布状态的不同。这种差异的形成往往属于“先天”条件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可把它称为先天差。比如,由于先天分布的差异,有的区域经济能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的区域经济在一定的时间里又会受益于已有的协作和市场条件,甚至一些时空经济还能享受到文化传统观念或现代观念以及科技文化的赐给。然而,有的时空经济非但不能享受到这种先天禀赋的恩惠,反而受到先天的自然灾害或其他非经济因素的伤害和不利影响。这些得天独厚的或先天缺损的事实,就是时空经济分布差的佐证。所谓运营差是指不同时空中,生产力在运行、经营过程中所显示出的运行行为与机制,运营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时速、时效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运营差可以是先天的分布差所致,也可以是后天条件差别所形成。从一方面说,一定时空经济的初始先天差(分布差)将必然长久地对时空经济产生影响,造就生产力系统的运营差。从另一方面说,一定时空经济的后天差(后天条件的差异)也必将持续地对时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生产力系统的运营差。

3.效率差和效果差。此处所述的效率差是指不同时空中,由自然、经济、政治、精神文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差异。这种效率与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是不相同的。因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的用最低的成本配置资源的方式来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即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这里所说的效率主要指劳动生产率,即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产品数量。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言,它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取决于特定时空中的自然力状况,而且取决于这个特定时空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该时空中科技发展和应用状况,而且取决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这里所述的效果差,当然是指不同时空中经济效果的差异。就是说,由于时空不同,其经济效果即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是不相同的,或者说所费与所得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差呢?应该说这种效果差与效率差是有直接联系的。一般来说,效率差,效果必然也差。不过,劳动生产率又可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和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其中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差异是先天的,它带来不同时空的不同的自然级差收益;其中劳动的社会生产率的差异是后天的,它带来不同时空的不同的社会级差收益。

二、相关性

时空经济的相关性,就是时空经济相互关联的特性。相关即彼此关联,而关联乃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固有的本性。相关或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某种联系或相关,只不过这种关联程度不同罢了。时空经济的相关性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纵向联系和区域的横向联系来考察。就区域的横向经济联系来说,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与社会分工相伴而行,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必然产生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接触与联系。这种联系的具体表现有:(1)互通有无的联系。任何区域经济都是由一定的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等基本生产要素构成的。对于一个具体区域经济而言,往往存在生产要素相对短缺的问题。任何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它发展经济的一切生产要素。因此,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与外部进行经济联系或交换,以求得互通有无,各得其需。(2)供需非对称联系。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往往是非对称性的,常常出现供需品种不对路的非对称状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不与外部进行这种供需非对称的联系。(3)利弊互补的联系。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区位条件。一般来讲,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总存在有利和不利两种情况,并且不同区域其有利和不利条件各自有异。为了充分利用区域自身的经济时空,同时借助邻界区域经济时空,也就是说,为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抑制劣势,区际之间必然发生这种利弊互补的经济联系。从横向经济联系进而发展为横向经济联合,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典型的现实形态是企业群体。企业群体是在一般生产协作的起点上,历经工场手工业联合,最后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之上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时间角度看,横向经济联合历史地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联合和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横向经济联合等三个时间阶段。一方面,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联系在本质上代表着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另一方面,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联系不同阶段又呈交替并存状态,社会分工是经济联系的基础,但单纯的社会分工并不能使经济联系普遍化,经常化。只有当商品生产和交换高度发展起来之后,才使这种经济联系获得了普遍性的发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已经有了工农业的分工,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使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分离和封闭状态长期存在,经济联系只是偶然有所发生。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这样才使“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得以冲破,各种经济实体之间,各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才得到普遍化和经常化的发展。可见,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联系的性质是不相同的。然而,一定时点上的经济联系又会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形式的并存。例如,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换中的经济联系,就是一种兼有简单协作、手工联合劳动和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横向经济联合这样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联系形式的并存状态。可见,企业和区域之间的横向空间经济联系是和纵向的历史或时间经济联系相互交叉并存并行的。不仅横向的空间经济联系是割不断的,而且纵向的时间经济联系也是割不断的,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和协作是不能割裂的,历史也是不能割裂的。

其次,从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达程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度很高。一般来说,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达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就是由于沿海地带改革开放较早,经济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都较高,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较高,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较高。一句话,是由于总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所以经济发达水平也必然高。相反,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较低,产业结构单一,总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因此,经济也就呈欠发达状态。另外,总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也呈高度正相关。一般来说,总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人均收入也高。因此,毫无疑问,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人均收入水平,其根本途径只能是提高总要素生产率水平。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经济效率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来考察时空经济的相关性。事实表明,经济效率水平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非常相关。一般说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其经济效率水平就比较高。无论是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还是农业部门的产业结构,都无一例外影响和制约着经济效率的高低。以农村产业结构与其经济效率相关为例,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可以用产值结构和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份额大小来衡量。经济效率水平与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的比重呈高度正相关。就是说,非农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即非农产业份额越大的地区,其经济效率水平也就越高。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非农产值份额多在50%以上,非农劳力占1/4以上。由于非农产业发展与扩张,大量吸纳剩余劳力,使资源配置优化,提高了总要素生产率,从而也就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率水平。

三、可分性

时空经济的可分性,主要是指时空经济可以分为许多独立的经济单元——空间经济单元和时间经济单元。就空间经济单元来讲,大到宏观、中观,小到微观,概莫能外。世界上不同国度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分解为许多独立经济单元,并且它们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给大跨度的区际联合和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和必要。一个国家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同样也可以分解为许多独立的经济单元,这些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区域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和横向经济联合同样提供了可能和必要。从微观来看,不同产品的生产和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许多独立的经济单元——工厂和车间。例如,汽车、拖拉机、棉布、机制纸等产品,由于产品不同,可分解为不同的工厂企业这样的经济实体单元,汽车的生产,又可分解为发动机、底盘、车体等不同部分的生产。发动机的生产还可分解为汽缸、活塞、油泵、油嘴等部件生产,这些部件生产仍然可以形成不同的工厂企业这样的经济实体单元或企业内部的车间单元。即使是马克思所说的“脉管式生产体系”,具有密闭性和连续性工艺特点,空间可分性较差,也还是可以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车间单元的。就时间经济单元来说,不同国度和不同地域处于不同的经济时间中,经济发达国家处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只处在20世纪初期或中叶,经济落后的国家只处在19世纪,少数地区甚至还处在中世纪或原始社会。这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尽管处在同一个日历时间中,但却可能处在不同的经济时间单元里。日历时间在延续上是稳定不变的,在空间分布上是均衡相等的;但经济时间在延续上是可变的,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不相等的。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不同经济时间所包含的生产力容量不同,这种不同的生产力容量,主要又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所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又是由劳动时间或作业时间的不同所决定的。所谓作业时间,就是一项工作或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即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一项工作或一道工序所需的延续时间,这是可以用经济时间单元来计量的。既可以以周作为时间单元,也可以以日作为时间单元,还可以用小时作为时间单元。

四、跳跃性

时空经济的跳跃性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从某一较低阶段直接跳入较高阶段的超越性质。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怎么会超越时空跳跃前进呢?我们认为,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看,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着的,不存在什么跳跃性。然而,如果具体地考察不同国度或地区,我们就会发现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确存在着跳过生产力发展的某些中间环节或阶段,直接从低级阶段跨越到高级阶段的现象和事实。这种事实古今皆有。古代日耳曼人就曾跨过奴隶生产力直接从原始生产力跳入了封建生产力。近代美国和德国也曾吸收和利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跳过了英国所经历的生产力发展的许多具体阶段,赶上和超过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日本更为典型,明治维新之后,只有7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左右走完的路,跨过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大机器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日本经济破坏严重,只用了短短15年时间,就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一跃成为当代经济大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生产力跨越现象?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同国度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具有流动性,高水平的生产力必然向低水平的生产力发生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当然生产力的跳跃或超越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这种跳跃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流动性只是一些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度和地区实现生产力跳跃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要将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具备许多条件,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是值得人们注意的: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是主导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具有决定性意义。当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投资是关键,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对教育进行大力投资的。相反,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大都是教育投资不足。第二,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本地区生产力的跳跃发展,就必须将先进的科技拿来为我所用,走捷径,缩短生产力发展的时间,实现跳跃前进。第三,抓住时空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产力的跳跃。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不是直线上升的,有时快,有时慢;有量变,有质变。当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缓慢时,后进的生产力如能抓住时机,选择好突破口,就有可能抢时间超越先进的生产力;当科技革命处在质变或突变时,存在一个转换的时间机遇,落后的生产力如能抓住这个时间机遇,就能迎头赶上或超越先进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只能在某一领域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就给落后生产力的跳跃发展留下了机遇空间,如果落后生产力能选择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力以赴进取,就完全可能赶超先进的生产力。20世纪60至70年代,亚洲的新加坡、南朝鲜、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就是利用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抓住科技革命的时空机遇而成为亚洲“四小龙”的。第四,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生产力跳跃发展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落后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的跳跃需要一个和平共处的政治环境,国际关系的紧张对峙甚至战争是不利于生产力成果流动的。同时,国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的跳跃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当国家政权比较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才能为落后生产力的跳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动态性

时空经济的动态性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发展两个方面。所谓横向转移,就是指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生产力的流动。这种流动从来都是由高向低流动的,即由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转移。其流动或转移的速度与两地的生产力差异度成正比,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越大,其流动的速度就越大,因而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越快,它完全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然而,前提条件必须是开放门户,而不是闭关锁国。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或受到政治力量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那就会阻碍先进生产力向落后地区的横向流动,至少会减慢流动的速度。所以,世界上的落后国家或地区要变成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就必须将世界生产力的最高点作为自己发展生产力的起点,用最小时间值和最大效益值来超越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横向流动,即由先进向落后的转移,不取决于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到什么程度,而取决于流向这些地区的先进生产力高到什么程度,就是说,如果流入落后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最高点,那么,这个落后地区所处的时间位置就是当代水平。美国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典型例子。美国原来的生产力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但美国并不需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发展几千年,而只要通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成了世界上生产力最先进的国家。所以,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超越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时,大可不必把先进地区生产力发展所走过的路需要的时间都计算进去,而只需要考虑学习的时间和形成转化生产力的时间。比如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尼龙用了11年时间,花费了2500万美元,而日本东丽公司只花700万美元引进了该项技术,只用两年时间,就形成了生产力,两年获利9000万美元。日本在1950—1970年间,买进专利和许可证以及推广费用大约为60亿美元,如自行研究则需费用1800—2000亿美元。这就说明先进生产力的流动,不仅赢得了时间,缩短了落后生产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经济时间,而且赢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就纵向发展来说,世界历史上曾发生了三次较大的生产力发展变化。第一次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所引起的,铜器和铁器等金属工具替代了石器和木棒工具,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第二次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所引起的,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具的小生产,完成了产业革命,又一次推动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次是当今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等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开创人类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新纪元,必将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向更高阶段发展。总之,无论从生产力的横向转移来说,还是从生产力的纵向发展来看,时空经济具有动态性。

注释: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1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

标签:;  ;  ;  ;  

论时空经济的基本特征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