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供需关系看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选择_货币政策论文

从总供求关系看我国今后的宏观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宏观政策论文,关系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句英谚说:“当你教会一只鹦鹉说‘需求、供给’的时候,你已经培养出了一个经济学家。”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充分表现了一对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总供求关系——在国家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性。尤其在当前特殊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大的调整与改变,从总供求关系入手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助于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合理正确选择。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上二者是否平衡;二是结构上二者是否对称;三是当二者出现不均衡的状况时,是否存在一个灵活的调整机制。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的总供求关系存在以下的特征。

一、总需求内部结构特征——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

对总需求内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各类需求的影响,并以此作为相应政策选择的依据。

表1 90年代各类需求的比重比较

支出法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年份 (亿元)(总需求)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出口需求)

数额比重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990

18319.5 11365.2 62%

6444 35.20% 510.3 2.80%

1991

21280.4 13145.9 61.70%

7517 35.30% 617.5 2.90%

1992

25863.6 15952.1 61.70%

9636 37.30% 275.5 1%

1993

34500.6 20182.1 58.50% 14998 43.50% -675.9-2%

1994

47110.9 27216.2 57.80% 19261 40.10% 634.1 1.30%

1995

59404.9 34529.4 58.10% 23877 40.20% 998.5 1.70%

1996

68498.2 40171.7 58.70% 26867 39.20% 1459.3 2.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 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笔者自行整理

图1 1996年总需求结构图

从表1及图1数据可以看出,在总需求中, 消费需求的比重最大,1996年占59%;投资需求其次,为39%;出口需求的比重较小,仅为2.1%。总需求内部结构的这一特点,表明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国外需求。此处我们要区分一下国内需求、国外需求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需求是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净额之和。国内需求由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内的投资需求以及政府财政的经常性支出组成,也就是上表中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两部分;国外需求净额通常用外贸出口与进口之差表示,即上表中的净出口部分。在大国经济中,总需求的升降波动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率及就业水平的升降波动,通货膨胀率的升降则主要是由国内需求的升降波动所造成的。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以控制国内需求为主。对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重要性的区分,有利于判断国内需求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程度,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程度,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执行程度。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拉动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二、需求体制特征——需求疲软

从需求体制来看,目前我国经济陷入不可否认的需求不足与市场疲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结论,“短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需求方面,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但是我国国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正处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就投资需求来讲,首先,满足投资需求的主要途径是银行,然而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加上法规与行政约束力的增强,使贷款的行为受到规范;其次,当前经济缺少有效增长点,制约了企业贷款的动力;第三,国有企业发展进入关键关头,下岗人员增多,企业不敢贸然投资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消费需求来讲,首先,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耐用品消费已经基本饱和,住宅消费又受到收入水平、房产价格的限制;其次,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减人增效,1998年一季度,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在黑龙江、云南、广东、上海、福建、山东6 个省市的国有工业企业有盈利,其余皆为亏损,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待业,受其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下降;第四,农业发展受到洪水的严重冲击,农民的农业收入将会下降,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大大减缓,因而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也会下降,总体上农村居民的收入将会有所下降;第五,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集团消费必定受到打击。

从国外需求来看,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根据美国花旗银行亚洲区负责人的预测,东南亚六国有三国经济将出现负增长,东北亚的日本与韩国经济也出现空前萧条,这些国家进口能力纷纷下降;并且, 我国到亚洲市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 %(1996年数据),其中出口香港占22%,出口日本占20%,因此,我国的出口市场大为萎缩。同时,东南亚各国货币贬值,将刺激这些国家的出口,而这些国家的出口结构又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出口结构雷同,由此在出口方面与我国形成强烈竞争。经过这次的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需求必定下降。

三、总供给体制特征——供给僵化

当前的总供求关系可以说在数量上已经实现了基本均衡,但结构上却存在较大问题,表现在供给结构上,是供给体制的僵化。首先,供给自身存在结构性开工不足与库存积压;其次,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结构严重不对称。如1996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70%,但供非国有部门运用的资金只占全社会信贷资金的20%左右。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质上是资金供给与产品供给的体制性矛盾。

总供求关系互相适应的应变机制上存在更大的问题。一般来讲,需求变化快于供给,供给变动的滞后是正常的。但我国目前供给对需求的不适应却没有这样简单。从供给机制方面来讲,主要在于供给体制的过分僵化。当需求的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已大大加快时,供给却拘泥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产品常常不能适应市场,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创造有效需求。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体制都不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需求,再加上投资的软约束,导致了供给体制的僵化。

四、对今后政策选择的分析

1.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8月18日的《经济日报》登载了一条消息,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1998年7月27日至31日在内蒙古、 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今年以来,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要充分估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针对当前通货紧缩的形势,中央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措施。

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消费需求不旺、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走上了刺激需求、保障经济增长的前台。

应当看到,加大投资是在单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制约的情况下进行的。1997年以来,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微调措施来刺激需求,但效果并不明显,最突出的标志是银行连续降低利率而市场并未启动,储蓄存款继续增加,银行贷款虽然在去年上半年有所增加,可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相反,从1月至3月的统计看,国有企业技改投资只增长5.8%,比上年同期降低18.3个百分点。这表明, 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制约,从而衬托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日前表示,政府通过适度财政政策启动经济的基本思路已定,调控手段要从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控制社会信用和投资总量,转向在注重货币政策的同时,主要采取财政政策手段。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拉动内需,而且对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又生产出许多积压产品,或许多重复建设项目。

要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规范财政收入结构,健全税收征管体制,以及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允许地方发行政府债券来增加财政投资资金。应当说,扩大国债发行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措施,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目标,并不是靠增加货币发行来搞经济建设,更不是用于重复建设。由于并不增加货币发行,在进行有效投入的情况下,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公路、铁路、电信、农田水利和生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粮库建设、经济实用住房等的发展需要。据悉,今后5 年国家决定投入2500亿元巨资用于铁路建设,今后3年更投入5000亿元用于公路建设。 增加的投资要首先用于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新建项目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还要保障灾区的重建工作。去年持续长达3个月之久的洪灾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巨大损失, 但也为刺激内需、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契机。

2.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尽管货币政策的表现不尽人意,但我国还是要坚持适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通过适当调低银行备付金存款和央行再贷款利率,再次小幅降低存贷款利率的办法来刺激需求。

实际上,在1995、1996年的软着陆成功之后,自1997年上半年开始,我国的货币供给就已经放松了很多。1997年上半年M[,0]增长19%, M[,1]增长20.6%,货币供给都不能算少。而且,1998年7月1日起,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并同时调低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和再贷款利率。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4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12个百分点,幅度均大于前几次降息幅度。随后,央行又决定取消对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提出总体的信贷规模要超过9000亿元。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配合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会真正起到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产业政策的调整

启动经济增长,还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虽然房地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它们更多的是充当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点。从短期来看,一方面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跟不上二者的消费水平,房地产与汽车仍是普通工薪阶层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另一方面,与居民消费有关的金融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住房与汽车并不是实际生活中中国人的消费热点。因此,在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建立住房抵押贷款制度之外,还需要发展和培育新的短期之内见效快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可以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今后的洪涝灾害提出“大灾之后必大建”的问题,尤其是长江沿线的重建工作,给了我们一个改善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机会。

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制与加强管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等方法来改造僵化的供给体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入手,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总之,从总供求关系出发去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的是在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形成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和政策选择的分析,在进行政策选择时能够更加慎重、更加合理,使我国经济发展在紧要关头度过难关。

标签:;  ;  ;  ;  ;  ;  ;  ;  ;  ;  ;  ;  

从总供需关系看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选择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