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为了实现“九五”时期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

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文拟就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某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以达到活跃学术

空气,求索真理的目的。

一、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1.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集合的概念。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因为在不

同的时期都有一个经济增长水平并可以进行比较的问题;说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是因为经济增长内含着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经济增长的数量既可用绝对额表

示(如工业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等),也可用相对额表示(如增长率,即增长

速度)。经济增长的质量主要表现为结构和效益的状态。因此,经济增长实质上

是速度、结构、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过程。任何经济增长都存在着速度是否适当

、结构是否合理、效益是否优良这样三个紧密相连的问题。

现实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即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而忽

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方面,导致结构失衡、效益低下,产生的原因固然相当复杂,

但其中也反映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即内在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

2.经济增长的机理

经济增长是由投入、运行和产出三个相互衔接与不断循环的阶段组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投入的规模与质量、运行的规模与

质量和产出的规模与质量。投入的规模与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投入的生产要素(

资本、劳动、科技)的数量与质量状况。运行的规模与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

要素组合运行的总量、结构关系、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等。产出的规模与质量是

指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满足需求结构的程度和产品、服务的质量。

由于经济增长过程的连续性和循环周转,产出的规模和质量会反过来影响投入规

模、质量和运行规模、质量;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规模与质量必然会影响后续时

期的经济增长的规模与质量。

3.三种经济增长率

衡量经济增长的相对指标通常以经济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是综合反映一

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率有潜在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适度

增长率之分。潜在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经济运行机制下,由既定的资源存量和资

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等综合因素所规定的增长水平,表明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能够达到的理想程度。实际增长率,是指经济增长实际达到的水平,它

是由一定时期资源的流量、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

素决定的。适度增长率是指在结构优化、效益最大前提下的一种增长速度。人们

预期的适度增长率,往往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总结分析历年经济状

况和经验教训,预测未来风险收益与损失等影响因素所作出的经济增长区间估计。

以上三种经济增长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以下几

(1)当实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时,即增长速度过高,表明资源配置效

率差、资源利用过度和社会再生产条件恶化,预示着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收缩和

调整;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即增长速度过低时,说明资源闲置或资源

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的潜力未能充分利用。从长期看,潜在增长率是一个有发

展前景的奋斗目标,而且随着体制和技术创新等条件的变化,潜在增长率会有提

高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总是围绕着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若经济增

长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速度与效益就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摆脱大起大落的经

(2)当实际增长率处在适度增长率合理区间的下限时,速度加快可以提高

经济效益。这不仅因为速度加快可导致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而且从全社会看,为

了减少资源闲置程度,随着规模的扩大,必然要压缩长线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加

快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从而把长线部门的闲置资源合理配置在效益高的短线

部门,从而带来合理配置资源的结构效益。此外,速度加快,最终导致社会总需

求扩张和社会总供给增加,在二者基本平衡状况下,有利于加速产品实现增产增

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当实际增长率超过适度经济增长率合理区间的上限时,经济增长对效

益提高的正效应就会被经济过热、效益降低的负效应所抵销,结果经济效益成为

负数。其原因:一是资源配置效益下降。因为速度过高,意味着总需求不是“略

高”于而是“过大”于总供给,必然使供求总量失控与产业结构失衡,导致资源

配置效益下降;再者,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而言,是一个“脱离”生产过程的政

策性经济变量,如果速度过高,必然刺激需求的全面扩张,加大货币投放,从而

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由此扭曲正常的市场经济信号,错误地引导资金和资源

的流向,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下降;此外,在速度过高、经济过热的条件下,投资

热点往往集中在轻工业和加工工业上,从而使基础产业的发展更加滞后,加大了

结构性矛盾,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下降。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因为在速度过高

和经济过快增长的环境下,生产领域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扩大,流通领域呈现

虚假的市场繁荣,分配领域资源供给短缺紧张,消费领域超前消费攀比,这一切

都集中反映在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上,必然过度利用资源,寅吃卯粮,不注重更新

设备,不重视技术改造,不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三是科

技进步迟缓。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但是,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热的

经济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障碍。因为经济过热必然使经济增长“紧运行”,绷紧

了供求关系链,驱使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技术进步,尤其在企业技术进步的激

励与动力机制没有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必然使产品技术含量低、成本高,产品

质量得不到改善,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阻碍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而经济效益

的提高,又会改善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有利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把经济增长

建立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方可避免速度与效益的恶性循环,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理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分类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采用什么途径和方法实现经济增长的模

经济增长方式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1)从经济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

投入结构来划分,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

长、以技术智能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2)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来划分,

有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3)从经济增长采用的不同经营方式来划分,有粗

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4)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因素来划分,有

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增长,或称速度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5)从经济增长的

扩大再生产类型不同来划分,有内涵扩大型增长与外延扩大型增长。

当然,经济增长方式还可能有其它的分类。上述五种分类尤其是(3)、(

4)、(5),存在着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基本一致、略有交叉的关系。

通常人们把粗放型、速度型、外延扩大型归为一类;把集约型、效益型、内

涵扩大型归为一类。的确,它们是基本一致的关系。但是两类并非绝对的排斥关

系。例如,在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当某个行业、某个企业尚未达到规模经

济之前,采取外延扩大型增长方式,就能求得规模经济效益。这就足以说明并非

只有内涵扩大才能带来效益。

2.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的比较研究

什么是粗放型?什么是集约型?最早是在农业经济中使用这两个概念。所谓

农业粗放经营,是指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

广种薄收的农业经营方式。所谓农业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

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

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或者说是着力提高“单产”

的经营方式。

我们把上述概念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由于资源是有限的,科技进步是无限

的,人们的创造力糊极性也是无限的。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中,人们推动经济

增长就有粗放型增惩集约型增长两种方式。现比较分析如下:

(1)经济增长目标的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只注重

经济增长的数量;集约型经济增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2)投入产出的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

、低效益的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增

(3)增长途径与结果的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依靠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

,采取数量平面扩张外延扩大的方式推动,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波

动;集约型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内含扩大方式推动,其结

果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4)速度与效益的作用机制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以速度求效益的“

高速度、低效益”的恶性循环机制;集约型经济增长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

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

3.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的判别

我们认为,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是“内在地并存”于经济增长过程中,

同样,外延式扩大与内含扩大也是“内在地并存”,速度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也

是“内在地并存”,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增长也是“内在地并存”。换句话说,

没有单纯的、绝对的某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在人们与自然的斗争中,总是存

在深度开拓与广度延伸同时并存的规律。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

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具有不同的选择,就是说可以选择“哪种为主”的增长方式以

适应该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比如在工业化初期,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

程度不高,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商品经济不发达,技术水平落后,等等,这些因

素就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宜采取以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粗

放型为主的方式,但这个时期也决不放弃在局部和个别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集约

型增长方式。

现在问题是怎样从定量上判断哪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在没有更科学的评价

效率、效益、资源、环保等在内的一整套促进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的情况下,我

们选定综合要素生产率(TFP)指标作间接的、大致的判断。

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产出增长率减去投入增长率的差额部分。用公式表

T=Y-(αK+βL)

式中:T代表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Y代表产出增长率;K代表资本投入

增长率;L代表劳动投入增长率;α代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代表劳动产出弹

综合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涵义,是指投入要素经过配置组合运行所带来的资源

配置效益(含资源利用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效益三者的综合)。它可

以把内含式增长的因素加以量化,清晰地反映出经济系统实现内含式增长的水平。

将上面公式移项得:Y=T+(αK+βL)

这个公式直观地回答了经济增长率(即产出增长率)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

是T部分,就是效益型增长,或称内含式增长,或称集约型增长;二是(αK+

βL)部分,就是速度型增长,或称外延式增长,或称粗放型增长。

为了分析上述两类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或者说所作的贡献

,又可列出下述两个公式:

Ⅰ T/Y……代表效益型增长的贡献率

Ⅱ (αK+βL)/Y……代表速度型增长的贡献率

国际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的效益型增长贡献率为5—20%,7

0年代达到30—60%,80年代已达60—70%;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

效益型增长贡献率的平均水平为30%。

既然经济增长是由速度与效益共同推动的,或者说是由外延与内含共同推动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凡是速度型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就叫做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同理,凡是效益型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就叫做集约型经

济增长方式。当然,按此标准判别也可能存在某些局限性与不科学的地方,这个

问题可以继续探讨。

理论界有的专家提出[①a],应当把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严格区分开来,

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但问题是把经济效益的概念解释为“一般是指

某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相对于一定投入所获得的收益多少”是否显得太窄。因

为按照上面解释,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只需一个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

×100%)就行了。而实际上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或是“所费”与

“所得”的比较。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既有反映某个侧面的单项效益指标,又

有反映全面状况的综合效益指标。这位专家对经济效率的定义是“生产过程中投

入与产出的比率”,并指出“劳动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TEP)、其它实

物性指标是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我们认为,实际上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一个反

映活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相比较的经济效益指标;TEP指标是从整个经济发展

的角度,站在国家利益主体的身份上,观察效益型增长的综合、宏观的经济效益

指标,它是宏观范围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某些能够反映投入与产出比较的实物

指标,如单位产值能耗,也属于经济效益指标。这样来看,究竟什么是“经济效

率”?这是一个值得定义的问题。我们认为,经济效率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理论概

念,它可以涵盖经济效益,但又比经济效益内涵丰富得多。因此,是否可把“经

济效率”泛指为“经济活动中各种能量释放出的功率”。这样可以解释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当中各种各样的效率问题,最终落脚到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的提高上。

4.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途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身就是要解决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问题。“多年

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①b

]问题出在那里呢?“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

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个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

的一个关键问题。”[②b]

怎样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呢?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

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③b]过去多年来虽然我们党一再强调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但为什么总

体效果不很明显呢?我认为原因相当复杂,但观念创新不够也是基本原因之一。

十四届五中全会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观念创新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明确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过去没有明确提出过;二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是从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高度提出来的,过去单纯提“从速度型

向效益型转变”,或提“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都没有抓住经济增

长的关键所在,而变为一种空洞的口号;三是明确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

义的根本性转变”,这也是过去没有明确提出来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往经济增长中经济效益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我们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

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

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依靠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贯穿于投入、运行、产出各个阶

段。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物质资源投入的质量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素质,有利于优

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有利于提高结构转换效率,有利于结构

的高度化,有利于经济的协调、运行;有利于直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

值率,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在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开放条件下,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使三大产业之间、

产业的内部各行业之间,依照社会劳动量按比例地分配于社会需要的部门这一客

观规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最优结构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为企

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基本相适应,而

且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比例失

调、结构失衡,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最大浪费和损失;比例协调、结构合理,就

会取得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产出的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变

化情况,适时地、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向产业结构优化要效益,向产品结构优

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4.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包括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加强管理是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制度保障。没有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不仅

改革的成果不能巩固,而且效益的提高也不能持久,经济也就不可能持续、快速

、健康地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

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强化管理。

除以上四点外,当然还会有其他途径,这里不再赘述。

三、实现“两个转变”的相互关系

体制转变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它要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部分、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建立起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

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解决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它应符合生产力内在发展规

律的要求:走由外延扩大为主逐步转向以内含扩大为主的发展道路;走由速度型

增长为主逐步转向效益型增长为主的道路;走由粗放型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

经营为主的道路。这是增长方式转变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

为主”的状态是不同的。一般讲,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增长是以外延扩大为

主、速度型增长为主、粗放型经营为主。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

,已经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相当基础之

后,应当走以内含扩大为主、效益型增长为主、集约型经营为主的道路,走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道路。

由上分析可见,体制转变是中国情况下的特殊产物。建国初期学习和长期沿

用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其体制弊端教训了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各国经济发展都会碰到的难题。问题是人们要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它。党中央深

刻地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以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其意义十分深远。

既然“两个转变”是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变革这样两个问题

,因此,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体制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体制转变为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创造

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为体制转变的顺利进行提供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体制转换的准备,经济增长方式就转不过去。没有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体制转变的效率和效益就会落空。因此,我们应当把实现“两

个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当看到,体制转变与增长方式转变在实践中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新旧体制摩擦会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因素,或者增长方式转变遇阻

,效益下滑,拖住和延缓了体制转变的进程。

“两个转变”的落脚点是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

现“两个转变”的中心环节。

(作者系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a 参见《一学者区分效益与效率》,经济学消息1994年8月4日

①b②b③b 见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

标签:;  ;  ;  ;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