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程、滋养课程、生长课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小学语文论文,单元论文,种子论文,生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的教学探索】
2005年秋,我带领备课组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改革实验,试图跳出单篇课文研究的小圈子,站在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单元中各种教学资源,以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获取语文教学“以简驭繁、减负增质”的整体效应。
时至2009年,我们形成了以单元整体导读、单元聚点探究和单元整组提升三个基本层面展开教学的格局。每个层面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2010年起,我们又以能力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课程的统筹设计,设置“种子课程”“滋养课程”“生长课程”三类课程,形成“导读课、精读课、提升课、拓展阅读课、影视文化课、交际表达课、综合性学习”这一课程框架体系,为通过建构适合学生的课程,来实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一粒饱满的种子才能具备鲜活的生长力——发芽生根,长枝抽叶,开花结果。
“种子课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理性思考中应运而生的。倘若视整个单元是“一堆种子”,那么这些种子终归是有差别的。自然之道予人启示,一粒饱满的种子才能有强大的生长力,“种子课程”应该具有“一粒饱满种子”的生长力,在其基础上生长出与单元整体教学相呼应的新的有增量的教学内容,起到抛砖引玉、触类旁通、举三反一的作用。
种子课程的教学必须规避传统教学以单篇教学为主,语文教学繁琐分析,死扣狠练的模式,秉持一课一得的理念,培育“种子”,扎实做好“种子课程”的深度,追求单元整体教学的广度与厚度。我们的做法是删繁就简,讲究整合,力图体现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实现向方法策略阅读指导型教学的转身,为“生长”腾出空间,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种子需要的养分是多方面的。滋养课程包括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小古文阅读和影视文学赏析(媒体阅读)等。这些阅读研究有别于当今广泛流行的群文阅读课、班级读书会,最大特色是均立足于单元整体来开掘阅读的源头活水,聚焦阅读重点,凸显教学亮点,让学生在较大的阅读空间里,进一步巩固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文字的秘妙,教给学生阅读策略与方法,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打造“课内发展语言,课外涵养语言同步,课内言语能力提升,课外言语能力保障”的课内外贯通模式,将学生的言语发展落到实处,让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得到同步提升。
为使学生语言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起来,我们以《论语》《孟子》《大学》《古文一百课》《民国老课文》《史记》及四大名著等书为蓝本,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吻合,与年段程度相适合的内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遵循的是语文习得之道。
开发与语文单元主题思想相配套的影视课使语文课程和影视课程交相辉映,互补共赢,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同时也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融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
滋养课程的教学对老师们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具有一定难度,但正是因为是全新的事物,也给予了我们自由发展的舞台。
单元整体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四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根据地方资源的优势,每学期自主开辟一次综合性学习。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上日渐成熟,在教学策略上摸索出了可操作的做法:即要凸显自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体现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要鼓励探究,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要提供平台,让学生时常展现风采。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专题性,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合作意识、探究水平、表现能力,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走进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单元整体课程利于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当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随着学习的深入,话题也进一步深入。学生在近两周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唤醒回忆,增添新的体验,涌现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另一方面通过领会课文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获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提升,潜移默化地完成由吸纳到倾吐的迁移。
单元整体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围绕“交际性”,与单元主题相结合,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开发课程资源,把握口语交际契机。
我们在实践中利用多媒体、生活模拟、组织活动等方式创设交际语境,体现交际的趣味性、自主性、有效性、生活性、和谐性,有效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生长。
单元整体课程中的习作表达课主要致力于讲评、修改、发表的环节,针对学生习作中的言语表达出现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引导、再训练,从而达到真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形成了诸多点评策略、修改策略,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新课标对各学段提出的要求,开发了“绘本·随聊”写话教学、“素描·活动·对话”作文教学、“思辨·漫画”习作教学等课程,从解决“写什么”的角度入手,着力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实现了习作校本课程的架构。
【我们的教学故事】
一、固本:焕发种子课的力量
一粒种子看似很轻,但种子在土壤里萌芽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的做法是选出“种子”,重点培育“种子”,扎实做好“种子课”的深度,从而追求单元整体教学的广度与厚度,为种子的“生长”腾出空间,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1.选好种子——对语用点的整体挖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选编了《玲玲的画》《蜜蜂引路》《寓言两则》和《丑小鸭》一组课文,单元导语是这样的: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导语的意图指向前两篇课文,后两篇课文内容上与单元主题关联不大,体裁上也难与记叙文的教学形成合力。这样的单元怎样进行整体教学呢?
在对整个单元教学的宏观思考和整体把握下,发现可以聚焦在“想”这个字上,人文点是“要是动对了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动错了脑筋,花再大的力气,也是白费。关键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想”,语用点则是“学习表达人物的想法”,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说说人物的想法。课文《丑小鸭》的学习提示语“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正好与此呼应。在反复比较之后,我们确定《寓言两则》为种子课。因为在这两则寓言里,呈现了“想”的多种表达形式。
2.培育种子——对语用点的深度把握
选好了种子,要进行精心的培育,使其生长出与单元目标相呼应的有增量的教学内容。《寓言两则》第一板块的教学注重夯实基础,明白《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中“揠”和“株”的意思,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则寓言故事读正确,并引导学生想办法“巧记”一些难记的字。
第二板块设疑:故事中的两位种田人都有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们是怎样想的呢?请拿起笔来,找找有关他们“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他乐滋滋地走回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要是……那该多好啊!”这是“想”的主句式。学生乐滋滋地读和说,教师随机更替关联词“如果……”“不就……”“岂不是……”等等。在说的过程中,同时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不劳而获”的思想,渗透寓意。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巴望就是眼巴巴地盼望。没有直接写出“想”,引导说出种田人心里想的话。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他想了个什么办法呢?把句号改成省略号,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来说。
第三板块让学生加上动作读读结尾句子,说说“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寓意:要是动错了脑筋,花再大的力气,也是白费;要是动错了脑筋,想不劳而获,结果将一无所获。然后引导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看看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正因为充分地表达了种田人的“想”,所以寓意水到渠成。正因为很好地将语用点和人文点融合在一起,所以具有了一粒饱满种子的生长力。
3.播撒种子——对语用点的充分实践
一粒饱满的种子形成了,就要让它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触类旁通、举三反一的作用。在通读每篇课文落实字词的基础上,可直奔“人物怎么想”,提高教学效率。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时怎么想,爸爸启发下“玲玲想了想”后会怎么想,“满意地笑了”时怎么想。列宁没人帮他找养蜂人的时候怎么想,“一边走一边看”的时候怎么想。丑小鸭受欺负的时候怎么想,看到天鹅飞过的时候怎么想,自己变成了白天鹅的时候又怎么想。课文里的“孤独”“又惊奇又羡慕”都可以成为“表达人物想法”的语用落脚点。学生不仅学会了怎么表达“怎么想”,还学会了“怎么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想”,这是最好的一种人文教育吧。语言文字的实践和人文内涵的体会并重,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养根:汲取大阅读的养分
1.交替进行——保证阅读时空
为保证阅读时空,我们交替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三年级下册为例,配合教材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引导学生阅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整本书,并学习亲情友情类的小古文。配合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读一组科普类文章《救救地球》《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外太空飘扬》《我是电》(见我校校本教材《绿满窗前》),看一部科技电影。这样一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且阅读交流活动也能比较充分。
交流《草原上的小木屋》前,我对学生作了阅读测查,让学生把读的感受、想的问题简单地表达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撷取内容、情感的交流点。“重温这些片段,你发现了什么?”
爸的两颊凹陷,他可以慢慢地走动了,妈常坐着休息,罗兰和玛莉也不想玩。他们每天早上都得吃很苦的药,可是妈仍然慈爱地微笑着,爸也愉快地吹着口哨。(《热病》)
爸、妈、玛莉和罗兰,甚至还有小宝宝琳琳都开心地笑了。爸一向是大声地笑,就像好听的钟声。妈高兴的时候是温柔地微笑,使罗兰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母牛和小牛》)
聚焦语段,学生发现几句质朴的话把全家人的表现融在一起,尤其爸爸妈妈的表情和语言,散发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学生又找到“姐妹情”“邻里情”的语段来交流,不断地从人物的动作、话语、眼神中捕捉爱、体会爱,这就自然地与单元导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微笑的眼神……都在传递着爱”契合起来。
2.循环使用——发挥整体功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种子课,单元能力点聚焦在“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上。滋养课程进行的是群文阅读和小古文阅读,没有读整本书的要求,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草原上的小木屋》:
风不停地吹着,被风吹动的草好像在唱着歌,吹着口哨,开心地笑着。
风的确吹得有点怪,像在哭,吹在身上直透罗兰的衣服。
孩子们发现,罗兰表达内心的快乐,常常会借景物来唱歌,草会唱歌,鸟会唱歌,风也会唱歌。而表达内心的痛苦或担忧、恐惧时,风也会哭泣和抱怨。这一表达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是有意义的。为了更真实地表达,老师又在此基础上推进了一步,如果想同时表达两种感觉呢?“整片草原的云雀都醒了,唱着歌儿飞向天空,草原上暖风拂过,可是罗兰却觉得阴冷。”这就是反衬的效果,虽然不需要提及这个词,但孩子定能领会到这样表达的好处。“阴冷”这个词又表明罗兰当时内心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这在下文中得到了验证——史考特先生在帮罗兰家挖井的时候,在井底吸入了大量瓦斯,昏迷了。语言文字就是有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一本书里感受到的往往会比单篇感受来得更鲜明,更具体,更具迁移性。
3.由一本到一套——进入心灵深处
草原广阔而美丽,但藏着许多凶险。离开了大草原,离开了小木屋,罗兰一家又将会是怎样的呢?引出了《大森林的小木屋》《梅溪边》等八本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选择阅读。
整本书阅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化作了一种养料。什么时候会发酵,散发出芳香,你无法确切知道,就像你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一样。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艺术的魅力”单元,学生自然回想起罗兰爸爸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向音乐、天空、星星倾诉心声,他总将最美的琴声、最美的微笑送给家人,让他们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像“小提琴仍然在星光下吟唱着”。这是一个充满音乐的夜晚,罗兰相信,有的乐曲一定是草原上又大又亮的星星唱出来的。这样的描写在整本书里有很多,像星星一样散在天空里。
一本书里蕴含了太多的宝藏,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语言的,会让人一生享用不尽。
三、拔节:获得学习力的生长
“养根俟实”,这是植物的生长规律。种子课程“固本”,滋养课程“养根”,到了生长课程环节,学生有了“拔节”的实践空间,充分获得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生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学习通过人、事、景、物表达思乡之情。我们充分运用“富春江”这一自然资源,设计“走进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1.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学生通过书店找书、图书馆查书、搜网络等途径,广泛搜集历代名人写富春江的诗文,然后由文学社成员筛选出古诗32首,古文1篇,现代散文7篇,现代诗歌20首,富春江的传说和故事10篇。其中有唐代罗隐的《秋日富春江行》,宋代范仲淹的《题小隐书室》,元代李桓的《富春舟中》,清代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有现代郁达夫、郭沫若等写的诗歌,还有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写的《富春江上》,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等。最后编印成小册子,人手一份,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学习,把最喜欢的一部分诗文背诵下来。
读描写富春江的诗文,唱赞美富春江的诗歌,这样一来,学生就多了一份感受,一份亲切,一份自豪,一份对家乡的爱。这些诗文留在学生们的心里,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2.畅游春江,欣赏自然
“我们走的是文人巨匠的‘足迹’,驻足观赏的是国学大师曾经描绘的风景”,我们从东吴文化公园上船,溯江而行到桐君山,行程一百多公里。我们一路感受烟雨富春,行走在季羡林先生未到的江路,感受作家叶文玲的梦境,背诵着《与朱元思书》……孩子们的这番游览不同以往,一个个像文人墨客一般,驻足欣赏,兴味盎然,走进了鲜活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沿岸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乘船游览富春江以后,我们又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富春的各个人文景点,深度探究富春江的人文内涵。有的游龙门古镇,探寻孙权故里;有的感受东吴公园古典与现代之美;有的去罗隐碑林访古;有的凭吊严子陵仙风道骨;有的寻访郁达夫故居;有的追寻黄公望的足迹。从他们已经游览过的庙山坞、森林公园的怡人风光到荡舟富春江上,徐徐展开《富春山居图》……同学们不由得惊叹富春山水、富春俊才!
活动全程录像,留下了富春江旖旎风光,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回校后,由学校电教中心老师制作成了长达20分钟的纪录片,纪录片由学生起草解说词、配音配乐。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发挥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3.说写画唱,描绘富春
富春江两岸,蕴藏着许多民间传奇和故事,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的传奇和故事,如《春江鲥鱼的传说》《鹿山传奇》《关于罗隐》《严子陵钓台的民间故事》《龙门美食》《郁达夫轶事》,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先把搜集到的民间传奇和故事,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员向全班同学讲一个故事。这是一次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读了文字中的富春江,亲身游览了富春江,感受到富春江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用笔写下自己心中的富春江。在游记里,同学们有的借鉴名家名句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有的引用赞美富春的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因为有了深切的感受,每篇游记都非常出色。
游览中,同学们拍了许多照片。回校后,他们拿起水彩笔描绘富春美景。当配上了美妙诗文的一幅幅照片和山水画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大家感到异常振奋。我们还请音乐老师为郁达夫的《自选诗一》谱了曲子;让学生学唱;还请吟诵专家陈琴老师教全班同学吟诵古文《与朱元思书》。在音乐中,在吟诵中,学生再一次陶醉在富春的山光水色之中,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成果展示,集中汇报
成果汇报前,同学们制作展板,设计请柬,进行礼仪培训,忙得不亦乐乎。汇报开始了。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醒目地打出了“走近母亲河——富春江语文实践展示活动”的标题,室内两旁摆满了我们精心制作的展板,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家长和老师。
当一首首、一篇篇描写富春山水的诗文映入学生脑际,当富春江的江水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当富春山水进入了学生相机镜头,当一首首赞美富春山水的歌曲从学生嘴里唱出,当一篇篇讴歌富春山水的诗文从学生的笔尖涌出,当一幅幅展板从学生的手中制作成功……富春山水的水光山色,便融入了学生的血脉。“走近母亲河——富春江”是一次文化之旅,是一次精神之旅,是一次心灵之旅!学生们收获的岂止是“语文”二字!
原标题:种子课程、滋养课程、生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