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社会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研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经济社会论文,全会论文,五中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对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理政方略。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大理论亮点,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的逻辑主线和灵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应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问题导向 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突出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原则,紧紧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1.创新——剑指发展动力问题 经济新常态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基本特征,是年均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然而,“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从2010-2014年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即2010年的10.4%逐步下降为9.3%、7.8%、7.7%、7.4%,2015年第一、二季度进一步下降为7%,第三季度更是下降至6.9%;而且表现为过去长期高度依赖的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不可持续和发展质量与效益难以提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国经济增速至少要达到6.5%,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必须同时得到切实提高。创新发展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解决我国发展动力问题提出来的。 其一,原有发展模式动力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实现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人口红利的强劲支持、持续大规模投资的支撑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而,这一发展模式的动力却不可持续。第一,“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逐步缩减乃至消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2009-2013年,制造业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由每年17260元上涨至每年32035元②,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迅速减弱。第二,长期高度依赖大规模投资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2013年前3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已处于2006年以来的历史低位,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绝大多数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长期高度依赖大规模投资的增长模式,还因投资量大幅增加、回报下降,导致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提高,进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若以实体经济部门总负债与GDP之比作为杠杆率指标,我国各部门加总的杠杆率从2008年的170%上升到2013年底的232%;其中,2013年企业债务占比达到12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90%的风险阈值③。第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方式,难以为继。以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大量农村低效率使用的要素转入城市及开放引进的技术设备。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原有的效率提高方式很难继续维持。 其二,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而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40%,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根据汤森路透的研究报告,2012年以专利为主要指标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排行榜,竟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以知名商标为主要指标的世界品牌100强当中,中国仅有4个④。各国三方专利(美日欧授权专利)占世界比例中,中国的三方专利仅为2.4%,为美国的7.84%,日本的7.58%。2005-2009年有效PCT专利(多国专利)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32.2%、20.4%和11.3%,我国仅占2.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我国经济发展动力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并非“企业家”或科研人员少部分精英分子的“专利”,而是具有广泛性,人民群众都是创新的主体,真正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在本质上也不单单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而是突出强调创造性,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新形式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多样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都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解决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过程中出现的原有模式发展动力衰竭、新发展动力培育不足和发展动力转换困难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更需要通过理论创新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桎梏、为其它一切形式的创新打造坚实的基础;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人们创新的活力;更需要文化创新以丰富人们的智慧、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总之,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剑指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正面回应。 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较大。2012年,各省市区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差仍然普遍高于2.5,西部省市区这一比差普遍高于3⑤。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还表现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基本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亟待补齐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现为存在幼儿入托难、上学难、就业难、增收难、住房难、看病难、养老难,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农村饮水安全、留守老人照顾和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 三是“五化”发展不同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业化粗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不高。第二,城镇化对经济应有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尽管近些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攀升,2014年已达到54.77%,但仍存在生产、就业、消费和居住不同步,城市居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不一致,土地和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等问题。第三,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据尹成杰测算,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51位⑥。第四,绿色化发展严重滞后。据2014年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我国在全球133个国家中,资源环境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承载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的排名为第87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短板,主要是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难点,也在于“全面”。为此,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剑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要求根据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⑦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我国原有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突出矛盾而提出来的。 一是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大大超出全世界的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的2.4倍、4.2倍、4.4倍。虽然近些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有所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在迅速增长。2002-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159亿吨标准煤上升至375亿吨标准煤⑧。 二是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严重。虽然近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压力仍然很大,局部地区情况则更为严重。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在碳排放方面,我国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人均达到6.2吨,远超全球人均4.4吨的水平。预计2020年,我国年排放总量将超过全部发达国家的年排放总和⑨。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有所降低,但仍达4%左右。如果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此类经济损失,我们的真实经济增长率只有5%左右⑩,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 4.开放——剑指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确立并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贸、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张亚雄、陶亚萍利用投入产出因素分解法分析发现,2002-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对总产出的贡献率年均高达28.6%(11)。丁琳、余姬的测算结果也表明,1997年以来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达到13.6%。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2010年进口贡献率虽略有回落,但仍稳定在13%的水平(12)。然而,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阶段性深刻变化,国内外经济实现良性联动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原有国内外经济联动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近些年,我国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质量获得不断提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低位徘徊、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趋紧,如世界贸易形势持续低迷、企业海外投资环境不容乐观、汇率风险依然较大。我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内原有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利用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景气高涨和需求旺盛推动出口贸易的原有国内外经济联动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困难重重。一方面,日益改善的对外贸易结构和不断扩大的对外投资,需要更加良好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秩序,而当前新一轮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正在由美欧以巨型FTA试图主导,并偏向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无疑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然而美欧发达国家仍掌控着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美元霸权仍左右着全球金融市场。因此,我国需要寻求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发挥中国的影响力,修正现行体制的不足和失衡,促进国际经济秩序良性发展,推动我国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 5.共享——剑指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列宁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1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精髓和要义。 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改革开放30多年,平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仅0.5个百分点。二是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收入差距有多重表现,既有城乡收入差距,又有地区收入差距,还有居民收入差距。仅以居民收入差距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持续六年回落,但2014年仍高达0.469(14)。三是农村贫困人口仍然很多。按照现行脱贫标准,2014年末我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邓小平曾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15) 二、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化,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运行区间,怎样依靠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能不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智慧、决心和能力。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 1.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要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动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打破垄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逐渐完善鼓励创新创造、创意研发、有利内涵提升的财税、投资、金融、贸易等政策体系。比如,可效仿美国将研发直接纳入GDP核算、全面推行后补贴和后资助制度等方式方法,鼓励研发创新。 二要搭建创新发展的公共平台。考虑到网络化发展的现实影响力及政府提供公共品上的责任和优势,政府应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统一构建面向全体企业、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考虑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由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三要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一方面,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广泛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终身教育制度;从社会舆论、收入、待遇等方面切实提升技工的社会地位。 2.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既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和补齐突出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3.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6)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好账,以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把环境污染治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好,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转变唯GDP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原来以GDP论英雄的指挥棒,导致地方政府往往只关心工业扩张、城区扩张和税收的增加,而忽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问题,因此,转变唯GDP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多重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前提与保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修改统计方法,将企业在环保、治污、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投入计为固定资产投资,纳入国民产出的统计内容,从而对企业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提供正向激励;加强环境执法,当前重要的是探索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因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产生的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等问题。 4.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要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重点,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布局。 一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重点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旨在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高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相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均衡的、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7)。“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推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还有利于冲破发达经济体建立的“包围圈”,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与市场合作。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同世界上1/3左右的国家、近2/3的总人口和近1/3的全球总产出更紧密地联系在起来,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是扩大自贸区建设。自贸区建设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而自主推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国际自贸区建设,重点建设好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中方提出的亚太自贸区(FTAAP);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内自贸区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并适时向全国推广。这样,将有利于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上TPP等贸易新规则的挑战,同时,通过推进国内贸易一体化进程,获得应对全球贸易增速回落的新手段。 5.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要着重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发展强调普惠性,即全体社会成员应当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社会有责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努力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保障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当前,尤其要着重关注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要坚持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共享发展不是提倡回归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在机会和权利等方面的公平分享。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程度。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共享应该是以劳动为基础和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需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发展成果共享必须以共建为前提,要充分调动全体居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 三要强化保障制度建设。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三、五大发展新理念助推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让全国人民共享小康生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矢志不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展和不断深入,其内涵、意义和措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建设的标准,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中共十七大则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10个方面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等5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又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个方面的新的目标要求,并在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下,以问题为导向、以补齐短板为重点,以精准措施为抓手,提出了300项左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 在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绿色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尺,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就五大理念的关系而言,创新是其中的核心内涵,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是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必然,共享是前四大理念的目的和归宿,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大发展新理念贯穿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都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民对美好小康生活的新期待。 五中全会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这就要求加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基础上,以消费的增长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看出,全体人民都能从这一过程中受益。 五中全会提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新的目标要求,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特别是提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举措,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艰巨任务。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问题。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并使他们在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 五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新的目标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这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让人民群众在讲诚信、知荣辱、重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 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的目标要求,表明了十三五期间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经济现代化建设“五化协同”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把绿色发展树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更体现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全会要求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表示了今后5年切实提高环境质量、补齐环境问题的明显短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坚定决心(18)。 五中全会提出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新的目标要求。制度体系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进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制度体系的完备上,用制度把新成果、新进展固化下来,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就。邓小平曾在1992年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习近平在2014年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0)显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成熟更定型,“十三五”期间同样是关键的决胜时期。今后五年,通过“四个全面”的全面推进和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下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将不断取得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从而为人民共享幸福安康、和谐稳定的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决定成败。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对国际竞争的新特点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新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和发展观的新升华,决定着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对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②高建昆、程恩富:《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③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④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⑤陈伟雄:《“十二五”中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58期。 ⑥尹成杰:《关于“三化”同步推进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9页。 ⑧高建昆、程恩富:《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⑨张永生:《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绿色发展方式》,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gylt/2014/index13.aspx。 ⑩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11)张亚雄、陶丽萍:《出口对我国2009年经济贡献的测算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3期。 (12)丁琳、余姬:《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测算》,《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3)《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2页。 (14)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1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16)《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17)陈雨露:《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国家战略》,《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4期。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12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4-105页。标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论文; 五大发展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论文; 经济新常态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