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同时,又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大原则之一。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这一转变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因此,本文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伴随着实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也不断地发展,先后出现了古典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李嘉图)、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罗默的知识模型)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又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的认识。在早期,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归结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投入的增长,认为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久,索罗发现哈罗德—多马模型不能解释现实,提出了现代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索罗的模型一度让经济学家们觉得经济增长方面似乎已经无话可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罗默等人发现索洛模型将技术进步看作外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技术是外生的,后发国家就可以引进技术,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迅速提高,进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会逐渐靠近。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没有趋同,反而越拉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是这个国家的制度、政策、环境内生出来的。罗默的知识模型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其结论是鼓励对知识生产的投资。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主张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积累,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他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一样,物质资本是报酬递减的,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因此一定要大力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诺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他认为,仅仅从某些技术的变化来推断历史是不科学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安排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制度重于技术。
从以上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增长的推动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高,依赖于制度的完善。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以上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主要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我们一般将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称之为粗放式经济增长,其主要特征是规模的扩张;而将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制度完善的经济增长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其主要特征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理论上最早由前苏联经济学界提出。
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当一个经济体较为落后时,它的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因为这时候它还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但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靠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率不断下降,这时候必须靠技术的进步,靠人力资本的提高,靠知识的积累,靠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总的来看,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比较成功,前苏联、泰国等国不太成功。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美国在1953-1965年、英国在1970-1975年、法国在1966-1972年、日本在1971-1973年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较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广泛应用了“基于科学的技术”。吴敬琏教授(2005)认为,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前,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经验的小改小革。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这些国家形成了独立和自律的科学共同体,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了以科学发现优先权(以名字来命名某个定理、某个发现、某个星座等)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营建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制度大大激发了高素质人才的创造热情和企业在生产中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于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技术进步加速进行。第二,培育和发展了自主创新能力。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通过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三,服务业超越工业获得迅猛发展。20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和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是服务业,服务业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第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运用。信息化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使经济的整体效率得到空前提高。
前苏联、泰国等国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不太成功。20世纪60年代后期,前苏联实行其在1959年党代表大会通过的15年赶超美国的计划后发现,虽然前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但增长质量很差,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即前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971年,前苏共“二十四大”正式提出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生产的全面集约化”。但是,直至解体,前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未转过来(吴敬琏,2005)。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发现,要消化房地产的泡沫,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并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后以金融危机而告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那么容易,规律的强大作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遇到想像不到的阻力。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
我国正式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是“九五”计划,1995年的论述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
“十五”计划沿着这个路线,强调要优化结构,要结构升级。2000年的论述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的论述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自身的历史比较来看,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张军扩等(2005)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和电力的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从1980年到2002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中国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4.34吨标准煤下降到4.76吨标准煤,22年总的下降幅度是66.8%;每万元GDP电力消耗从7200度下降到5200度,22年总的下降幅度是22%。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来看,我国的下降幅度也是很大的,比如说,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工业粉尘和产生的固体废物分别下降30.1%、55.6%和21.8%。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还表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提高。尽管对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时存在数据采集和参数选取方面的争议,但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步提高的。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经济仍然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具体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能耗较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强度高,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推动。
全要素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郭庆旺等(2005)的研究,1979-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
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按照现行名义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张军扩,2005)。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2001年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总数为8083万人,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5.48倍、9.45倍和13.4倍,但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是上述三国的31.6%、50.6%和98.1%。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
单位产出的能耗高。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我国2000年每吨乙烯综合能耗为1212千克标煤,而同年日本的水平为714千克标煤。2000年我国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81千克标煤,同年日本的水平为646千克,而1994年英国和法国的水平分别为721和735千克,1990年美国的水平为757千克(张军扩等,2005)。
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
污染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国外。2000年我国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的强度为0.62公斤,从全球范围比较来看,这一水平明显偏高。同年我国单位GDP排放有机污水的强度为0.5公斤,比其他国家高2~3倍(张军扩等,2005)。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1980年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这一比例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
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最高点,为33.6%,其后连年下降。这个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尽管从纵向来看,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横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粗放运行的局面。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资本积累带动的经济增长,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环境,承受了“倾销”的指责,但老百姓却得不到多少实惠。
四、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将遇到挑战。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电力、石油、土地和水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4年“电荒”席卷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3000万千瓦。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1.2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同时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透露,近10年来,我国净减少耕地上亿亩,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1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目前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每年农业的损失在1500亿元。按照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资源将支撑不了多久。据能源专家估计,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按目前的产量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以上。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的速度推算也只可供应80年;如果按照年产30亿吨的速度推算,仅可供应67年。有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耕地面临同样的问题。此外,我国人口总量、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劳动就业人口这三大高峰将会在未来的20-30年之内相继到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我国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将遇到空前困难,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将遇到空前挑战。
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环境将难以承受。根据世界银行《2003世界发展指数》的数据,2000年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7.9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2.13%,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2000年时,我国每天有机污水排放总量为6204吨,排放总量全球第一。如果我国每年保持如此大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污染排放,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我国的环境将难以承受,届时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将使我国付出沉重代价。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和国外的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倾销的案子会越来越多,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有限。在这方面,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国家一度发展很快,但是没有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发生了严重的货币危机,经济倒退了好多年。
因此,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尽快转变。同时国际经验的比较告诉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深刻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我国,由于已经形成了一批旧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既得利益集团,由于社会氛围已遭到侵蚀,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和监管制度不健全,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否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将停留在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上,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研讨会上,停留在会议文件上,停留在官员和学者的口头上,停留在苍白的报刊文字上。可喜的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十一五”期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
我们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具体建议: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清除妨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各个经济环节的运行效率,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政府、市场能够互补互动,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合力。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政府的职能必须真正转移到制度供给、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上,该管的事情要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要管。在初次分配领域,尽量让市场发挥作用,这样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释放体制的动力,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微观基础。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制度和环境。按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科学技术发展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和环境的话,科学技术很难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专利制度,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发明创造,增加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建立诚信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经济才能有序运行。
第二,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服务业。只有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才能主要来源于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要抓住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机遇。一是我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机遇;二是服务业国际转移逐渐加快的机遇。联合国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估计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进,到2007年将增加到1.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国落后于印度。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同时要重视发展市场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政府还可以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机构,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成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团。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扭转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重“硬件”、轻“软件”和重生产、轻服务的偏向,加强信息产业的服务功能,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第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人才,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历史上,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曾遇到过资源紧张带来的所谓“增长极限”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就是科技进步与自主科技创新。这是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最便捷、最经济、最可行的途径。我国不但要进一步大量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要推动自主科技创新,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同时,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强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
第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很少,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我国也要大力发展风能等新能源,据报道,目前欧洲有4千万人口在享用风力带来的电能;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第五,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地方政府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激励地方政府官员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将GDP作为考核政绩的惟一指标,要探索符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指标体系,建议综合考核如下指标: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消费率、第三产业比重、R&D投入的比重、教育投入的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单位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单位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产值的废气排放总量、单位产值的烟尘排放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等。此外,还须将经济增长的宏观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考核指标中。
第六,要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推动因素中外资所占比例过大和外需(外贸出口)过大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外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非常高,2005年高达75%,大大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比韩国等国家都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这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第七,全面系统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在目前看到的中文文献中可以发现,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建议我国全面系统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适当地进行国家干预,以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日本通过国家干预,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所走的路程,实现了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我国是否能够用15-20年的时间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