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铁合金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王琦[2](2020)在《ZY公司层面战略研究 ——基于资源战略观的视角》文中提出公司层面战略,也即企业总体战略或多元化战略,是企业通过协调、配置或构造其在多个产业和市场上的活动以创造协同价值的方式与模式,在企业战略体系中处于最高层面,对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矩阵开始,公司层面战略理论不断演进和升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资源战略学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资源的公司层面战略理论,为企业制定公司层面战略实践提供方法和工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ZY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资源战略观的理论视角,按照戴维·科利斯和辛西娅·蒙哥马利提出的“公司战略三角形模型”为具体内容框架,对ZY公司层面战略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资源能力、业务组合、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等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论文准确识别了与ZY企业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相匹配所需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并提出了优化ZY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措施。其次,论文对ZY企业的现有主营业务板块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按照业务组合服从企业使命愿景、战略目标和资源能力的前提要求,对如何进一步优化ZY企业业务组合提出了战略选择。再次,论文按照组织结构服从企业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资源能力和业务组合的理论逻辑,提出了优化ZY企业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的改进建议。最后,论文按照“公司战略三角形模型”,基于内部价值链和价值体系的角度,探索了如何使得ZY公司层面战略构成要素保持内部一致性,以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认为,ZY企业为了实现发展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应重点培育和强化财务资源、业务资源、风险管理能力等核心资源和能力。围绕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ZY企业应重点发力自身镍铬锰系矿石及铁合金贸易业务、煤炭贸易业务、有色金属贸易业务和钢铁及矿石贸易业务,退出跨境电商业务。为了更好服务企业业务协同,ZY企业应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分工和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最后本文认为,ZY企业应保持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资源和能力、业务组合和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的长期一致性,形成稳固的公司层面战略体系,以确保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司立伟[3](2020)在《连铸坯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其造成的经济负荷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经济且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我国作为工业生产大国,每年都生产大量的钢坯,即现在的连铸坯,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足迹作为评价人类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有效工具,对评价连铸坯水足迹的经济影响以及连铸坯水资源管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借助水足迹相关理论、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LCC)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LCA),将我国某钢材厂生产连铸坯水足迹作为研究对象,对连铸坯水足迹直接引发的内部经济负荷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即外部经济负荷)进行分析与评价,力图厘清连铸坯水足迹总经济负荷等重要问题。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连铸坯水足迹的经济负荷进行分析。首先,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其次,利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构建连铸坯水足迹环境影响清单,确定27种不同影响因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环境负荷,并通过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对连铸坯生产的全生命周期水足迹内外部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所得出的有关连铸坯的关键生产流程和关键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以及连铸坯水足迹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结果,对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在连铸坯生产的水资源管理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蔡悠然[4](2020)在《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的通道,是产能转移和产业输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和市场,与沿线国家实现深度经济合作,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境外园区作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产业输出、发展模式输出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的东道国效应开展研究,从促进东道国效应提升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数据分析法和多案例研究法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产业园区建设的东道国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针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文献梳理并界定了相关概念,选取了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技术溢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其次,本文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建设现状及动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及实现途径。然后,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模型,选取越南龙江工业园、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境外产业园或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模型评估了各产业园东道国效应发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果,从提升东道国效应角度出发,梳理了境外产业园或境外经贸合作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境外产业园、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提升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产业园在整体上发挥了明显的东道国效应,境外产业园区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吸纳就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部分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不明显,主要是在园区规划、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论文从提升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重视东道国调研及战略制定、重视文化差异管理、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视角、评估模型建立、案例选取上做出了创新,从东道国效应视角出发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建设开展研究,通过建立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评估模型,从东道国效应发挥和提升的角度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王振国[5](2020)在《促进内蒙古铁合金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 ——以F市铁合金业为例》文中指出铁合金,作为一种由铁和几种元素所组成的合金,是钢铁冶炼里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铁合金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作为内蒙古地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绿色发展成为新趋势新要求,内蒙古地区铁合金业装备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环保压力大等问题逐渐暴露,当前已经走到了转型跨越的重要关口。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践证明其在促进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税收政策也应该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现行税收政策中有关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较多,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优惠较为缺乏。因此,研究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对促进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效应和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使之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内蒙古F市铁合金业为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分析了当前内蒙古地区铁合金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梳理了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效应;结合实地了解铁合金企业遇到的难题,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得出内蒙古铁合金业当前存在着产业层次初级化、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和当前税收政策变化频繁稳定性差、税收政策创新激励不足、税收政策绿色转型投资支持不足、行业和地区性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等缺陷;结合借鉴国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就促进内蒙古铁合金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加快税收法制化建设、加强研发创新支持、加强绿色发展扶持、完善企业并购重组优惠、完善“因地制宜”税收政策和强化部门合作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
杨馥羽[6](2020)在《浅述中国铁合金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文中认为社会发展对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在影响我国铁合金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铁合金工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有效推动中国铁合金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能够推动行业和相关企业加大对先进科技与先进设备的引进,这对于铁合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言,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钢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等等都为我国铁合金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马玉成[7](2020)在《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西北区域钢铁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先大劣势,特别是与成本相关的主要环节竞争力处于比较弱势状态,本文以成本竞争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焦距于西北区域的钢铁行业,以西宁特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介绍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在主要成本指标、能耗指标上处于极大劣势,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粗放的成本节约阶段,离系统性、战略性成本管理尚有很大的距离。在现状的基础上对成本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规划设计问题、管理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成本管理的问题、成本管理问题的背景和导致上述管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研究现象产生的问题。进一步对成本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的背景进行讨论,用SWOT方法对成本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基于上述问题讨论提出成本竞争力的六维评价体系及具体提升措施,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竞争力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的层次。通过运用六维评价体系理论,通过西宁特钢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依次从西宁特钢的成本竞争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措施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优化成本竞争力的实施效果。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卢耀勤[8](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郭茜[9](2016)在《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合金作为钢铁制造业的一种关键性的原材料,不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生活来讲,都必不可少。进入本世纪以来,铁合金工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发展成效最为显着。但是,随着资源与能源供给日益紧张,铁合金行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铁合金企业竞争加剧,加速发展日趋困难。在国内铁合金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下,铁合金企业面临着战略转型的挑战,而走节能、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成为铁合金企业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所以,研究中小铁合金企业的转型发展战略,这一课题不但迫切,而且切实,同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以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的发展实际,对其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借助自身努力,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设立科学合理的转型战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予以阐述。本文先界定了企业战略的定义,对其基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对相关的理论予以了回顾;紧接着以这些理论为依据和指导,透彻地分析了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当前生存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铁合金这一行业的整体环境。接下来研究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的内部环境,结合企业宗旨、使命、目标以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中面临的瓶颈,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做好战略匹配工作,对明辉硅业在当前发展中所具备的发展优势、存在的发展劣势、面临的发展威胁、潜存的发展机会予以总结归纳。最后选择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分析法为本文的核心工具,进而得出适合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发展的转型战略选择,并制定了明辉硅业的整体性的战略目标及具体的战略实施措施。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也能为国内其他中小型铁合金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侬子圣耘[10](2016)在《国有钼铁合金生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框架,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政府提出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钼铁合金企业如何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已经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有钼铁合金企业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加强企业创新,实施多元化战略,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铁合金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铁合金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ZY公司层面战略研究 ——基于资源战略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司层面战略理论综述 |
1.2.2 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
1.2.3 企业资源观战略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ZY企业现有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 |
2.1 ZY企业简介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组织构架 |
2.2 ZY企业现有使命及愿景 |
2.2.1 ZY企业现有使命 |
2.2.2 ZY企业现有愿景 |
2.3 ZY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
2.4 ZY企业现有使命、愿景与发展目标的战略约束要求 |
2.4.1 对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战略约束 |
2.4.2 公司业务的战略约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Y企业核心资源及能力培育战略 |
3.1 ZY企业能力与资源现状 |
3.1.1 ZY企业资源的分类与构成 |
3.1.2 ZY企业能力的分类与构成 |
3.2 ZY企业资源与能力价值分析 |
3.2.1 识别有价值资源 |
3.2.2 核心资源分布 |
3.2.3 识别核心能力 |
3.2.4 核心能力分布 |
3.3 ZY企业资源和能力与战略一致性匹配分析 |
3.3.1 ZY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与使命愿景的匹配分析 |
3.3.2 ZY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分析 |
3.4 ZY企业战略性资源积累与培育战略规划 |
3.4.1 ZY企业在核心资源、能力上的不足 |
3.4.2 ZY企业在核心资源、能力上的改进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Y企业业务组合与竞争战略选择规划 |
4.1 ZY企业业务组合现状 |
4.1.1 镍铬锰系矿石及铁合金贸易业务介绍 |
4.1.2 煤炭贸易业务介绍 |
4.1.3 有色金属贸易业务介绍 |
4.1.4 钢铁及矿石贸易业务介绍 |
4.1.5 跨境电商业务介绍 |
4.2 ZY企业业务组合与战略一致性匹配分析 |
4.2.1 业务组合与使命愿景的匹配分析 |
4.2.2 业务组合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分析 |
4.2.3 业务组合与核心资源的匹配分析 |
4.2.4 业务组合与核心能力的匹配分析 |
4.3 ZY企业业务发展规划 |
4.4 ZY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
4.4.1 竞争环境分析 |
4.4.2 ZY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Y企业组织结构、运作模式战略规划 |
5.1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现状 |
5.1.1 ZY企业组织结构现状 |
5.1.2 ZY企业运作模式现状 |
5.2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与战略一致性匹配分析 |
5.2.1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与使命、愿景的匹配分析 |
5.2.2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分析 |
5.2.3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与核心资源和能力的匹配分析 |
5.3 ZY企业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优化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ZY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检验及创造规划 |
6.1 ZY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检验分析 |
6.1.1 ZY企业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合理有效 |
6.1.2 ZY企业战略一致性匹配检验 |
6.2 ZY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创造规划 |
6.2.1 基于公司内部价值链活动竞争优势创造规划 |
6.2.2 基于价值体系的竞争优势创造规划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连铸坯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LCA方面的研究 |
1.3.2 关于LCC方面的研究 |
1.3.3 关于水足迹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 |
1.3.4 关于经济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综述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水足迹 |
2.1.2 产品的生命周期 |
2.1.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LCA)评价 |
2.1.4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 |
2.1.5 可持续发展 |
2.2 理论方法 |
2.2.1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LCA)方法 |
2.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方法 |
3.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
3.1 LCA模型 |
3.1.1 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的设定 |
3.1.2 生命周期清单模型(LCI) |
3.1.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3.1.4 结果解释 |
3.2 LCC模型 |
3.2.1 LCC的目标与范围 |
3.2.2 LCC的清单与数据来源 |
3.2.3 LCC模型的构建 |
3.3 基于LCA的 LCC评价模型 |
3.3.1 基于LCA的 LCC评价过程模型 |
3.3.2 基于LCA的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3.3.3 基于LCA的 LCC经济成本计算模型 |
4.连铸坯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实证分析 |
4.1 相关数据来源 |
4.2 基于LCA的连铸坯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 |
4.2.1 LCA的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 |
4.2.2 生命周期清单 |
4.2.3 环境影响评价与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4.3 连铸坯水足迹内部成本分析 |
4.3.1 LCC的目标与范围 |
4.3.2 LCC清单 |
4.3.3 LCC评价与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4.4 连铸坯水足迹外部成本分析 |
4.4.1 基于LCA的 LCC评价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 |
4.4.2 环境影响的经济成本分析 |
4.4.3 环境影响的经济成本评价 |
4.5 连铸坯全生命周期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 |
5.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连铸坯生产水足迹的政策和建议 |
5.2.1 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 |
5.2.2 推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体系 |
5.2.3 提高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管控力度 |
5.2.4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健全各项指标体系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的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4)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境外产业园区的内涵 |
二、东道国效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集群理论 |
二、增长极理论 |
三、技术溢出理论 |
四、相关理论与东道国效应的关系 |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动因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投资规模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地理分布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产业结构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建设动因分析 |
一、国家层面 |
二、企业层面 |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东道国效应及提升途径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 |
一、直接效应 |
二、间接效应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道国效应提升的实现途径 |
一、直接效应实现途径 |
二、间接效应实现途径 |
三、东道国效应整体分析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量化评估模型 |
一、研究设计 |
二、东道国效应评估模型 |
第二节 越南龙江工业园 |
一、越南龙江工业园建设现状 |
二、越南龙江工业园东道国效应分析 |
三、越南龙江工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
第三节 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 |
一、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建设现状 |
二、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东道国效应分析 |
三、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
第四节 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 |
一、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 |
二、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东道国效应分析 |
三、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 |
一、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建设现状 |
二、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东道国效应分析 |
三、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东道国效应量化评估 |
第六节 比较分析 |
一、孵化效应 |
二、聚集效应 |
三、示范效应 |
四、经济效应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建设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东道国效应视角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层面 |
二、产业园及企业层面 |
第二节 境外产业园东道国效应提升建议 |
一、中国角度的东道国效应提升建议 |
二、东道国角度的效应提升建议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促进内蒙古铁合金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 ——以F市铁合金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税收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研究 |
1.2.2 现行税收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缺陷 |
1.2.3 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税收对策研究 |
1.2.4 国外促进制造业发展借鉴研究 |
1.2.5 国内有关促进铁合金业发展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税收政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2.1 税式支出理论 |
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税收政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
2.3.1 税收政策影响需求进而调节制造业结构 |
2.3.2 税收政策影响技术进步进而调节制造业结构 |
2.3.3 税收政策影响投资进而调节制造业结构 |
第3章 内蒙古F市铁合金业税收政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内蒙古F市铁合金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1 F市铁合金业概况 |
3.1.2 F市铁合金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
3.2 F市铁合金业税收政策现状 |
3.2.1 相关税收政策梳理 |
3.2.2 F市铁合金业税收收入情况 |
3.3 F市铁合金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税收政策变化频繁稳定性差 |
3.3.2 税收政策创新激励不足 |
3.3.3 税收政策绿色转型投资支持不足 |
3.3.4 缺乏行业针对性和因地制宜税收优惠政策 |
第4章 国外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经验借鉴 |
4.1 国外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 |
4.1.1 美国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 |
4.1.2 德国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 |
4.1.3 日本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 |
4.1.4 英国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税收政策 |
4.2 国外促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
4.2.1 支持科研创新 |
4.2.2 提高转型发展投资优惠 |
4.2.3 增加亏损处理新思路 |
第5章 促进内蒙古铁合金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建议 |
5.1 加快税收法制化建设 |
5.2 加强研发创新支持 |
5.2.1 加强创新研发中增值税优惠 |
5.2.2 完善创新研发中企业所得税优惠 |
5.2.3 提高创新研发中个人所得税优惠 |
5.3 加强绿色发展扶持 |
5.4 完善企业并购重组优惠政策 |
5.5 完善“因地制宜”税收政策 |
5.6 其他相关税收配套措施 |
5.6.1 完善铁合金业上下游税收优惠政策 |
5.6.2 多部门协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浅述中国铁合金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铁合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1.1 国家政策方面带来的发展机遇 |
1.2 钢铁行业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 |
1.3 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发展机遇 |
2 多种发展机遇下中国铁合金工业的发展方向 |
2.1 从多方面入手实现行业的结构调整 |
2.2 提高铁合金从产品的多种性能已满足钢铁生产的高质量需求 |
2.3 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
3 结语 |
(7)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框架结构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研究文献及现状综述 |
2.2.1 文献综述 |
2.2.2 现状综述 |
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 |
3.1.1 成本竞争力统计数据 |
3.1.2 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
3.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
3.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原因分析 |
4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环境分析 |
4.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外部背景 |
4.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内部背景 |
4.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SWOT分析 |
5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 |
5.1 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5.2 西北区域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分析 |
6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提升对策 |
6.1 成本竞争力“六维”提升措施 |
6.1.1 生产供应维度提升措施 |
6.1.2 物流维度提升措施 |
6.1.3 人力维度提升措施 |
6.1.4 资本维度提升措施 |
6.1.5 规模维度提升措施 |
6.1.6 文化维度提升措施 |
6.2 建立现代化成本竞争力提升理念 |
6.3 “六维”提升措施和现代化理念的决策分析 |
7 案例分析 |
7.1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现状评价 |
7.2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
7.3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提升举措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三) 研究工具与方法 |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二) SWOT分析综述 |
(三)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综述 |
(四)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综述 |
(五)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综述 |
(六) 相关文献综述 |
三、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经营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简介 |
(二)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经营问题诊断 |
四、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一)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二)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行业环境分析 |
(三)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五、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一) SWOT分析 |
(二) 战略组合分析 |
(三)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制定 |
(四) 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实施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国有钼铁合金生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钼铁合金生产行业发展困境 |
1、新形势下供过于求态势加大 |
2、产业分散,技术水平低 |
3、行业盈利水平低 |
二、钼铁合金生产行业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
1、经济因素 |
2、政策因素 |
3、技术因素 |
三、实施企业战略调整,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
1、全面实施企业创新战略 |
2、快速推进国际化战略 |
3、加快实施多元化战略 |
四、总结 |
四、中国铁合金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ZY公司层面战略研究 ——基于资源战略观的视角[D]. 王琦. 广西大学, 2020(07)
- [3]连铸坯水足迹经济影响评价[D]. 司立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东道国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D]. 蔡悠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促进内蒙古铁合金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 ——以F市铁合金业为例[D]. 王振国.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浅述中国铁合金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J]. 杨馥羽. 化工管理, 2020(11)
- [7]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 马玉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甘肃省文县明辉硅业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郭茜. 兰州大学, 2016(08)
- [10]国有钼铁合金生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 侬子圣耘. 现代国企研究,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