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SSI教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伦理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伦理论文,水平论文,学生论文,SS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及其SSI教学
近年来,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教学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SSI是指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如基因工程、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具有“条件不足、结构不良、没有唯一答案、跨学科领域”等特点[1]。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围绕SSI展开的教学即为SSI教学。SSI教学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2]。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关于SSI教学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将着重讨论SSI教学在促进学生生物伦理方面的实施,以支持生物学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并实践SSI教学。
目前,SSI教学在国外中小学阶段多以专题研讨或相关活动的形式进行。该教学框架分六个主要成分:①导入:选择合适的SSI素材;②相关学校课程:了解所选SSI案例相关的学校课程,如生物、环境等;③科学证据:提供相关科学证据,检验效、信度,并做出判断;④社会本质:讨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伦理问题等;⑤科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在SSI讨论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⑥冲突类型:找出SSI案例中的冲突类型,如个人层面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等[3]。
以此为依据,生物学教师可以对特定SSI例子的特点进行梳理,从而决定是否以该SSI案例作为SSI教学的导入,进而收集相关资料并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问题。
例如,以“黄金大米”议题进行SSI教学时,课前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黄金大米”事件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影响等资料,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能力。授课时,教师可选择学生收集的部分资料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构建基因的翻译转录过程、转基因技术等生物学概念并思考“黄金大米”对人类健康影响等科学伦理问题。
Saunders和Rennie[4]提出的有关SSI伦理讨论的教学模型,分为三个部分。例如,以“人类与环境”章节为例:①生物学教师需做好备课,设计好教学活动,并准备好阅读材料。以“寻找能游泳的河道”议题为情景,收集相关的图文、录像等资料;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所选SSI的讨论,探讨SSI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并初步对议题进行伦理价值判断,如解释有关食物链、富营养化等科学概念,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③教师与学生共同就河道污染来源这一问题,从结果的好坏、责任与义务、品德、自律和多元化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最终做出道德判断。
该教学框架为教师设计SSI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各流程进行的教学活动及各流程中应探讨的核心问题见下页图1。
二、学生对SSI生物学道德的判断
科学素养要求,作为未来公民的当代学生应具备参与SSI讨论,进行道德判断并提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因此,多数学者致力于分析学生进行SSI讨论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学生能否理性地思考SSI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他们对议题的思考与论述[5]。
然而,学生对SSI的生物学道德判断能力普遍较弱,亟须提高。我国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学生对“以中国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试验”事件的看法发现,部分学生未能正确理解科学活动中的生物学伦理道德,缺少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6]。多数学者研究实证了SSI教学在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科学本质或者形成论证能力等方面的作用[7]。但是,以学生道德发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SSI教学实证研究目前相对较少。Castano[7]研究了SSI讨论对学生对物种概念的理解的影响,同时也检测了该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生物学道德情感变化。
结果显示,有机会进行SSI讨论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种、生态环境等生物学概念及两者间的作用关系,并更多地表现出同情、关怀的道德情感。因此,生物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章节教学中,可采用这种方式。
Fowler等[8]研究了SSI教学对高中学生建立道德敏感度的作用,证明了经历SSI学习的学生能更敏感地认识感受SSI中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并表达价值取向。但是,学生的道德敏感度并不是稳定的,会因所选SSI情景的不同而变化,也会受到自身科学知识储备的影响。所以,生物学教师在实施围绕SSI的情景教学时,要注意SSI内容与表征形式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先前知识,并以此给予适时地引导。
三、通过SSI教学提升学生生物学伦理道德水平
虽然科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广泛认同SSI教学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具备SSI教学能力且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的生物学教师并不多,能通过SSI教学提升学生生物学伦理道德发展水平的就更少。这一方面与SSI教学易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不易实施有关[9];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本身对SSI教学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动机和信心有关[10]。事实上,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解决的。
1.借助SSI教学理论展开生物学教学
相较而言,Ekborg等学者[3]提出的SSI教学框架有助于科学教师设计SSI相关课程,虽未能提供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但更具开放性,适用范围也更广。生物学教师可以借鉴此教学框架展开SSI伦理教学以促进学生生物学伦理道德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Saunders和Rennie[4]提出的有关SSI伦理讨论的教学框架,则更便于实施、更有针对性。如在探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时,教师可直接依据他们提出框架中的教学步骤展开伦理方面的教学。
2.依据基本伦理原则开展SSI教学
Beauchamp与Childress[11]建议学生在思考生物学伦理问题时应考虑四条基本原则:行善原则、避免伤害原则、自律原则及正义原则。在SSI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生物学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伦理原则,把伦理道德教育的任务、目标,经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对SSI进行伦理思考。学生通过讨论科学过程和结果中碰到的伦理问题,深入了解科学家形象及科学知识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生物学伦理道德水平。如以“H7N9型流感病毒”进行SSI教学为例,生物学教师可以此作为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病毒、DNA复制、疾病的防疫等生物学概念。同时,也可基于生物学伦理原则引导学生探讨科学家在预防“H7N9型流感病毒”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科学家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是否履行了严谨、诚实、公正等伦理规范,是否即时传递研究成果给社会大众等。
3.课程标准要明确伦理道德的教学要求
Sadler[建议在课程标准中应明确强调SSI教学及对于伦理问题讨论的教学要求。如英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的社会与伦理本质的陈述,以此强化科学教师对进行SSI教学及伦理讨论的意识。就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来看,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学要求仅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一节中有明确指出,其他章节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基因工程”等虽有涉及,但都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内容要求。加之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往往难以在现行考试制度中体现,生物学教师常常会忽略伦理部分内容的教学。因此,建议生物学课程标准应明确发展学生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