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梅[1]2016年在《论陈映真小说的乡土叙事》文中研究表明陈映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乡土小说家。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文学评论家,陈映真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本文主要以陈映真乡土叙事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主题、艺术特色、成因等进行考察解读,阐释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地介绍陈映真及其文学创作,梳理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说明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考察陈映真小说的乡土叙事主题,他的乡土小说书写最多的是底层民众贫困的生存状态,复杂的乡土情愫和民族意识,这些主题表现了他的民族精神。第二章则从艺术技巧的角度,探讨陈映真小说的乡土叙事特色,认为他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思交融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的影响,呈现出复调叙事、魔幻化、意识流等特点。第叁章则进一步探讨陈映真乡土叙事的成因。结合陈映真的个人气质、乡土文学观、鲁迅等其他作家的影响深入分析陈映真乡土叙事形成的原因。结语部分,则对论文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从整体上对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评价。总之,本文试图以陈映真乡土小说为基础,综合运用叙事学、心理学、意象学等相关理论,探讨他乡土小说丰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社会历史价值。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和乡土文学理论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大陆的乡土文学创作和第叁世界的文学创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武莎[2]2011年在《陈映真小说论》文中指出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性被人称道,其中既有鲁迅式的批判激情,又有基督式的温情博爱情怀;既有执着的自省精神,又有强烈的忏悔情结;既有忧国忧民心态的自然流露,又有对牺牲救世精神的高度礼赞……种种复杂的情感纠结让陈映真成为台湾文坛备受瞩目的独特存在。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将陈映真小说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样一个宽阔的历史视野中进行分析,探究其小说与鲁迅精神的内在关联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吸取借鉴,并进一步分析其小说复杂的文化精神内涵。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分析陈映真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介绍陈映真小说创作的外部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陈映真文学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分析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分别论述了其小说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凄美哀伤的语言风格;第叁章分析陈映真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吸取借鉴,着重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表达技巧及所受的弗洛伊德主义的潜在影响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探析陈映真小说的文化精神内涵,重点分析其小说中流露出的博爱情怀、人道主义、牺牲救世精神、忏悔情结等基督教中的文化精神和儒家文化中的父性权威、自省精神等内容,从而对其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结语部分总结了陈映真小说中西兼容的特性,并客观地分析了其小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周彩云[3]2018年在《论陈映真的小说创作》文中提出陈映真是台湾的着名作家,代表作品有《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忠孝公园》等,他的小说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备受关注。本文以陈映真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题材、文本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阐述陈映真小说的独特精神内涵。本篇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梳理陈映真小说的思想内容。从创作题材上看,可以归纳为:理想与现实的对峙、“省籍”与两岸问题、战争、“华盛顿大楼”与跨国企业、白色肃清事件等。紧接着分析陈映真小说中的文本主题:死亡情结、救赎忏悔反省的宗教精神、人道主义关怀以及民族认同感等。第叁节主要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为苦闷与彷徨的知识分子、“疯子”或“精神病”患者、跨国资本的参与者、闪耀理想之光的革命者、老兵形象五类。第二章分析陈映真小说的艺术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合理地吸收象征、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技巧是他小说的主要特色。在艺术结构方面,陈映真尝试运用一种类似于古代章回体的形式进行现代小说写作。此外,文体交融、人称交错等多种叙述手法的混合运用和改编圣经故事、神话传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陈映真小说的语言也独具特色,首先是小说中保留了一些字词的古文与文言用法;其次受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在句式句法上也会有倒装、被动等欧化倾向;富有诗意的语言也使他的小说总体上洋溢着一种忧郁、感伤的基调。第叁章主要探讨了陈映真小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挫折经验的影响、鲁迅的左翼传统和批判精神的熏陶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感染等几个方面。最后一章客观评析陈映真及其小说在中国文坛上的独特价值。陈映真是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台湾当代史的忠诚记录者,但同时他的小说中也存在着重复叙述、情节不连贯等问题。
王妍[4]2015年在《论陈映真小说的叁重视野》文中指出视野,从通俗的物理意义上来讲,是指人眼可看见的空间范围,即通过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从人文意义上来讲,也指人思想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将视野看作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他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等的集合。本文在探究陈映真的小说艺术世界前,首先对陈映真的视野进行探究。我们从许多小说文本中可以了解到,在他的精神心灵领域中,独特的成长经历让他形成的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态度,对事件对人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高度,这是他最主要的精神核心,这些通过许多方面日积月累形成的认知基本观点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倾向,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审美、兴趣、艺术观念和关注点的建立。陈映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历史认知和现实认知,因此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拥有了一种含有强烈个人独特意味的气质、个性和品位。这种在摄取世界、表现人生、展露思想时呈现出迥异于他人的独有气质,从他的字里行间一一展现,为他的小说营造出宏大的叁重视野。陈映真的创作生涯分为叁个阶段:1959到1965年这个时段里他的早期小说特点鲜明,文本色调是一片灰白色,字里行间充溢着满满的忧伤愁绪和无奈哀叹。这一时期,他主要将笔触对准贫困生活的悲情和理想失落的苦闷抑郁,并以此展现台湾社会的残败晦暗和人们对故乡的离弃;到了中期,陈映真的小说因作者丰富起来的人生经历而思想充盈起来,再加上受到西方思想狂潮的侵袭,他更加注重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更为宽广的角度展现社会和处理台湾问题,他开始以理性推开感性、凝视代替抗拒,色调逐渐清晰明朗,风格从“象征”走向“写实”,他更关注大陆人在台湾的现实主题,也开始深度批判60年代浅俗孤绝的知识分子;近期的陈映真,则站在更高的地方拥有更宽的视野,他主要探讨跨国企业对第叁世界经济、文化的侵略,以鲜明的意象描画第叁世界民众的心灵污染、扭曲、颓废,甚或抗拒与挣扎,描写理性却寓意沉重。陈映真的笔下,呈现着台湾民众不同时期的生存面貌,因此从七十年代末起直至今日,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陈映真及其创作都有大量的研究,充分展现了陈映真作品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如此一个拥有许多特征和标签的作家,想对他进行全面的分析难度极大。在本文中,笔者从陈映真的身份定位出发,在其所构建的叁重视野下对其作品进行具体的分类,分析陈映真各个视野下的主题定位以及精准表达,并推演陈映真的第叁世界视野、中国国族视野和台湾本土视野在他文本背后深层的主题和精神隐语。探讨这种文本展示对他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深度的表达。陈映真的父亲曾对陈映真叮嘱过:“孩子,此后你要好好记得: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其次,你是中国的孩子;然后,啊,你是我的孩子。我把这些话送给你,摆在羁旅的行囊中,据以为人,用以处事。”①陈映真不仅将这句话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更是将此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叁重视野对台湾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境遇予以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童八生[5]2005年在《时代的灵魂之镜》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结合目前学界关于知识分子研究与陈映真研究的成果,以文本分析来考察陈映真的政治小说创作,意在说明:特殊的经历给予陈映真别样的视野。走过台湾现当代历史“后街”的陈映真,以几十年一贯的努力从事政治小说的创作。这为他的小说带来一种在当代台湾弥足珍贵的批判性知识分子视野:他在小说中通过对人在时代大环境下的悲剧命运的表现,批判国际资本势力对台湾的侵夺,反思台湾政治和历史的变迁。陈映真对人的表现,尤其重在时代大力挤迫下的痛苦心灵。他的政治小说,堪称台湾的心史,是迥异于台湾正史的另一种民间的稗史,是观照现当代台湾政治和历史的一面灵魂的镜子。
徐婷婷[6]2014年在《论陈映真小说中的忏悔意识》文中研究说明陈映真是一位思想型作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台湾文坛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本文主要对陈映真小说的思想性进行研究,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对陈映真小说中的浓郁的忏悔意识进行解读,细致分析了其忏悔意识的思想背景、表现形态以及这种意识下人物的命运等等,深入地挖掘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陈映真的文学作品、文学地位以及其作品海峡两岸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对本文所要探讨的忏悔意识做一个基本的阐释。第二章,主要从苦难的历史记忆、传奇的个人经历、浓郁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以及内省的现代新文学传统的继承等四个方面阐释陈映真小说中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总结出陈映真式的独特的忏悔特征。第叁章,具体分析了陈映真小说中隐含的忏悔意识,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个人指向,表现为个人对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失落的忏悔和自剖;其次是社会指向,表现为对政治本质的戕害、消费主义下人的异化、文化失据下的文化荒芜等叁个方面的忏悔和批判。第四章,具体分析了陈映真小说中忏悔意识下人物的命运和出路,他们有人在良知与现实的对抗中走向疯狂和毁灭,有人在短暂的忏悔之后向现实妥协而走向虚无,也有人在反思与忏悔之后超越解脱而走向新生。结语,对全文中关于忏悔意识的论述进行总结,指出陈映真小说中这种忏悔意识对于作品解读以及现实生活的意义。
王向阳[7]2001年在《陈映真小说论》文中提出作为台湾文学中“精品”的突出代表,陈映真一直受到大陆评论界的深切关注。本文分别从分析作家的思想底蕴和艺术特质入手,探讨了陈映真所营构的丰富多彩的小说艺术世界。陈映真的思想底蕴是“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予以深切的关注和思考”。这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底蕴规导着作家艺术世界的营造,表现为他在小说创作中反复地诉说平民身心的苦难,表现为他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尖锐批判,也表现为他对那些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的肯定与认同;陈映真的艺术特质是对中西文学精神和技巧的精髓予以吸收和融汇,兼容并包。这种艺术特质也导引着作家创作时选择中西合璧的艺术技巧:把现实主义深沉的笔触与西方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意识流、心理分析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相融合。
邓全明[8]2005年在《青春、革命、诗歌:不可泯灭的追求——王蒙、陈映真、昆德拉理想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王蒙、陈映真、昆德拉叁位作家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地区,但都做过同一个青春、革命、诗歌的梦,在梦破灭之后,虽心态不尽相同,但对青春、革命、诗歌叁位一体的崇高追求的精神是相同的。
佚名[9]2005年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总目》文中研究指明本刊特稿当前大陆学界台湾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赵遐秋1·3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学〔台湾〕陈映真4·3詹澈、蓝博洲作品研讨会特辑在“詹澈、蓝博洲作品研讨会”上的开幕词金炳华4·8蓝博洲的报告文学和詹澈的诗〔台湾〕陈映真4·10詹澈: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台
黎湘萍[10]2015年在《文体与思想——论旅美台湾作家郭松棻的离散写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战后文坛中崛起的台湾作家之中,真正形成的自己的文体风格的,除了白先勇、陈映真、王文兴、七等生之外,就是郭松棻(1938—2005)。郭松棻有文字上的洁癖,一篇作品,而有两种版本,在郭氏的写作中似乎很常见。以小说论,《含羞草》(mimosa)、《写作》就有不同的版本。从版本的比勘,可以看到修改的痕迹和文体的追求和形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体背后的思想过程。郭松菜的文体所暗含的思想对于揭开战后台湾的思想闷局,尤有意义。从版本到文体到思想,逐层剥开郭松棻写作背后的思想苦闷和追求,从而进一步理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离开台湾到美国留学的一代人在冷战时期的思想的变化和写作的意义,本论文将其称作"冷战时期的离散书写"。
参考文献:
[1]. 论陈映真小说的乡土叙事[D]. 张纪梅. 江南大学. 2016
[2]. 陈映真小说论[D]. 武莎. 华侨大学. 2011
[3]. 论陈映真的小说创作[D]. 周彩云. 扬州大学. 2018
[4]. 论陈映真小说的叁重视野[D]. 王妍.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5]. 时代的灵魂之镜[D]. 童八生. 暨南大学. 2005
[6]. 论陈映真小说中的忏悔意识[D]. 徐婷婷. 吉林大学. 2014
[7]. 陈映真小说论[D]. 王向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8]. 青春、革命、诗歌:不可泯灭的追求——王蒙、陈映真、昆德拉理想小说论[J]. 邓全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5
[9].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总目[J]. 佚名.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5
[10]. 文体与思想——论旅美台湾作家郭松棻的离散写作[J]. 黎湘萍. 现代中文学刊.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