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支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呈扩大趋势,此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显得日益突出,它直接间接地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靠扶贫工程、财政支持不是根本之策。中国经济发展应立足于国情,讲求特色,寻找经济增长支点,同理,中国各地区的发展也如此。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在何处?什么可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理应成为此类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点。
一、文化经济及其特征
什么是文化经济?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文化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相对称的一个概念,它可以界定为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再生产而使其市场价值增值的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部门。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因为所谓文化,它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其他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能获得的能力。(注:Edward.B.Tylor:Primitive Culture.)因此文化经济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再生产,可以提高社会层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平、艺术鉴赏力,改善社会的风俗,此外可以提高居民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劳动能力,并规范劳动者的有效劳动行为,这实际上是产出了一种优质的人力资本,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经济是一种以生产人力资本或把人力资本增殖为目的与归宿的一种经济活动,所以它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
(2)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的清洁经济。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与表现,是丰富的现存资源,它的开发、保护与再生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源,只需要有一批有文化素质与文化鉴赏能力的文化人去发掘、再现。对于文明古国的中国,尤其是多民族文化聚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讲,这方面的人才是不乏其人的。因此,从投入来讲,相对于其他产业是较低的。而文化产品的价值,随着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文化产品将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其市场价值将呈上升趋势,所以,文化经济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经济。不仅如此,文化经济能够使自然社会相协调,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它还是一种清洁经济。
(3)是一种扩波型经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再生产,一方面可以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展示与市场化,将为当地经济开拓出一条“以文化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并加大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由此,还将会给民族文化地区的发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有力地刺激其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如此,文化经济的发展,还会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与思想境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由此通过文化经济的发展,又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而获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文化经济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点
1.丰富的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事实上,经济竞争与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独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难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的资源,比如说居民的独特生产技能,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这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也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以云南为例,该省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一千万以上,是一个民族大博物馆,因此,滇文化包含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土著文化。在云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先民古老的火文化、石器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而且积淀了先进的陶文化、青铜文化、稻作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云南的每个民族,在生殖、婚恋、丧葬、节庆、礼仪、法度、语言、文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个性鲜明的文化链。在文学艺术方面,云南堪称为文化艺术的海洋,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古谣、歌舞、戏曲、古乐、《南诏阁传》、《张胜温画卷》,如此等等,都闪烁着夺目的思想灵光和艺术绚彩。
2.经济增长理论演变的现实启示,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实际要求我们由增加要素投入转化为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那么,效率提高的动力在何处?经济增长理论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是劳动、资本、土地等内生因素和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制度等外生因素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的增长模型,实质是“唯资本理论”,认为资本的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索诺、斯旺、米德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特别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甚至上升为“技术决定论”。脉承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人力资本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阿罗·罗默的增长模型认为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终极决定性因素。卢卡斯把人力资本积累视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特别强调通过边干边学所形成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是产出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以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命,经济学家越来越强调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此,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作了充分肯定,他认为,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他说:“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注: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5-16页。)很清楚,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的进步与提高,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一般而论,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去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增加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人力的资本。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能够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尤其是发展那些能够进入市场经济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经济,则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力的。
3.文化经济的功能表明它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点,文化经济的功能概括地讲,主要有(1)可以展示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由此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而且还有他们的风味饭食、服饰、婚俗、礼仪、节庆、歌舞等特色文化。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由此则可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的实质和最高层次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近几年民族旅游热的出现,正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的追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果当地能够充分发掘并市场化,则必然会带来民族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吸收大量外来资金,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缺口,从而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的经济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层次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可以预见,文化经济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由此,文化经济将具有强关联的作用,它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建筑、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会带动文化商品制造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科技落后,交通不发达,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过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所以发展文化经济,对于改变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将有着重要意义。(3)发展文化经济,可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这里的发展,虽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但比经济增长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它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应是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大发展。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马恩全集》46卷,第104页—105页。)恩格斯指出,在公有制社会里,“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
马恩选集》第3卷,第322页。)很显然,发展文化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能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更具有意义的是,发展文化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一面镜子,通过建立健康、文明、高雅的文化活动,可以向世人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灿烂的文化。这对于发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进其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发展文化经济的实践构思
1.发展文化经济,应大力在特色上作文章。各地区的文化经济,一、应有独特性,即“唯我独有”或“人有我优”;二、应有代表性,即能够代表各地特点和民族特点;三、应有吸引力,即能够强烈地吸引人们到本地来。以云南为例,应主要发掘具有“云南的诱惑”的文化资源。如(1)苍山洱海—大理文化。它们既为“云南独有”和不可替代,又能充分代表展示云南特点和云南民族文化;(2)玉龙泸沽—东巴文化。它们能充分体现云南民族和地方特点,是文化探秘、艺术发掘、风情体验的宝藏;(3)西双版纳—贝叶文化,这里不但代表多元的民族文化,而且沐浴出“异国”风情。它吸引着国内游客旅游观光,又吸引国外游客来此旅游休闲还有南亚客人到此访古寻根。(4)春城石林—滇文化。滇文化是以云南古代地域文化为代表的云南各民族文化,这个文化资源体载运着云南远古和近代的历史。
2.树立产业意识,构建文化买方市场。在观念上应把文化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必须像其它产业一样,要讲究对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再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即要讲求经济效益。文化生产必须适应现代文化消费的快节奏和选择性,文化产品要适应居民的消费方式、水平与层次。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摸清楚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找准发展重点和方向,编制发展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与质量。不能仅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阶段,要有统筹规划,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
既然把文化经济视为一项产业,则文化产品就是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而“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4页。)为此,就必须构建文化买方市场,尤其是在文化资源集聚地的地方,就更应该构建有一定规模与影响的文化买方市场,可以这样讲,文化买方市场的构建,既是文化生产繁荣的体现,又是文化生产效益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文化买方市场使文化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加速度,由此会推动文化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升,促进文化资源的深加工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3.加强文化经济发展的软硬件建设。文化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部门,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持和配合。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缘,交通、通讯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除做到硬件建设外,还要做好一些软件建设,如大力培养或引进有关文化、艺术、人类等学科的专业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并知道如何欣赏、宣传本民族的精湛文化;重视和加强促销宣传工作,要加强对外宣传,文化产品要讲究包装,要有形象意识与品牌意识。
4.解放思想,培育多元文化经济的产权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经济基本上是由国家、政府组织的,那里,对于文化生产,基本上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讲文化艺术,不讲经济;只讲文化生产,不讲文化销售。事实上,在文化产品只属于一个产权主体时,则不可能进行文化产品的市场交换,也没有经济利益驱使人们去改进文化生产以适应市场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要在不同经济主体中进行产品的交换,则必须培育多元的产权主体。因为产品交换,实质上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只有文化产品归属于不同产权主体时,才能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才能繁荣文化市场,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鼓励国家、集体与个人共同来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加速文化经济的产权制度建设,从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的大发展。
标签: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经济增长理论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