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国制造业_中国制造业论文

振兴中国制造业_中国制造业论文

振兴中国制造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有选择地引进 有目标地赶超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如何利用好世界制造业这一轮战略性转移的大好机遇,有选择地引进、有重点地吸收、有目标地赶超,把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同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应下功夫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要抓紧制定出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发展规划,更大胆地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勇敢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制造业现有基础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21世纪我国制造业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

(一)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21世纪初叶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重点。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两大类制造产业的发展,我们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只要我们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我国服装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成本将会更具国际竞争力。进入WTO以后,我国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环境将会更加改善,只要我们加大产业的组织程度,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和保险等方面制订鼓励优惠的政策,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我国服装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就一定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二)对于具有巨大国内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更加积极地实施“以我为主”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新型建材和农业机械产业,由于受运输条件、生产成本和产品特殊要求的限制,国内企业同国外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产业要更加积极地实施“以我为主”的发展战略,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档次和用户服务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用适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占领市场。

(三)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我们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更大胆地实施“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

汽车、重大装备、石油化工、飞机制造、钢铁和半导体、计算机及通讯类产品都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这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我们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但是,我们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更大胆地放开国内市场,就可有效地把国外技术和资本吸引过来。也只有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制造业的一切先进技术成果,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经济超越式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多的市场限制不仅会阻碍国外企业的进入,而且也会降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对外开放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究竟是让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还是最大限度地把国外技术、资本引进国内市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两种选择。最大限度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不仅可以把利用外资同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企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得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好处。因此,尽快改革市场准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外资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进入汽车、重大装备、石油化工、飞机制造、钢铁、半导体、计算机和信息通讯制造业领域,积极支持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发展赶超战略的重要外部条件。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快对制造业现有重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努力推进企业制度的创新,不断增强重点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尽快在上述制造业内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进口替代产品和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的企业。

(四)集中优势力量,按照“有限目标”的原则,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加快培育一批21世纪新兴制造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世纪制造业的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按照“比较优势”和“有限目标”的原则,组织力量、集中目标、重点投入,抢占一批具有21世纪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未来高增长潜力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实现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发展。

要确定有限目标。根据我国现有的国力和产业基础,“五中”全会提出,要“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我们只有瞄准有限目标,集中力量,才能取得重点突破。

要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首先,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大基础技术和尖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的投入,努力增加高新技术成果的储备;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创新体制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保证;第三,要加快培育风险企业成长的步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转化的“温床”和基地。第四,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科研开发机构,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资源和信息的共用共享。

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核心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在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只有在选人、用人和分配制度上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创造更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为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更好的舞台和环境,真正承认和体现人才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占据拥有高素质人才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组织结构散乱 技术开发落后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是:

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就制造业的生产总量来讲,我国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七位。不少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钢、水泥、化肥、化纤、数字程控交换机等重要产品产量为世界首位。但按人均制造业产品数量来比较,我们就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地位。

例如,2000年我国的汽车产量仅有207万辆,其中轿车60.7万辆。据有关资料统计,1996年美国平均1.8人就有一辆轿车,德国每2.1人有一辆轿车,日本2.9人就有一辆轿车。2000年,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轿车产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左右,而一亿人口的日本却占21.3%。人均制造业产品的水平,不仅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生产的规模,而且反映了一国经济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低水平制造产品的相对过剩,替代不了高技术含量制造产品的绝对短缺。

制造业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

到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一方面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据有关部门1999年对我国514家机械制造企业2009种正在生产的主导产品调查统计,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一些机械企业1990年就已经做到了“三个三”,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三年,产品的试制周期为三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三个星期。特别是在全球性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技术的融合水平太低,高新技术与现有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与其它领域技术、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的融合和发展都太慢,因而我国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迟缓。另外,作为研究开发主体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开发投入薄弱,科研开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如美国和英国科研经费的84%和97%集中于万人以上的大公司。

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

制造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状况十分突出,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例如,位居我国汽车行业销售额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为560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排名第1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的2.1%。

即使是我国生产多年的传统产品,也远未达到合理规模的要求。目前全国普通机床年产量约为58000-60000台左右,但生产厂家达90多家,平均每厂仅为650台左右。而日本森精机床公司一家年产数控机床即达4500台;叉车全国年产量约为20000台左右,分散在54家企业生产。

由于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的巨大差距,使我国制造业在跨世纪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面临着组织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

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管理水平的差距主要反映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产品质量不高一直是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产品质量不高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外在品质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内在技术水平上。目前我国主要机械制造产品中,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5%。一方面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原机械工业部对9省市639家重点企业的调查,1995年生产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的仅占17.8%,居国际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6.9%,居国际20世纪70年代初水平的占48.7%,还有7%的产品属于20世纪60年代水平。目前我国生产金属切削机床2500多种,其中数控机床品种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就达54%。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如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力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复合加工技术、集成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开发和运用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则更大。

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增长的质量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不仅体现着生产力先进的水平,而且体现着体制和管理的先进程度。目前我国机械行业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约为2200美元,而美国、英国分别高达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

由于受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制约,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一直较低。

1996年利润名列世界500强之首的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为75.13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2392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同年利润总额1087.95亿元人民币(130.854亿美元)的57.42%。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较低,所以制造业内部资金积累和再投资的能力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1世纪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在过去的20世纪中,是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在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都把制造业作为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石。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

目前美国的产业结构是:服务业占70%,农业占3%,制造业占20%。尽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例很高,但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始终超过20%,拉动其他产业化30%,拉动经济增长率40%。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制造企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所从事的全部研究开发,它们提供了制造业内外所用的大部分技术创新。”因此,“美国除继续在世界市场参与制造业竞争外,别无选择。”

(二)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21世纪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是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日本企业雇员从1972年到1992年由3100万人增加到4600万人,约增1500万人,但制造业的雇员始终保持在1100万-1300万人之间,呈现一个稳定的就业态势。

(三)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般来说,目前制造业大体属于传统产业,但制造业并不等同于传统产业,制造业同样包括高新技术的内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先进制造技术”(AMT)的出现,使世界范围的制造业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资料

中国制造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有了一个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按同口径推算,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1880亿元,占当年GDP的35.6%。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800多万个制造业企业安置了13934多万人就业。因此,无论从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21世纪前5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 (当年价格;占全部的%)

1979 1985 1990 1995 2000

农业 31.2 28.4 27.2 20.6 15.9

工业 47.4 13.1 41.6 48.4 44.3

采矿和采掘业 1.11.2 1.31.4 2.8

制造业40.2 35.4 33.6 37.6 35.6*

服务业21.4 28.5 31.3 31.1 39.8

标签:;  ;  ;  ;  

振兴中国制造业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