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元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今时代,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凡的睿智与胆略勇立潮头的时代巨人。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特色是一个高屋建筑、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分析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可以看到它的整体体系结构主要是由目的元、目标元、导向元、能力元、活力元五个系统构成的整体科学体系,可称为五元构建。我们学习特色理论,只有从整体系统着眼,才能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其内在的精微,掌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一)目的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目的元是特色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全部改革思想及全部战略的最终出发点。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告诫人们:“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985年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显然,这两条原则比党的十三大报告概括的社会主义七条特征更为集中和接近本质了。八十年代末,他在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进而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致富,我们从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致富,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时,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面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论断是对特色理论目的元高度精辟的概括。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包括了目的和达到目的途径两个方面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呢?有两个途径:一是生产力方面,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就突破了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并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二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就同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导,否则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会落空。应当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公有制是手段,而对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公有制是基本特征,是必须坚持的。对此,邓小平同志讲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产值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有它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为两个根本的原则:一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二是以劳动者的差别为前提,用劳动作为分配尺度。因此,按劳分配表现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此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导,虽然在邓小平关于目的元的论述中没有明提,实际上已经涵括其中了。从以上目的和途径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途径是重要的,它是实现目的前提条件,但目的最重要,是“本质的东西”。邓小平同志历来最关注、最强调、最重视的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讲的共同富裕,不是仅指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共同富裕,还包括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更多的是强调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不是传统观念的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富裕。由此使目的元形成了一个科学严密的系统,从而科学地指明了在我国所处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面。
(二)目标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所深谋远虑的问题之一,即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高效发展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道路、途径的问题。目标元作为特色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和系统,是为生产力发展创造充分的体制和条件的系统。因而具有关键意义。在这个问题上,他以超前的观念、犀利的目光和卓越的胆识,在新形式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和途径。
早在1979年11月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等人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1985年他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讲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显然,这已带有明显的否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了。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而提出了冲破多年来禁锢着人们头脑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党的十四大终于作出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而使我国历经漫长曲折的道路乃至付出巨大代价所求索的生产力发展的道路途径问题得以解决。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思想,为我国架起了通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桥梁,这是一个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现代系统工程,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
(三)导向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邓小平同志深谋远虑的另一个问题。而这要靠导向系统的制约保证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失去导向制约的系统,都必然会偏离或背离目的和目标,使系统遭失破坏。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思想,体现了他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战略目光和政治态度,以及他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嘱托。
一定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所反复强调的。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又讲道:“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985年9月和此后不久,他进而深刻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他多次反复强调了以下思想:(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我们说的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全局的是这个事。(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要搞好,不出事。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按着“四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4)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5)要建立健全法制,靠法制靠得住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由以上思想可以见得,邓小平同志对导向元系统的构建,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能力元--经济发展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
能力元是特色理论体系的支持和推动系统。如同火箭升空需要强大的推动力一样,要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辉煌,则需要具有强大的现代科技能力。能力元是邓小平同志对特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也是一贯的思想。
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之后于1978年3月,他又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1988年9月他在接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进而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同年10月他继而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民族能力的英明论断和深刻思想,把特色理论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是一个高位进入的重大战略思想。
然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赢得又靠教育。把科技--人才--教育作为一个紧密相关的统一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1977年5月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他就讲道:“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85年他又讲道:“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1992年初,在他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些讲话,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在特色理论体系中对能力系统构建的完整思想。只要我们深入贯彻实施,就能够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五)活力元--充分发掘调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面对国际经济的激烈挑战和竞争,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最终要取决于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有无内在的充足的活力,这是决定我国经济生机的关键要素和中心环节。怎样才能最充分地发掘调动这一活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特色理论体系构建的一个最终落脚点。
农业和工业是决定我国经济的两大命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尤其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然而长时期以来这两大命脉都处于缺乏内在活力的状态。问题出在体制和机制上: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着弊端,由此制约了经济主体内在经营管理机制的创生,因而必须进行改革。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活力元系统构建的主体思路。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曾尖锐地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当前最迫切地是扩大厂矿和生产队的自和权,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性。……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他还指出:“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只交责任,不交权力,责任制非落空不可。”此后,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此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这就为极其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根本课题。
经济体制又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198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党政要分开,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益,克服官僚主义。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邓小平同志关于增强经济内在活力的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只要我们按着这一思路深入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成百万个企业及其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定能出现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
在以上五元之中,目的元是核心,居于中心地位,其它四元紧紧围绕目的元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五元中的每一元,都是特色理论整体体系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既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地共同作用于一个整体,由此构成了特色理论体系。而纵贯于这一体系之中的是一线,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谓一线贯五元。其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是特色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学习特色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地把握这个精髓和灵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实事求是作为出发点和指导方针。背离了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不科学的、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正因为如此,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思想的一大突出特点。邓小平把自己称为“实事求是派”,把他的创造都归功于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把他的特色理论思想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根大树所以能具有博大的生命力,所以能开出灿烂的时代之花,结出丰硕的时代之果,就是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实事求是的沃壤之中。正因为特色理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这个实际,和从世界政治发展形势与经济、科技发展的“世情”这个实际出发的,所以成为指引我国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与时代发展契机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
其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仅有面对实际的务实态度,而思想不解放--没有变革实际的新思想,新思维,新办法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勇气,只能是懒汉或懦夫,还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讲道:“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根据我国的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就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统一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正因为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尊重实际和实践的科学态度,以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崇高革命责任感,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形成了他精辟深邃的思想和改革理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了丰功伟绩。
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结晶,也是长期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实践经验、理性思维与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光辉结晶。我们要精心学习和领会特色理论体系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其实质和精髓,以特色理论为指南,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去创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更大辉煌。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