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的阴柔之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柔论文,唐代论文,之美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代,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诗歌按风格分,主要有阳刚、阴柔、平和三大类。其中阴柔之美是许多作者努力尝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种艺术风格。
阴柔,表现于人性中,是以柔顺、和悦、含蓄、贞丽、静美为特征的;而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倾向于绮丽、柔美、婉约、华艳、清秀等女性美的特点。细加辨析,阴柔之美又可分成浓丽与清秀两类。
晚唐温庭筠的诗可谓是纤浓华艳。他写诗词追求浓词艳语。如“神交花冉冉,眉语柳毵毵。却略青鸾镜,翘翻翠凤篸。”另如《牡丹》诗:“水漾晴红厌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色泽浓艳,光彩炜烨,姿态婀娜,柔情荡漾,声色谐美,情采并茂,可谓亦物亦人,尽得风流。又如李商隐,有人曾用“包蕴密致”,“绮密瑰妍”,“深情绵邈”,“沉博绝丽”等词语描述他的独特诗风。他的诗首先体现出委丽深婉的特点。比如《无题》之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勤为探看。”全诗用比兴象征手法写与所爱女子别离的感伤和别后的深切思念,回环往复,委婉深至地表达了离别相思和坚贞的爱情。李诗还具有朦胧含蓄的特点。在一些描写朦胧月色的诗中把月光笼罩下的景物写得若明若暗,如梦如幻,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朦胧静谧之美。在《锦瑟》中以烟月、杜鹃比兴象征,写出迷离惝恍之境,托意若有若无,若近若远,可喻不可喻,以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典雅精美,情韵深长,善于用典,工于造境,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
与浓丽绵密相比较而存在的清丽明秀,是另一种值得品味且意韵无穷的诗风。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品仅用“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等几个景物暗示出早春二月的风光,语言明白如话,没有华艳言词,但却清新可爱,语浅而意深,使人读了如置身其境,亲眼看到了江南早春的明丽景色。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作以极为准确、精细的传神之笔写出早春小雨的特点,语言平淡、清新、自然。又如刘禹锡《望洞庭》在秋夜清凉的湖面上,微波丝毫不动,一轮秋月挂在天空中,皎洁,光亮,倒映在湖面上,就好象是湖面上的一颗青螺。作品写出了洞庭秋夜的天空开阔,明月湖面的两相辉映,诗境空旷、深邃,而意味深远,值得细细玩味。其他如韦庄的一些诗受江南吴歌影响,所作诗词清疏明秀,不同于温庭筠词的浓艳密丽。能给人流畅明快的感觉。
纤浓与清丽是诗词的不同格调,两者都是唐代诗人喜爱并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风格。它们各有所长难分轩轾。就如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其身分、环境虽不同,气质风致也两样,但却都是人们普遍加以肯定、赞美并极为珍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