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选择与分析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模型论文,特色论文,价值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0)08-07-0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特色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在学校实践层面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于学校特色建设也有较多的阐述,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学校特色建设将更受关注。
虽然特色建设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但校长们对于特色建设涉及的许多问题仍有困惑,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一个是理论层面的,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主要的价值选择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什么是特色、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特色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特色的判断与评价、特色与学校教育的全局工作及中心工作是什么关系等等,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特色”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操作层面的,应该怎样来策划、培育、评判学校特色建设?这就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模式,以便帮助校长更加清晰地思考与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当然这两个问题是分不开的,明确特色建设的价值是进行特色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而特色建设分析设计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将学校特色建设引向深入,使其系统化、真正凸显其价值。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支点
价值体现为对需要的满足,价值选择就是要确定我们以满足什么样的需要作为特色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政府官员、教育管理研究者、各类学校领导及各界人士对学校特色的众多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关于特色建设的价值选择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有侧重的。概括地讲有4种类型:
一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强调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瞄准特定的类型、规格与层次,并力图使学校的全部工作围绕这样一个特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从而形成学校间的错位发展与学校的独特性。这是定位于育人目标的价值选择。其立论的依据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学生的发展只有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学校办学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只有紧扣社会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办学的价值。因此,学校只有审时度势,明确自己的育人目标与办学定位,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才能真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为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要求,强调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与学校个性。这种价值选择强调的是在育人过程与模式上要有特色。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样的,但对于承担素质教育基本任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教育体制比较统一,教育模式相对单一,这些学校应当在坚持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更加适合本校不同学生实际的、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学有所长。从这样一种价值选择出发,学校要以特色建设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让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学校特色的主要标志。
三是从办学要素、条件的独特性来看,学校教育应该因人、因地、因条件来规划与实施,在适应特定条件的同时创造出学校的特色。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也不可能存在办学要素、条件完全相同的学校。如果说不同学校的规模、校舍、教学设施、校内外环境可能大同小异的话,那么作为办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校长也必然会在诸如教育理想、管理思想与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因此,学校的文化也必然有差异。有效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校办学要素、条件上的各种优势,可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形成学校的个性与独特风格。当然,从办学要素、条件的独特性发展到学校特色,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创造的过程。学校特色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特产”,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特定条件主动培育出来的“名产”。
四是从培育与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需要出发,学校可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集中各种资源,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争取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认同,确立起学校发展的优势。学校办学处在一种竞争环境下,如何赢得学校内外部的认可,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是校长和全校师生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单一标准、单一轨道上的竞争,对于多数学校来说注定难言优势。学校只有选择好突破口并实现真正的突破,才可带动学校更好地发展。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影响力,是相当多的校长热心于特色建设的主要价值选择。
应该说,每所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选择都会涉及上述几个方面,这些价值支点之间是能够统一起来的。一个好的办学特色定位,应当是在系统思考这些问题并使其产生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但无论如何,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育人,归根结底,特色建设是为育人服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离开学生的发展而追求所谓的特色,或者将学校特色建设的这些价值支点肢解开来,都会带来特色建设的偏差。
二、从《规划纲要》中有关学校特色建设的论述来看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价值选择的特点
与以前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相较, 《规划纲要》中对于学校特色问题的阐述无疑是最多的,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其对不同阶段教育的阐述是有区别的。仅从文本来看,《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的态度是不同的。
《规划纲要》中论述学校特色问题主要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在总体论述中强调“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这里,它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作为工作方针的组成部分,作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在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时,《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二是在对各类非义务教育的分类阐述中强调要办出学校特色。如“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些表述中的“特色”概念是与“高质量”、“优质”紧密相关的,与“同质化”相对而与“多样性”相近。特色可以是“定位”,也可能是“培养模式”,还可能是“办学理念与风格”。特色的发展有赖于落实办学自主权,有赖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与育人模式。
但是,《规划纲要》全文没有一处明确提及义务教育办学特色问题,这与对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的表述明显有别。而且,其对义务教育某些意义上的特色建设还采取限制性的态度。比如:强调对义务教育学校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类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建立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完善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等。这些措施,实际上限制了通过选择学生、提供办学条件的特殊保障、提供特别的课程支持、长期培育本校干部教师治校理教风格等办法来发展学校特色的行为。
从文本来看,《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学校与非义务教育学校的特色建设在政策导向上是有所区分的,但这种区分并不能理解为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合理的理解是,《规划纲要》作为站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高度上出台的文件,更加强调学校要通过办出特色来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要。因此,其中关于办学特色的论述更加侧重于育人目标定位上的特色,这种特色更多的是要通过独特的学科方向、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标准等反映出来。义务教育担当着提高国民基础素质的重任,其教育目标与相应的课程设置及其他教育制度总体上具有统一性,都服务于为各类人才培养奠定基本素质的共同目标。义务教育学校也要办出特色,但这种特色还不是直接在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层次上体现出来,也不可能通过学科与专业分化来体现。义务教育的办学特色应当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上体现出来。《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能够真正树立起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教育观念,切实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通过学校教育的创新,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这些改革要求,实际上也为义务教育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三、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分析模型的构建
在对“特色”概念已有较多共识的前提下,特色建设的实践还需要明确一些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围绕实践问题构建一个分析模型,以较直观的方式帮助学校管理者建立一个分析特色建设的框架,无论对于规划设计学校特色建设,还是对于诊断评价学校特色建设的水平,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以五边形模型(见图1)的方式对这些基本问题作一简要的解释。尽管这一模型尚不完善,但笔者在与来自不同省市的大批校长进行交流时发现,这个模型还是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图1:学校特色建设的五边形模型
“结构”:学校办学特色无论其显现出来、被人认知的“亮点”何在,它本身都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或系统。办学特色一定有其特定的某些理念作为支撑,尽管这些理念有时是不自觉的。办学的特色也一定要通过学校制度、行为与环境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没有这些方面的支撑,特色只能是空中楼阁。办学特色的最终归宿是导出积极的办学结果,这种结果归根结底要落到学生的发展上。理念、制度行为与环境、结果三个方面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特色体系必然是三者的高度统一。建立起特色结构的观念,有助于那些开始谋划特色建设的学校建立一种系统思考的方法;而对于已具有特色的学校来说,它也是诊断与提升办学特色的有效方法。
“层面”:许多研究者都把特色分成点上特色、面上特色与整体特色三个层次。这种分类有助于人们清晰地分析某一办学特色的特征,便于校长们规划特色建设工作。对于不同层面的特色建设,需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与实施路径。但将此三者称为特色的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值得商榷。一方面,这种分类其实还是形象比喻式的,适用于各种专业组织,还没有从学校教育组织内部的规定性上作出界定;另一方面,“三个层次”的概念实际上预先规定了整体特色胜于面上特色,面上特色胜于点上特色,而这种假设在实践中并不一定站得住脚。
“类型”:特色可以有许多分类的办法,可详可略。本模型中将特色分为“教育理念特色”、“学校管理特色”、“课程教学特色”、“项目活动特色”,实际上是将学校教育的主要方面都囊括其中。其中每一种类型,又都可再作细分。如“学校管理特色”,还可以分为办学体制的特色、管理体制的特色、管理风格的特色等等。十多年来大家总结出的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经验,已经为各种类型的办学特色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特色建设的类型分析,可以为学校设计特色建设打开思路,有助于校长们作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选择。现阶段,学校特色建设要特别关注课程教学领域的特色建设问题,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
“阶段”: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孕育、初级、发展、成熟、高级五个阶段。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从特色的鲜明性、认可度、影响力,特别是通过特色对促进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作用等维度作系统的研制。明确特色发展阶段,有助于校长们科学评价学校特色的发展水平,鼓励学校特色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同时,也有助于校长们更好地理解稳定的办学特色是长期办学历史积淀的产物,是坚守的结果,不可急功近利。
“路径”:一般来说,特色建设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点上突破再逐步扩展到面上与整体,这实际上是特色建设实践不断拓展的过程;另一种路径是先有一个整体特色的构想,再一步步到办学的方方面面,这通常是由有特色的教育理想、办学整体思想逐步转化为办学实践的过程。但许多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的过程,与某些方面办学特色的实践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也存在一种混合的路径。当然,本模型中的“路径”只是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具体到学校设计或诊断特色建设,还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工作路径与实施步骤。
学校特色建设涉及许多问题,这样一个分析模型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但是,对于特色建设实践来说,有关学校特色的结构、层面、类型、发展阶段、建设路径等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之间也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设计与诊断分析学校特色建设,需要将这五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