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集群论文,旅游产业论文,生态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9479(2006)02-0066-08
1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提出的背景
从人们旅游意识的苏醒到旅游需求的旺盛增长,现代旅游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新的经济环境,旅游产业发展已步入调整时期。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及发展方式的选择决定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济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带来竞争的加剧,生态危机引起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现代产业经济已呈现生态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
1.1 纵向持续发展-生态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生态革命促成了生态与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绿色化含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广泛的产业生态化现象,使生态环境和产业领域产生了全方位地渗透与融合。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利用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延续以及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演进,其本质是现代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生态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依据并将其具体化的高级产业形态,是产业持续的循环组织形式。所谓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在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循环利用物资,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环境友好性、旅游资源的生态依赖性和旅游景观的可重复利用性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等产业特性,使其更适应生态化的发展要求。
1.2 横向空间布局-集群化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旅游产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集群化的诸多特征:首先,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复合体,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化扩张导致了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日益融合;其次,旅游市场的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新的要求;第三,应对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涉及面逐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第四,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具有地方根植性,促使那些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部门在同一地理区域范围内以相同的服务对象(旅游者)而聚集。因此,旅游业是由绝大多数原先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个产业集群[1]。
1.3 生态化与集群化两种趋势的融合
集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这种聚集对产业融合和渗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产业生态化中资源持续循环的特征将贯穿未来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之中,产业集群也因生态化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生态与产业的互动,形成生态产业一体化和复合化,最终产生了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即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集群。具有产业生态化特征的旅游产业集群与具有集群形态的旅游生态产业系统,是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根本特征。
2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
旅游产业属于垂直型企业集群[2],即通过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将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众多旅游及相关企业联结在一起,各企业始终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为导向,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及生态需要而展开信息、资金、人员的交流。
从区域角度看,旅游产业生态集群就是按照旅游产业生态与区域经济原理,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基础上,将网络型产业生态体系与社会发展系统及资源环境系统进行系统耦合,在物质能量代谢、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等方面进行优化,降低旅游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物质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生、自然生态与人工产业链结合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旅游目的地空间资源,发挥区域旅游产业整体优势,提高其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力,以达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及社会和谐的目的。
3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生态内涵分析
3.1 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经济复合性
旅游产业过程是通过技术改造和组织,利用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来满足人类生活的精神享乐追求,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旅游活动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旅游价值流沿着人与自然间及人类相互间的交换链进行循环和转换,实现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复合系统形成。旅游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许多共性(表1),因此,旅游产业系统是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
旅游活动应该是“只带走照片,不留下脚印”的过程,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景观资源利用理论上应做到循环性,但“永续利用”的前提是旅游者的生态足迹应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而旅游产业经济系统基本上是直接沿生产者到消耗者的单向过程,缺少循环再生过程,系统内的排放物没有在系统内部消化和再利用,而是直接进入了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实现产业生态过程的关键是努力实现旅游者产生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实现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完成生态系统的自循环。集群内的物质和能量通过自循环,将产生的排放物在系统内部消化掉,尽量避免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遭受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现象。具体措施可以从旅游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两方面进行: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生活污水及垃圾的集中处理及循环利用;建筑风格色调与周围环境协调,利用环保材料,管道、线路埋设;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利用当地土特产作食物原料、生活垃圾作农家肥或沼气化处理等等。总之,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是旅游消费行为的执行部分,也是生态旅游地的建构者,在承接生态消费者的经济消费的同时,再负责将消费的一部分费用归还旅游地,进行其发展、保护、整治等任务。
3.2 旅游产业基础-资源的生态依赖性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并依赖生态资源的供给。而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价值共同构成了吸引旅游者的力量,并经由旅游经营商整合成旅游产品,向目标客源市场投放,资源因之成为出售对象的组成部分。地理因素、文化基因、社区特质、民族习俗等是构成旅游资源特色的基本要素,而这些要素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表现出的长期历史积淀。因此,旅游产业不仅依赖于生态资源的供给,还依赖于生态资源保有状态的良好,而自然景观资源的不可再造性和不可移置性,使旅游产业具有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完全依赖性。人文社会旅游资源是人和自然共处的历史展现,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表现,它在动态平衡中不断调适,最终以和谐状态存续到现在,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和把握首先要维持这种社会生态的平衡。
3.3 旅游产业上下游关系的网络组织性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逐步投入与不断产出的、连续的生产过程。每个旅游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是整个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各生产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的生产状态与经济效益直接制约着其他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表现出生产过程的整体性与产品生产的组合性,这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的显著差异。旅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产业组织间既有纵向关联又有横向关联,因资源的区位特征还会产生区位优势指向。横向上,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小到企业的某个部门、单个企业,大到整个行业、整个产业,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共同宗旨却使他们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休戚与共的集合体。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的先后顺序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层次关系。
3.4 产业群落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比单一性更具有活力,这一特点表明,各旅游要素企业以及跨要素集群的企业关联与链接及其组织形式的存在可以增强集群系统内部的功能与活力,进而实现集群系统的可持续演变。旅游产业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群落内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使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在外部形态上,旅游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一群企业的松散结合,如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环城游憩带等。如同生态系统获得一种事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一样,旅游企业在其上下游的价值链中也往往同时属于数条价值链,甚至不同的群落。旅游需求在客源地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富集促进了客源地诸如旅游批发商、零售代理商等相关机构的出现,旅游目的地的不同性质企业的聚集才能实现旅游者多样需求的满足,伴随着旅游者通过旅游交通而完成的空间位移,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旅游关联企业便形成了跨区域的产业群落。培育生态化的旅游产业集群来实现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产业素质。
3.5 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性
旅游产业价值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生产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形成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链接,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3]。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一个由市场需求所引导的自发过程,是在商业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差异化产品的和服务的供给者依附于此,都从中得到经济利益,取得增值效应。旅游需求的满足是依靠旅游线路的设计来完成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将各旅游相关部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线路安排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从价值链的分析来看,服务性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创造无形价值。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优质服务而增加价值,也可因服务欠佳而减少价值。旅游要素企业主要提供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的无形服务,服务自身带来的附加值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产生增值的根本原因。旅游业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成为唯一直接提供高附加值服务产品的行业,而高附加值的产生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充分融合与协调演进。
4 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空间结构
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因旅游者的空间位移而形成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大区域,旅游客源地聚集有旅游活动开展的必要性要素企业,如旅行社、旅游网站、旅游交通等;旅游目的地是实现旅游需求的最终要素企业的区域空间,在此空间范围类,嵌套着集群企业要素的层次结构,其中包含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即直接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自然环境的关联产业(图2)。它们因彼此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围绕旅游资源产业形成集群。按照美国区域学者马库森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群属轮轴式旅游产业区,它以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为轴心,在其外围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它们服务于相似的顾客群体,因提供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或产品而自发地集聚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在异地空间聚集的必要条件。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外围,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4]。这些企业不仅在地理上靠近,而且集体协作,使集群内企业个体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旅游产业生态集群并非独立存在,在依赖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它还与区域内的农业、食品、文化、体育、教育及机械制造等其他产业群相联系,在自然、社会及经济要素间进行能量及物质的交换循环。
5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培育—以神农架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神农架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区,拥有大量丰富的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截至2004年旅游业综合收入为1.5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5],生态旅游成为林区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神农架林区的规划目标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生态链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选择“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神农架特色的优势生态产业群。作为神农架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构建旅游产业生态集群,对进一步促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6]。
5.1 不同层面旅游产业集群组织体系的构建
5.1.1 集群的核心层面-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以项目为载体,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发展精品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实施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珍稀植物园、生态野人谷、大九湖高山湿地生态旅游等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开发和拓展,进一步增强神农架旅游区的资源富集程度,通过扩张产生生态经济规模效益。核心层位于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内,为生态环境较好的“黄金旅游”之地。以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导,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由单纯的观光型向光观光度假复合型转变,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科普旅游、森林旅游、探险旅游等产品系列。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资源开发项目申请准入制度,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严格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
5.1.2 集群的要素企业层面-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依托等旅游中心集镇强化服务业设施,以松柏镇、木鱼镇、红坪镇、下谷坪乡和大九湖乡为核心打造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地。结合各城镇的条件和特色,以现有服务设施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在纵向上完善旅游者全过程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求的满足条件,完善旅游产业价值链:利用当地资源特色,建设乡村旅馆、特色商品街;重点建设神农架国际会议中心、神农架接待中心和五星级酒店等高规格旅游接待地,与现有低规格的宾馆在接待对象上形成互补,提升整体接待能力,产生规模效应;规范“农家乐”家园式餐饮服务项目,减少污染的产生。
5.1.3 集群的相关行业建设-完善相关行业的功能,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以旅游业为主体,完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银行保险、海关、建筑、媒体、园林、环保、教育等行业功能,推进彼此之间生产或服务的合作与交易,强化集群各层次企业之间多方面的互动联系。具体措施是:建立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建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调控机制;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鼓励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5.2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生态持续力的培植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持续力是适应发展变化的群内动态平衡及长久竞争优势的维持力,是旅游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5.2.1 建立创新机制
产业集群必须在企业竞争与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机制,形成集群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持续力是一种持续的改善和自我提升,这种持续的改善和自我提升通过创新行为实现。持续的创新使得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从而使得集群内部获得足够的质变能量,对外则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地方政府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具体措施有:①主动营造凝聚当地社会文化特色的、创新的旅游产业文化和环境,使信息知识和创意得到交流传播,培育旅游企业的地方化学习能力;②通过制定政策提高企业从事创新的激励,以提高经济的技术进步率和经济增长率,包括绿色技术创新与流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研发投入以及为经营者提供的服务;③积极培育集体生存的文化、积累区域社会资本,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础投资,将企业根植于地方经济中,增强地方经济的创新能力。
5.2.2 实施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策略
旅游业是由绝大多数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集合体,但提供同类项型服务的企业仍然存在,而旅游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复制性,同质性产品的过多出现会导致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最后将出现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恶性竞争。过分的价格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利润,对集群竞争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同类企业间产品和生产效率的差异性,避免集群产品过于单一。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质量监督等措施来增加集群企业间的差异程度。
5.2.3 保持与外界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生态化集群是将封闭的经济系统与开放的生态系统进行耦合,只有开放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才能维持低熵均衡水平。开放的集群组织比封闭的集群组织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旅游产业生态集群虽然保持一定的空间聚集和内部联动,但绝不是完全独立的群落,需要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才交流、资金交流和信息交流来保持区域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禀赋的动态均衡,从而引导集群扩充和发展到新的水平。神农架风景区可依托宜昌、武汉两大城市实现物资、人才、资金及信息的交流,与长江三峡、武当山实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保持区内旅游产业集群的向外辐射能力和扩展能力。这样,产业集群才能保持长久的生态持续力而得以持续地发展。
6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旅游产业自身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要求旅游产业与其关联产业及生态环境资源之间和谐共生,这正是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发展要求。因此,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空间布局模式。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制造业,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代表,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使旅游产业具有集群属性,以旅游业为代表研究服务业的集群现象是本文的立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