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创新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马克思技术创新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马克思技术创新伦理思想探析

田 莉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摘 要: 技术创新,是主体将知识技能作用于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人们逐利心理的驱动,往往忽视了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所需的真正主体需求。马克思的技术创新伦理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技术创新;伦理;技术创新伦理学;消解

在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能满足生活所需的许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另一方面,问题也接踵而至,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不和谐。这就需要以马克思的技术创新伦理思想作为指导,协调技术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害关系,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郭文安:教材编写往往被人看成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编排与阐述,对有关科研成果的概括和整理,因而不受重视,甚至不被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教材编写与科学研究确有所区别,前者主要是在已有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二者亦有共同点,教材编写同样具有探索、研究、整合与创新的属性,实质上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因为一本好的教材应有广博、坚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它不应限于概括与整理已有的科研成果,在学科理论的简明化、系统化和体系化上都应有新的突破、发展与提高。它应兼具专业性、基础性、学术性和前瞻性。它可使广大师生及读者受益匪浅,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依据与动力。可以说,一本好教材其价值并不亚于一本好专著。

一、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引发伦理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创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本质的过程中对技术创新作了阐述。他认为,技术创新的直接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仍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在这种逐利驱动,技术创新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不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马克思认为,在农业上,资本主义大工业破坏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只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1]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在煤矿、纺织、建筑、印刷等行业的应用,使城市空气质量恶化,水质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土地原有的土质,更为严重的还有因未合理处理化肥厂、化工厂的残留物,使其残留于居民的饮水源头,癌症村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此。

(二)人与自身的不和谐

在人与自身关系方面,机器对人的体力和技能的替代导致人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降低,从而导致工人与机器的主客体位置的颠倒。马克思指出,“工人作为机器的仆人而从属于机器的现象,在这里是不变的,而在工场手工业中仆人的角色总是由工具来担当。”[2]本该由人控制的机器反过来奴役人,压抑人,使人成为一种局部的、片面的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畸形物,工人的许多生产志趣和才能被压抑,从而沦为单向度的人。不仅如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还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国家税收政策内容繁多,各地可参照执行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实现“纳税最巧妙”是最难把握的。通过笔者多年的经验积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税收政策,多利用“擦边球”,降低税负。

(三)人与人的不和谐

在马克思那里,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造成异化的根本原因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机器来说,它的价值是以代表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标志出现的,机器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角色。消解因技术异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还需从技术本身出发,通过技术的变革、创新,走技术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地利用技术的进步来化解自然、人类社会的矛盾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失去自由,沦为机器的奴仆,过着单向度的生活,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下,人民从被迫服从劳动分工的状况中脱离出来,从而实现了自我选择劳动工种,并且也给个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了人们自我创新的意识。技术的自由和解放,提高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状态。就这一点而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改造,要消除技术异化,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技术不再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使全社会的人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使技术的逻辑服从于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逻辑,以达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解决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就需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代之以共产主义,将真正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确立为制度,并使其占据支配地位,从而使自然回归“自然状态”,使人达到自由的“应然状态”。

二、马克思关于消解技术创新伦理问题的思考

技术异化是伦理缺失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技术伦理的目标是使技术造福于人类及其环境。现代技术的发展遵循着“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都应该去做,”以及“追求最大的效率与产出”这两项原则,生态危机、资源匮乏、人性的沦丧等问题足以体现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技术的使用上对伦理道德的遗弃,在这两项原则面前,我们应该站在伦理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能做的是否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为了使技术更好地发挥其正效应,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佳的环境,在利益至上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把伦理因素引入进来,用道德伦理制约技术活动。这便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已经存在”的自然负责任,并且要对“未来”的生命承担责任。在技术活动中,技术共同体及技术成果的使用者需要承担起技术活动的道德责任,对那些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及享受一切的危险坚决地说“不”,从而为自然、为自身、为子孙后代、为未来负责。

(一)技术本身的变革:消解技术异化的根本途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主要从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讲,机器使得工人整日工作,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冷漠关系。而在工人的家庭生活中,甚至出现母亲为了外出就业获取一定的钱财无暇照顾子女而给子女喂食鸦片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工厂区的各种现象在这里又重现了,而且暗地杀害儿童和让儿童服鸦片剂的现象比工厂区还要厉害。”[3]虐待子女,给子女喂食鸦片剂,甚至故意饿死和毒死自己的子女,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骇人听闻的事件,这无疑是人性的毁灭和人类道德的丧失。

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的腐败以及经济领域的盲目消费和资源的滥用。针对这两大领域的异化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对技术创新伦理问题的消解方式来解决。

就自然而言,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知识体系,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往往会降低技术的负效应,增大技术的正效应。就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言,要使人摆脱单向度的生活,社会的不公正问题消除,最终还是需依靠技术。通过技术变革,解放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消除贫富差距。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所满足的基础上,提高劳动者素质,解放思想,创造精神财富。

(二)制度创新:消解技术异化的制度保障

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导致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日益凸显,贫富分化问题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相对的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而资本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重新分配占有更多的财富,由此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出现了在这个社会中少数人占有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占有少数财富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三)伦理教化:消解技术异化的道德实践

马克思阐述了技术创新引发的伦理问题,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技术异化的消解可以通过技术本身的变革和制度创新来完成。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食品执行标准缺乏规范性甚至过时。对于部分食品而言,其执行标准缺乏规范性,还有部分食品仍然以老标准为依据,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执行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对于食品非常不利,使其与当前安全检测不相符[1]。

首先,政治领域的异化现象集中体现在官员的腐败。政府官员利用人们赋予他们的职权反过来欺压人们、盘剥人们,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却反过来成为人民为政府服务,这种权力的异化,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那么,要消除政治领域的异化问题,就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消除特权,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积极扩展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保证行政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减少政治领域的异化。

其次,经济领域的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盲目消费及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一方面,虚假需要被人们当作真实的需要来消费,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受铺天盖地的广告影响,加之炫耀性心理的驱使,超前消费,穷奢极欲,最终导致内心精神空虚。另一方面,人们受利益的驱动,滥用资源,导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消除经济领域的异化问题,就需要我们以伦理为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关于和谐社会问题,从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消解方式来看,从远距离伦理的角度考虑,我们当代人对自然和未来的生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求,这样,通过伦理机制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将会成为可能。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紧密的依存关系。关于这一点,前人也早有关注。如唐初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曾经谈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则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1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以为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莫不因为“时与地”两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1](P572)。其他从地域角度谈文论诗者亦不在少数。

技术创新为人类满足物质需求提供了可能,却恰恰因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而造成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不和谐发展。只有消除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相融共生,达到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利用马克思关于消解技术异化的方式,从制度及伦理两方面消除我国目前存在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异化问题,为构建和谐中国,实现自由、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可能。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5]刘越.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5-0273-02

作者简介: 田莉(1991- ),女,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创新理论与实践。

标签:;  ;  ;  ;  ;  

马克思技术创新伦理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