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56例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周振中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康复科 北京 100069)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自动或者随意被动运动,观察组则根据康复师设定的康复治疗方案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日常活动能力)指数积分和FugIMeyer值(肢体运动功能)上的改变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在Barthe指数评分和FugIMeyer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促进了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128-02

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医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脑卒中病人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1]。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在医疗领域推行了康复医学,这也为降低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提供了重要的医学基础。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在病理模式下造成的肌腱萎缩和关节畸形成为重要的致残因素,而常见的肌肉力量下降则不是畸形脑卒中疾病的主要致残原因。而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已经被证明可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为了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在恢复患者生理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上的作用,我院康复科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Bobath成人偏瘫训练法[2],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康复科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上患者全部在急性期住院,而且与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指标相符合。对于以上56例患者:(1)经头脑CT并被确诊为脑卒中;(2)第一次出现脑出血或者脑梗死;(3)存在肢体运动障碍;(4)病程不超过两周;而且排除了意识障碍、合并严重并发症、小脑干病变、四肢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在54~76岁之间,平均为(64.66±2.33)岁。其中47例脑梗死,9例脑出血,33例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将以上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arthe指数积分、FugIMeyer值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急性期的抢救和药物治疗上,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完全一致。对照组自动或者随意被动运动,观察组则根据康复师设定的康复治疗方案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来说,依据评估结果来对观察组患者制定规范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等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神经学症状不发展的48h后才真正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脑梗死3d、脑出血2周内实行Bobath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方法,先进行床上良姿位摆放,然后进行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反步态训练等康复训练。针对患侧肢体的主动辅助运动,实行健康侧制动,患侧强制运用的训练,一方面避免了对患侧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利用了健侧来协助患侧训练。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观察组患者接受了运动和作业疗法为主的治疗,每周六次,每天一次1h的康复治疗,余下的时间则由患者家属来协助训练。实施康复计划前,康复师将康复治疗的作用和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指导他们掌握其中的要点,科学开展康复训练,从而有助于患者出院后再家中可以继续实行康复训练,加快自身功能的恢复进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日常活动能力)指数积分和FugIMeyer值(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后的2周、4周、6周各统计一次,以此来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和生活能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由于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在Barthe指数评分和FugIMeyer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如表1、2所示。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脑血管病不管是在发病率、患病率还是在致残率和致死率上都具有较高的比重。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研究降低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已经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临床课题[3]。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在医疗领域推行了康复医学,这也为降低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提供了重要的医学基础。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在病理模式下造成的肌腱萎缩和关节畸形成为重要的致残因素,而常见的肌肉力量下降则不是畸形脑卒中疾病的主要致残原因。有鉴于此,早期康复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控制患者瘫痪肢体病理模式的成形,诱导患者机体构建正常的生理模式。对于患者的高级中枢神经而言,其环路的再通主要凭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中枢神经细胞借助于树突、轴突的再生和发芽,能够再次组织构建的功能细胞集团团网络系统,从而完成功能重组的目的,并且代偿失去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早期功能训练来构建相对良好的运动模式,并且对这种模式进行多次练习、强化和维持,也包括有目的性的再次学习训练,指导患者适当的运用自助工具来实现翻身、转移进食等日常活动,从而有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较早恢复部分生理自理能力。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康复训练治疗宜早不宜迟。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自动或者随意被动运动,观察组则根据康复师设定的康复治疗方案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其中,依据评估结果来对观察组患者制定规范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等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神经学症状不发展的48h后才真正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脑梗死3d、脑出血2周内实行Bobath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方法。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针对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应当在患者发病1~2周以内开展[4],大约80%的患者自从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6周内就能够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为此,在统计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日常活动能力)指数积分和FugIMeyer值(肢体运动功能)上的改变情况,我院康复科选取治疗后的2周、4周、6周各统计一次,以此来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结果也表明了,经治疗后,观察组在Barthe指数评分和FugIMeyer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表明了,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与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存在比较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同一状态下的患者,如果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的话,那么最终的康复治疗效果也就越好。过往文献报道显示,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最佳时间就是在发病的3个月以内,而本次研究结果也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合。总而言之,急性脑卒中的康复训练仍然是门相对较新的科学,也是促进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降低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促进了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定华.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43-212.

[2]刘钦刚.循序渐进一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7-91.

[3]朱镛连.神经病学[M].第21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8-334.

[4]王开辉,王金法,古芳香.早期康复训练队脑梗死后下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160-161.

论文作者:周振中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急性脑卒中56例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周振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