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患有“母原病”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母原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母原病”的症状
过分依恋型 患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整天依附在母亲身边。只要看不见母亲马上就大哭大闹,撒娇任性,为所欲为,甚至乱打乱摔玩具,直到见到母亲才肯罢休。有的幼儿在睡觉时一定要与母亲同床同被,入睡前必须有母亲触摸哄骗,对母亲有高度的依恋感,而对其他人,甚至父亲也不爱不理。当其他人教育批评他时,会表现出严重的任性和暴怒行为,只有得到母亲哄劝,情绪才能平复。
逐渐地,幼儿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性格怯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日后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育儿型 1岁以前是养育婴儿的关键时期,语言迟缓症、自闭症、痴呆症等疾病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的。有位母亲带7个月的婴儿来医院就诊。她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摄入的热量、睡眠状况、体重指数、如何鉴别孩子风疹与急疹等了如指掌,自认为有相当丰富的育儿知识,还能列举出读过的视为“宝典”的育儿书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孩子面部表情毫无变化,既不看母亲,也不环顾四周,当你呼唤他的小名时,他毫无反应,像木头似的无动于衷。这婴儿已经显示出“语言迟缓症或自闭症”的初期征兆。
病因就是这个母亲只知道按照书籍的指示去照顾孩子,却不知道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间丰富多彩的感情交流,是去抚摸孩子,与孩子嬉戏,和他讲话,让他高兴,让他体会到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无微不至的母爱。即使读破万卷育儿书,也只能掌握育儿知识,要想宝宝健康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育儿书籍统统收起来,遇到问题再翻一翻,最关键的是母亲自然流露出对宝宝的无限关怀与爱护。
放弃育儿型 许多夫妻都认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比养育一个孩子重要,再加上受到欧美国家个人主义的影响,有许多人因此主张女人离开家庭,像男人一样地步入社会工作。如果一位母亲抱有这种想法,她会丧失育儿的本能,出现放弃育儿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是母亲嫌带孩子麻烦,希望能轻松地养育宝宝,更希望能轻松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母亲并不介意孩子离开自己。或把未满周岁的小孩放在家里睡觉,独自一人外出购物;或把不满3周岁的小孩送到托儿所里不加关心;或者把孩子交自己的父母来照顾,完全忘记了宝宝的存在。这种几乎处于放任状态的育儿方式,除了会引起孩子身体疾病之外,更会使从小生活在“孤独”气氛中的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亲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说,放弃育儿也是导致母原病的病因之一。
母原病产生的原因是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采取高度溺爱、庇护和关心过多或过少的教养方式所致。有一位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谈到美国儿童教养方式时,举例说明:美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游玩,当孩子跌倒在地上时,常常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从地上爬起来。而中国的父母在同样的情况下一定会立即奔过去搀扶孩子,当孩子跌痛或受惊吓而哭泣时,做父母的还会装作用手拍打地面,责怪地面的不平,使自己孩子绊倒。这就是两种不同育儿方式的心理差异。
“母原病”的治疗方法
父母应对症下药,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针——指导、教育、扶植和身体力行地予以完成。
“母原病”如果已严重到难以教育和纠正时,建议暂时把孩子寄养到亲友家里,生活一段时间(一般半年左右),直至孩子心理行为有所纠正后,再重返家庭。因为幼儿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经过一段时间改换环境条件,他们会慢慢改变过来。
年轻的母亲要懂得科学育儿,不要溺爱娇惯孩子,改变那种一味迁就、百般依顺的做法。
立即停止高度溺爱和庇护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正确的母爱教育方式抚养孩子,也就是说要“爱在心上”,不要“爱在面上”。具体方法是必须适当地关照与适度地放任他们。但是适度到何种程度呢?专家认为,母亲在育儿时,应按照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来抚养,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这样就避免了患母原病的危险。
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必须由母亲照顾的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婴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无论是喝奶、换尿布一律由母亲来做,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是他非常清楚由母亲照顾所带来的舒适的感觉,他会想:她真好。1岁时婴儿已有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能行走,会牙牙学语,能灵话运用双手,不过这些能力是在母亲指导下借着游戏、爱抚、鼓励才学会的。由此可见,母亲的育儿工作如果交给他人代劳,婴儿就无法分辨谁是母亲,脑中也就无法形成母亲的形象。因此母亲在这个阶段必须亲自培养育儿的基本能力,亲自处理与宝宝有关的事情,这对母亲或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亲子关系的阶段(1~3岁)
1~3岁是孩子性格发展最快的阶段。精力充沛是这个阶段的最显著特征,幼儿此时没有交友能力,自己玩耍又缺乏兴趣,因此他们会以家长为中心,努力寻找玩伴。这阶段幼儿行动基本是室内占70%,室外占30%,可玩的游戏也是与父母在一起进行的。这一时期,母亲应该使孩子有“妈妈真好”的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母亲一味姑息迁就或唠叨,或表现出情绪不安、焦躁,都会有损孩子心目中的母亲形象,一旦他对你形成了坏形象,你说的话就很难让他听进去,即使让他帮点小忙,他也不会去做的。由此可知,在孩子3岁之前母亲若态度不好,易使孩子的行为更恶劣,孩子不听话又使母亲情绪更为不安,如此恶性循环,不是亲子关系恶化,就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碍。此时,母亲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夸奖和哄孩子,给他们鼓励,到底是成为“好”或“坏”母亲,完全取决于3岁前母亲如何建立亲子关系。
逐渐脱离母亲的阶段(3~6岁)
他们开始脱离母亲,准备自立,会积极与朋友交往。但是有些母亲不明白这一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幼儿园,她们认为,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总算可以松口气。这个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对于孩子的教育,母亲的责任比前两个阶段更为重要,也比幼儿园的责任重大。母亲要在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之后询问他在园里的情况,也可以在他不累的情况下带他去买东西,购物时让他付钱,让他帮忙拿东西,回家之后也不忘鼓励几句。生活中不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让孩子适当分担责任,对他们处事能力给予鼓励,不让孩子产生反感,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你的育儿工作也就成功大半了。
无论是上述哪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爱心的浇灌。为人父母者,只要能了解三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心理发展状态,适时给予鼓励,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使子女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就不会再有患母原病的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