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8)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获取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但是由于目前担当信息媒介的多种媒体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了诸如响应速度滞后,内容言之无物,甚至无法保证真实性等问题。为了在新媒体时代下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营造一个良性的媒体环境,使每一个信息受众都能及时的获得高质量的资讯,媒体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任重而道远。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保障新闻真实性所面临的挑战展开了富有建树性的讨论,同时对应当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简单介绍,从而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策略
引言:
新闻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及时便捷地掌握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社会环境等资讯的重要途径。随着新闻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新闻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也在助长媒体自身以及外部监管缺失所造成的乱象。新闻报道若不尊重现实,不立足于实际,没有相应的依据作为基础,那么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媒体机构的权威性就将受到质疑,从长远角度来看,报道失实会对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媒体不论规模和种类,都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真实、快速、高质量地提供新闻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行动起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加强新闻媒体的自我管理以及外部监管,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障新闻真实性和实时性[1]。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新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新闻活动是人们交换和传播重要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只有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快速性,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正确的决定和判断。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确保最终呈递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保障受众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快速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真实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今,新闻活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不仅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参考,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夸张地说,新闻活动对于社会群众价值观的塑造、道德体系的构建、政治知识的培养、科普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媒体能否向受众提供正确、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和社会能否实现长治久安,社会舆论能否和谐息息相关。由于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负责编辑与传播新闻信息的相关媒体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越来越重,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媒体类型的不断涌现,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的要求也更加迫切[2]。在人们信息生活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保障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不应忽略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价值,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对媒体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良性舆论环境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部门与机构协同合作,从而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恪守的责任,也是新闻媒体需要坚守的原则,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保障新闻信息真实性不容忽视。新闻活动不仅关乎民生民情,更关乎社会舆论导向和发展建设,无论在新闻内容的选材、编辑还是报道过程中,都应严格把关,确保新闻内容本身不夸大、不失实、理性客观。只有这样,新闻传播事业才会取得良性发展,新闻报道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人民群众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咨询,社会舆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得到维护。但是现阶段,随着新兴媒体的大批出现,监管政策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相对滞后,从而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夸大歪曲等现象时有发生。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知识谬误: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诸多案例当中,因新闻工作者对所报道的事物或事件缺乏系统的人事和基本的知识储备而造成的知识谬误普遍存在。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在调查和报道相关事件时,对事件所涉及到的背景常识未进行充分研究和理解,从而导致了新闻报道内容肤浅、事实歪曲等情况的发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度,为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制造了障碍。一些新闻工作者对事业没有追求,对事实报道态度不端正,在尚未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就对事件展开调查和报道,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新闻内容出现各种疏漏和谬误,大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在新闻调查、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谬误并非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态度严谨,在工作过程中不可一知半解、敷衍凑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受众呈现出真实可靠、精彩深刻的新闻报道。
(二)弄虚作假:与上文所讲的知识谬误不同的是,有些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相关事件的过程中,已经对基本事实和概况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迫于外界压力,未对其予以真实、全面的报道,甚至避重就轻、歪曲事实[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外界压力与诱惑的双重考验下会选择在新闻内容上弄虚作假,使报道与事实情况严重不符,不仅背弃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也造成了严重且深远的不良后果,同时也为新闻行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频率,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利和资质,使每个报道不实的案例都能够追根溯源、责任到人,使铤而走险的报道者和教唆者都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三)缺乏证据:此外,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主观看法和情绪,忽略了对事实依据和因果关系的必要阐述,从而削弱了新闻报道的可靠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建立在严谨有序的调查取证基础之上的,新闻工作者应尊重客观事实,降低甚至消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将新闻事件的原貌呈现给受众。与此同时,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因果关系,否则在内容编辑上易出现言之无物或逻辑混乱等现象。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本应具备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感是导致新闻报道不准确、不深刻、不严谨的直接原因。尊重事实、陈述事实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而一旦新闻报道离开了事实依据,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保障新闻真实性的策略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人为造成的,其结果都是与现实不符。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媒体还是作为新闻信息接收者的广大受众,新媒体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特定要求。新媒体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新闻信息在短时间内实现深入广泛的大范围传播成为了可能,也降低了新闻资讯编辑与传播的准入门槛,使自媒体大行其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享受信息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何在维持新闻资讯高效传播的同时,有力地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性,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保障新闻真实性相关工作的开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深入浅出: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尽可能直白、精炼、高效地对基本事实和相关信息进行阐述和评论。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调查新闻事件、编辑新闻稿之前,应身体力行、事无巨细地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背景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报道更加深刻,内容更加可靠。只有本着严谨细致、忠于事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保障新闻内容有据可依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还原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新闻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实事求是: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应大力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迎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快节奏更迭趋势的同时,守住初心和职业操守,做到慎独与实事求是,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新闻活动,从自身做起,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真正做到为媒体事业负责、为广大群众负责、为国家和社会负责。在新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一方面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人,另一方面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培养,才能对新闻传播的每个环节进
行有效把控,进而形成对新闻真实性的多层次保障。
(三)遵守制度: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即媒体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缺乏自身管理与自我约束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完善监管机制或监管滞后。若要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妥善解决,首先,媒体机构应加强新闻信息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真实性存疑、缺乏事实依据的新闻内容进行拦截或者下架,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失实报道,媒体机构应履行相应义务,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澄清;而政府机构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严格具体的管理规范,使媒体机构与新闻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的真实性[4]。
总结: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展成为了大势所趋。新闻活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会协助国家和社会在新时期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需要媒体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约束力,更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做好新闻报道失实的防范工作。与此同时,新闻活动的开展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新闻媒体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从而在各环节严格把关,进而在充分发挥新闻社会价值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环境,最终达到助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雪莹.以“马航MH370失联”为例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J].赤子(中旬),2014(02):356-357.
[2]汤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3):28-29.
[3]徐超超.新媒体时代新闻“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66+69.
[4]刘朝霞.重新认识公众的力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青年记者,2016(25):51-52.
作者简介:孙莹,(1983年11月—),女,汉族,北京市人,当前职务为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路网快讯》编辑部记者,当前职称为记者,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论文作者:孙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新闻论文; 媒体论文; 真实性论文; 信息论文; 新闻工作者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时代论文; 《知识-力量》4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