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发展我国的评价科学论文

建构和发展我国的评价科学

汤建民

[提要 ]评价科学在推进我国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学界目前对评价科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等却仍然关注得很少,以致使得不仅作为学科意义上的评价学或评价科学始终尚未独立地凸显和成长起来,而且为各行业各领域的评价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为加快评价科学的发展,已有必要从科学学的高度,对其整体学科结构进行前瞻性的主动建构。本文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在梳理了评价科学的自身特性以及定量地分析了我国评价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际发展状况基础上,建构了我国评价科学的学科结构蓝图,并提出目前建构和发展评价科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强“二阶评价研究”上。

[关键词 ]评价学;评价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学科知识体系;二价评价研究

一 、建构和发展我国评价科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评价是人类的最基本活动之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其在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愈益变得重要,这些作用包括判断作用、预测作用、选择作用、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等。[1-2]但遗憾的是,正像人类社会对评价活动规律的自觉研究要比人类开展评价活动的时间晚得多一样,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评价分支学科,如教育评价学、环境影响评价学、土地评价学、药物评价学等,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但目前我们对我国评价科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等却仍然关注得很少,以致使得在我国不仅作为学科意义上的评价学或评价科学始终尚未独立地凸显和成长起来,表现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目录中几乎没有评价类的专业,学术期刊中很少有评价领域的专业期刊,系统性、综合性、普适性的元问题层次的评价理论研究专著非常稀少等,而且为各行业各领域的评价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比如科研评价实践中的一些负面效应还长期得不到改进等。鉴于评价在推进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和我国目前在评价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评价学事实上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包含若干门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的事实,笔者认为现在已经有必要以“评价科学”这个概念来统称这些学科,并且已有必要从科学学、科学学科学的高度,来对评价科学的整体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前瞻性的主动建构。

主动建构评价科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有利于通过“前拉后推”的学科发展战略,实现评价科学发展的默顿效应,即由于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反馈,预言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自己的实现。[3]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包含这种意思。对于此,《交叉科学结构论》一书的作者王续琨教授曾深有体会地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梳理城市科学分支学科过程中,突然想到城市和农村是特征有别的两类基本人类聚居地,既然有城市科学,那么也就应该有农村科学,于是他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准备,构思了农村科学的分支学科,写出了《建构和发展农村科学的设想》,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王续琨教授还将这种现象归纳提升成为一种推动学科有效发展的普遍机制,即“预设建构机制”。[4](P.392-393)二是有利于解决目前某些评价分支学科先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回避的一些学科范畴分界问题。比如,有学者早在1987年时就发现,要明确《教育评价学》的基本范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实际上又涉及到一门比教育评价学更基础更重要的大科学——评价科学。钱学森教授曾经把现代科学按门类划分为九个学科部门,笔者认为,与这九门科学并列的还有一门,这就是评价科学。因为无论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与现有的九门科学相比来看,评价科学的出现和建立都势在必行,它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功能是以往任何科学所不能取代的。”[5]三是有利于我们按照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来梳理现有的评价研究成果。目前我国评价类研究成果的数量之多是罕见的,比如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仅就2016年来说,论文篇名中包含“评价”一词的期刊论文就有38000多篇!这还不包括论文篇名中包含“评估”等词的期刊论文!显然,不仅“论文之多”与“学科未立”之间是一个待解的悖论,如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梳理也需要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相关理论的支持。

二 、建构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

和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成熟学科一样,要建构评价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要结合评价科学的自身特性。其中前者主要是在形式组成上和思维上提供帮助,后者则是可为内容及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确定打下基础。

(一)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科知识体系基本内容组成的一般逻辑,二是用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式表示方法。

数学是一门运动、变化着的科学,其很多知识点都是发现一种运动的数学规律,或者是用运动规律来表示数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函数最简单、直接的解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处理和展现数学的运动性,只能简单地给学生看静态的数学,导致在解决动态问题时,非常吃力。信息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一教学方法所运用技术的瓶颈,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案。如学习“动点”的轨迹,原本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笨拙”地画出几个点,学生勉强明白。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数字信息,整合为图像,画出更多的轨迹变化,学生既能看到运动的结果,也能看到运动的过程。如此直观的演示,对学生研究动态运动方程非常有帮助。

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组成虽然会因各学科特性的不同而呈现出某些差异,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说,其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即一般认为学科知识体系大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其它研究(视学科不同而可能呈现差异)。如有旅游研究学者认为“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6]也有教育研究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可以从学科的内涵、理论框架和研究领域三方面来进行讨论”等。[7]笔者认为,虽然这些研究都不是针对评价科学而言的,但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思想仍然都可以作为我们建构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借鉴。

水分亏缺影响间作棉花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蕾数、铃数、开花数及果枝数,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间作棉花株型塑造,增加果枝数,促进多结蕾铃,提高产量,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棉花产量显著下降。

目前用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式表示方法主要也有三种,一是梳形结构或是叫框图结构,见图1中的a图;[8]二是表格式结构,一般分为4-6栏不等,见图1中的b图;[9]三是树形结构,如图1中的c图。[10]

图 1学科知识体系的一般绘制方法

(二)评价科学的自身特性

与建构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关系密切的问题是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评价活动的过程特性和评价活动的类型,对这些问题的形态分析有利于我们理清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关于评价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评价系统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此外也包括一些非基本要素,如评价目的等。[11-12]“四要素说”则认为评价系统是由评价主体系统、评价客体系统、评价目标系统和评价参照系统构成。[13]总的看,两者虽在形式上和表述上有些差别,但其基本思想和内容是相似的,其一般模型可由图2表述。

苏州工业园区富事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生产工程注塑制品、波纹管、片板材和改性材料,积累了近50年的塑料加工专业技术经验,先后从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日本和香港引进各类双螺杆挤出机、精密注射机、片板材和波纹管生产线等近4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超过2 万 t。

图 2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

关于评价活动的过程,学界一般认为,每一个评价活动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一般都经过确立评价目的和标准、获取评价信息、形成评价判断三个主要环节。在具体的评价情景中,评价方法的设计和选择以及评价的检验和修正也经常是其中的工作环节。

关于评价活动的分类的讨论,对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结构和规律。由于评价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分类标准的不同,因而也就会形成多种不同的分类结果。表1列出了评价活动的一些常用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14-15](P.131-133)

表 1评价活动的分类

三 、建构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数据基础

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二种发展机制的共同作用,一是学科理智层面的,二是学科制度层面的,学科发展史是学科理智史和学科制度史的双重动态史。[16]要建构评价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要首先考察其理智层面的发展现状。为此本文选择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学视角的研究,包括2016年评价类论文的学科分布,2015年评价类核心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布及研究主题知识图谱,2016年出版的评价类图书的主题分布,以及我国历年来已出版的元研究类评价图书的书名分析(数据检索时间为2017年3月-7月),以考察评价科学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程度,作为建构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一)评价类论文的学科领域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篇名中以“评价”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论文时间限定为2016年,这样就可得到38067篇评价类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

表 2 2016年评价类论文的学科分布

由表2可知,我国评价类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四个大的领域,一是自然科学领域,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建筑、石油、地质、运输、水利水电、矿业、农业、电力等行业领域;二是医药卫生领域,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心血管、外科、肿瘤、医药卫生政策法规、中医、内分泌、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等;三是经济管理类,主要包括企业经济、宏观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轻工业手工业、金融等领域;四是教育领域,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领域。

(二)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由图3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评价研究的主题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领域。分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包括重金属评价、土壤评价等;医药卫生领域,包括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等;期刊评价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领域。[17]

表 3评价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布

围绕四项机制创新,着力深化农村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适应新型工农关系以及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投入、组织发动、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四项机制,推动农村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三)论文研究主题的结构考察

有文献报道[16],目前应用的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较低,仅70%左右,延长疗程或加入铋剂和益生菌可提高根除率。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线治疗方案:(1)PPI三联疗法(PPI+两种抗生素)仍为首选;(2)RBC三联疗法(RBC+两种抗生素)可作为一线希望治疗方案。幽门螺杆菌感染二线治疗方案:四联疗法[PPI+铋剂(B)+两种抗生素]仍为首选。在传统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中加入益生菌(14 d),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从60%~65%提高到79%~82%。

由表3可以看出,除去方法类高频关键词,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Meta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以外;按评价领域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重金属评价、质量评价、风险评价、安全评价、土壤评价、水质评价、沉积物评价、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疗效评价等领域的论文数量排在前列。

图 3评价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并下载篇名中包含“评价”的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时间限定为2015年,可以得到10445篇核心期刊论文数据。通过计算论文关键词的频次并排序,可以得到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3(部分数据)。

(四)图书研究主题的考察

为了掌握目前我国评价类图书的领域分布情况,笔者为此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以“评价”作为检索词进行“正题名”检索,共检索得到2016年出版的相关著作628部。为了便于分析这些著作的主题,笔者按照书名和出版社信息对每本著作的主题从评价领域分类的视角进行了提取和标示,比如对《北京市核心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这本著作,将其主题分类标示为“土地评价”,对《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修复技术》这本著作,将其主题分类标示为“生态评价”。经过上述步骤后再对主题的标示进行统计,并用netdraw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可得到图4结果。

图 4评价类图书的主题分布

在表5中,笔者粗略地将评价科学的学科组成划分为4个学科群组。

(五)元研究类图书出版情况的考察

所谓元研究是指对一门科学本身各种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创生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分支学科、发展动力、演进趋势等,元研究类图书的出版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学科结构的组成情况和学科发展成熟的程度。[19](P.429)为此笔者又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以“评价学”、“评价论”、“评价科学”作为检索词在图书名称中进行检索,发现有45部元研究类图书,其中书名中含“评价学”的有24部,含“评价论”的有21部,但尚没有发现书名中含“评价科学”的图书,见表4。

表 4书名中含 “评价学 ”、“评价论 ”的图书

四 、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步建构

根据上述论及的建构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数据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对评价科学提出的现实需求和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下面笔者试探性地提出我国评价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步建构方案(见表5)。

表 5评价科学的学科结构

由图4可知,目前评价类图书出版得比较多的领域是环境影响评价、耕地地力评价、教育评价、绩效评价、安全评价、质量评价、资源评价、竞争力评价等领域。[18]

第Ⅲ群组是评价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相互渗透而已经建立或有望建立的边缘分支学科,包括评价管理学、评价心理学、评价法学、评价数学等。

第Ⅱ群组是按评价对象的类别而归类的分支学科。主要分为二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评价学,包括矿产资源评价学、水资源评价学、土壤评价学、大气评价学、植物评价学、环境评价学、药物评价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评价学,主要包括教育评价学、经济评价学、项目评价学、科技评价学、政策评价学、制度评价学、政府评价学、人物评价学、文化评价学等。其中有的学科,如教育评价学等已经建立了次级分支学科,如教育评价学已经分化出学校评价学、教师评价学、学生评价学、课程评价学、大学学科专业评价学等。

将以上构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模型采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五个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评价相关结果,整理相关结果值得到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第Ⅰ群组是一般评价学科。主要包括评价学或评价学概论、评价史、评价哲学、评价科学学、评价方法学等具有某种总体性特征的学科。评价学或评价学概论等的任务是探讨评价领域的各种普遍性、共同性问题,如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发展历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分类、评价的方法、评价的评价等。评价史研究评价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评价科学学是介于评价科学与科学学之间、以评价科学元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其任务是探讨评价科学中的各种基础性问题。评价方法学研究评价的方法问题。

第Ⅳ群组是是按评价属性而归类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绩效评价学、质量评价学、风险评价学、安全评价学、竞争力评价学等。

通过对上述10445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关键词共现计算,并用netdraw等软件可以绘制出研究主题知识图谱,见图1(图1中的关键词频次阈值为7,共现阈值为3)。在图1中,点的大小和关键词标签字体的大小代表相应论文数量的多少,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次数的高低。

五 、建构和发展评价科学的当前策略

建构和发展我国的评价科学,需要做的工作显然有很多。但就当前来说,笔者认为重点应是加强“二阶评价研究”。

正如科学研究活动虽然很早就有,但科学学研究活动,即“对科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步产生一样,虽然学界开展各类评价活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开展的各类评价活动也很多,但学界对于评价自身的研究却要晚得多,而且其数量也要少得多。如果确立了这样一种鉴别分类的视角,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日常我们所说的“评价研究”或“关于评价的研究”,事实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指针对某个对象(可以是某事、某物或某人)开展的评价研究;第二种是指针对评价自身(包括评价活动、评价现象、评价学、评价科学等)开展的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学科归类看,前一类研究,其学科归属一般归为其研究对象所属的学科,比如一篇关于大学评价的论文一般归为教育学,一篇关于药物评价的论文一般归为医学;后一类研究,其学科才一般地归为评价学。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另外是从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看,属于前一类的一般占绝大多数,属于后一类的则少得多。按照这样的分类视角,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有关评价的研究也划分为“一阶评价研究”和“二阶评价研究”,其中前者指的是对某客体直接进行的评价,后者则是指对这种评价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和方法以及这种评价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等进行的反思和解释,即评价之评价研究。相应地,“评价学理论”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阶评价学理论”和“二阶评价学理论”,其中前者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论述其一般评价活动规律的普通评价学,后者则是指论述各种评价学发生发展规律的评价学理论,即“评价科学学”。

有了上述两种含义的区分后,我们就便于理解目前建构和发展评价科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强“二阶评价研究”上,以夯实基础之基,抓住重中之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妇产科急腹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诊病例,随着彩超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超声分瓣率的提高,彩超为妇产科急腹症患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我院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临床确诊的10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通过这些实际案例探索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

一是可从哲学(特别是哲学中的认识论、价值论)、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出发,对评价的概念、历史、分类、作用、过程、系统、方法等进行基础性研究。

二是可以围绕评价学和评价科学的创生背景、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发展历史、基本主题、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分支学科、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适用于各学科领域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学”学科体系,出版类似于管理科学中的《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或《管理学概论》的评价学著作。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为设计需要而设计的监控系统,以保证系统的可操作性,各建筑的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是不同的,管理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管理是不均衡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通过我的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一些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技术水平都很低,所以在安全系统设计时必须注意各种形式的操纵,确保每个管理者都能有效的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运行。

三是可以在更宏观层面上,围绕建构“评价科学”的整体性蓝图方面着力。其主要工作包括:梳理和总结评价科学的演进发展历程、发展态势和发展规律,构建评价科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界定评价科学和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设计科学、预测科学、领导科学等相近、相邻、相似学科之间的关系,探寻评价科学新学科的创生模式和创生区位,分析评价科学各学科创生发展的动力来源,提出进一步推动评价科学整体发展的对策等。

注释 :

①2017年3月在采集数据时考虑到2016年的论文可能还未收齐,因此选择了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2.1.5 效价和剂量效应。很多高频抗原抗体为高效价低亲和力抗体,可能反应强度仅为1+,但效价却高达32。例如抗-Sda、抗-Ch/Rg等。

参考文献 :

[1]马维野.评价论[J].科学学研究,1996(3).

[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编.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王飞跃,王晓,王帅.知识自动化:智能产业的基础与关键[J].张江科技评论,2017(1).

[4]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程晗.教育评价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2).

[6]黄郁成.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J].旅游科学,2010().

[7]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8]王续琨.设计科学在中国:发展概观和学科体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4).

[910冯茹,王续琨.论资源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10]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11]秦越存.价值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J].唯实,2002(6).

[12]秦越存.价值评价的本质[J].学术交流,2002(2).

[13]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4).

[14]邱均平,文庭孝,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马俊峰.评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6]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17]汤建民,邱均平.评价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观和推进策略[J].科学学研究,2017(12).

[18]汤建民,邱均平.基于图书计量视角看我国评价研究近百年来的发展[J].情报杂志,2017(8).

[19]王续琨.管理科学学科演进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2019)01—0227—07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协重点软课题项目“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2018KXCX-KT0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汤建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评价学、高等教育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收稿日期 2018-10-13

责任编辑吴 俊

标签:;  ;  ;  ;  ;  ;  ;  

建构和发展我国的评价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