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腼腆孩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儿论文,腼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腼腆作为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从小就能表现出来。腼腆的孩子怕见生人,只要生人朝他伸手,你还没抱他,他就撇嘴要哭;小朋友们正在做游戏,腼腆的孩子宁可躲在一边看,也不敢径直凑过去;你让他在课上回答个问题,他低头不语。很多家长为这些孩子的将来发愁。
腼腆是缺点吗?
心理学家认为,腼腆是尴尬、慌乱、胆怯和害羞等感觉的综合,它有碍人的正常交往。一个腼腆的人,如果他很敏感,自尊心又强,那么他就会整天为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担忧。腼腆的人最害怕在陌生的意外的场合抛头露面,特别是在场的人们都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他的时候,他会手足无措。
腼腆的人缺乏自信心,在交往中缩手缩脚、寡言少语。对于批评乃至玩笑,他们往往接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消极情感不断积累,慢慢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由于他们不能和周围的人们正常地交往,所以他们总感到自己处处受挫折,事事都被动。这种感觉最后就会发展为对自己不满,对未来失去信心。
长此以往,腼腆的人会出现病态条件反射,出现腼腆的情况不但次数增多,而且范围也有所扩大。如果说一开始碰到生人他只是有点忸怩不安,那么此时他就会有意识地缩小与外界接触的范围,以避免挫折和烦恼。
可见,腼腆是个缺点。
腼腆是怎么形成的?
同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有的腼腆,有的不腼腆。通常是老大腼腆,其余的孩子容易适应环境。对此做何解释呢?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头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处处替孩子操心;家长对二胎比较放心,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多让孩子讨厌的限制,所以他会学着交谈、合作、说服和谦让。
国外一位心理学教授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几年研究,发现腼腆儿童的生理指标和情感指标都很相似。比如,1岁孩子心跳快、好激动、爱哭,4岁孩子的血压比其他同龄人高。
他认为,机体的这类特点也表现在成年人身上。腼腆的成年人容易得过敏性疾病以及疟疾和湿疹。这些疾病通常认为是遗传性疾病,由此就能得出结论:腼腆的基因和免疫系统的基因是同一条链上的两个环。
腼腆既然是遗传的,孩子恐怕要一辈子受罪吧?不。美国另一位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和获得生活经验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使基因中程序化了的腼腆因素得到纠正。
腼腆的孩子需要帮助
为了给腼腆的孩子以更有效的帮助,家长必须了解孩子腼腆的表现和形成过程。
8个月左右的孩子会有认生表现。遇有陌生人接近,他就往妈妈怀里躲,甚至吓得哭。此外,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怕男人和老人,因为他们的外貌和孩子头脑中的母亲的形象距离较大,孩子对他们不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腼腆。8个月左右的女孩比同龄男孩更认生。男孩对别离的反应比女孩更强烈,所以不宜过早入托。
到了1岁半,有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就不那么惊慌了,但在强烈依恋母亲的情况下,他也会表现出一些羞怯。
到了6岁,孩子已习惯于自己对母亲的依靠和母亲对自己的保护,于是在陌生的交往场合就能做出与外部接触的反应。
但是,如果孩子稍不听话,大人就拿别离吓唬他(“你一个人留下,我走!”),使他经常处于惶恐与不安之中,那么碰到陌生的人和事,他就会表现出一种病态的依赖性和胆怯。再说,如果孩子知道大人不会丢下他不管,说走是不算数的,那么,这种恫吓只能有损孩子对大人的信任。
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母亲。这时如果让他一人住进医院或突然接受手术治疗,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公开发生冲突,孩子就会受到惊吓、受到强烈刺激,变得腼腆起来。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善良、随和、性情温柔的孩子腼腆的居多。孩子的腼腆,尤其是女孩的腼腆,与家长的性格及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不善交际、缺乏自信、惊慌性神经过敏,且教育子女和与子女交往的方法又貌似严厉,而实际上不过徒具形式,那么孩子很容易变得腼腆。
此类家长很少给孩子表达情感的机会。有些母亲对子女又关心得过分,总怕孩子出事,限制孩子与同龄人来往。
解决孩子腼腆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
1.家长要精心照料婴幼儿。爱抚感和保护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情绪上的安宁。
2.家长要采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恫吓和体罚的方法实不足取。
3.家长要坦诚而热情地与孩子交往。对于婴幼儿,母亲的态度不宜过分矜持,应表现出足够的亲情。对于少年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情,让他们敢于在家长面前公开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愿望。
4.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范围,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
5.家长要克服自身弱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孩子已经有这方面的问题了,应当怎么办呢?
1.开导。家长要积极扩展孩子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而不能训斥他、羞辱他,不能强逼他“勇敢、果断”。
2.帮助。儿童的交往是在活动或游戏中形成的,因此,大人要教会他游戏,帮助他掌握游戏技巧,为他与同龄人交往创造条件。为了帮助孩子和同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在家或在幼儿园,可以给他物色一两个合得来的小朋友,让他们经常接触。在融洽相处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小朋友们喜欢他、需要他,使他不断增强自信心。
3.观察。腼腆的孩子离群索居,处处提防,生怕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对孩子用心观察。比如有的孩子整天担心自己辜负了别人的期望。他们表面上规规矩矩,从不给家长、教师找麻烦,问题不易被人发现。遇有这样的少年儿童,我们要及时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交往技巧。
4.等待。腼腆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克服这个缺点也要有个过程。我们所说的等待,是指允许孩子有一个转变过程,家长和教师不应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