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背景中图片对安全基模的情感启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论文,景中论文,情感论文,图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广义的依恋不再局限婴幼儿期间的亲子依恋, 如张春兴所说的“依恋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1]。依恋对象的主要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个体能和不同的人建立各种的依恋关系,由于产生的情境不同,这些关系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 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的早期经验会内化为安全依恋的内部加工模型,这种模型是“一套个体据此对有关依恋的信息进行组织或取舍的规则”,会促进“感到安全”的感觉的获得[2]。 这种感觉是人们感到有压力时对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一系列的预期,这种感觉组织在一个基本的原型或痕迹周围(安全基模—Secure Base Schema)[3]。 有研究发现真实的或想象的与可靠的他人相遇的情境可以激活这种拥有安全基地的感觉[4]。
Mikulincer和Florian提出自我的报告安全依恋类型与较高水平的快乐、低水平的压力、焦虑和敌对有关;自我报告的安全类型也与自我的积极情感有关[5,6];这足以证明安全基模浸染了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感,对这种系统的激活是当依恋目标获得后,消除了一些矛盾和压力从而紧接着就会产生积极情感而这种情感会影响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
激活安全基模中积极情感成分的方法常用的是情感启动技术。利用这种技术Baldwin发现给被试呈现可靠且重要的其他人的名字可以引起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7];Mikulincer和Shaver 发现安全基模的情境激活(潜意识条件下呈现依恋关系词又到处对安全基地形象的想象)会诱发积极情绪更高的报告率,而且这种效果与依恋类型的差异无关[8]。
依恋类型关系结构由两个基本的维度组成:一为回避,反映了信任他人的好意,却力图保持与同伴有一定的情感距离;二为焦虑,反映了人们在有需要时,对同伴的不可靠不可信的担心程度。两个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其特性是在感到有压力时,他们的预期表现为信赖他人,对他人的可靠性报以积极的态度[9]。
上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被试对研究目的的预期效应, 那么他们的积极情绪的报告可能更注重了反应的时效性,亦或这种情境所触及到的是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而非是安全基模的积极情感成分。
后来的研究找到了能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 那就是遵循记忆网络内的广泛激活的原则和情感启动技术的相结合的方法。Murphy和Zajonc就依据这一方法假设积极情感表征的启动,会自动促进这种情感的获得,并在其后的判断和评价中会显现出来[10]。Banse 的研究也证明恋人和朋友的脸或名字的启动效果要比中性刺激的启动效果要好[11]。这些研究中的启动刺激都是在个体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他人的表征,这并不能看作是对安全基模的规范的激活。因为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很可能是在被试生活的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人物,但并不等同于依恋对象,所以用安全基地表征来解释就有些牵强。事实上,安全基地的表征要包括安全依恋的核心成分,即能保持恒定的亲近感,能被一个可靠的人关心的感觉。那么只有在实际中担当了一个安全基地角色的人才能被视为依恋对象。所以本研究采用表征亲子依恋的图片为启动刺激。
本研究的假设是:安全基地图片能启动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感成分, 这种积极情感会扩散到对中性刺激的评价上,而且在启动过程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熟悉度会影响被试的选择偏向;在不同的阈限条件下,这种启动效果是稳定的;不同依恋类型的人会有相同的表现。
2 预备实验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大学大学生20人(19~24岁,平均年龄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的被试都评价启动图片并填写成人依恋量表,其中15个被试(8女,7男)评价目标刺激。
2.2 材料
选取4种类型的启动图形,包括典型的安全基地图片两幅(毕加索所绘的母子图以及黄河母子图);一幅积极启动图片(成人笑脸);一幅中性启动图片(黑白的几何多边形)。选取65个尼泊尔文字为目标刺激,验证选取的图形标准,即是否是被试不熟悉的,不能解释其含义的,也不能唤起正性或负性情绪的。成人依恋量表(中国修订版)。
2.3 实验过程
将4种启动图片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针对每幅图片就以下三个问题对在一点也不赞同(1)到完全赞同(7)的七点量表上进行选择:我觉得这幅图片能够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主题;我觉得这幅图片能够唤起人们爱和温暖的感觉;我觉得这幅图片能够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每个目标刺激图片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2000ms,同样要求被试就以下五个问题对每个目标刺激在七点量表上进行评价:我非常熟悉这幅图形;我觉得这幅图形能够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我觉得这幅图形能够唤起人们消极的情绪体验;我能够很清楚地描述这幅图形的意义;我喜欢这幅图片。就每一幅图片回答完以上五个问题之后呈现下一幅图片。
2.4 结果与讨论
启动图片评价的结果如下:对于反映人际关系这一项, 方差分析显示出启动图片类型差异显著,F(3,57)=79.33,p<0.01。其中黄河母子图得分最高(M=5.70),其次是毕加索母子图(M=5.10),紧接着是成人笑脸(M=2.25),最后是几何多边形(M=1.40)。在唤起人们爱和温暖的感觉这一项上图片类型差异也显著,得分依次为黄河母子图(M=6.35),毕加索母子图(M=5.55),成人笑脸(M=2.98),几何多边形(M=1.35),方差分析结果是F(3,57)=106.0,p<0.01。同样黄河母子图也更能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M=5.55), 其后依次为毕加索母子图(M=5.05),成人笑脸(M=4.55),几何多边形(M=2.35),方差分析结果是F(3,57)=19.36,p<0.01。这些结果都验证了划分图片类别的合理性。
所选择的40个图片的得分如下:熟悉度(M=2.23),能够唤起积极情绪体验(M=1.92),能够唤起消极情绪体验(M=2.31),能够清楚描述图片的含义(M=1.36)。这个结果与Mikulincer等(200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对成人依恋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依据30%差异原则,析出两个因子,聚合18个项目形成焦虑因子;另外18项形成回避因子(Cronbach's α=0.69)。两因子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15,说明了两个维度之间的正交性。修订量表的项目内容与已有研究的两因素结构十分契合。
3 正式实验
3.1 实验设计
阈限、启动图片、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类型四因素的3(阈上、临界、阈下)×5(毕加索母子图、黄河母子图、成人笑脸、多边形、空白图形)×2(高于中数、低于中数)×2(高于中数、低于中数)的混合设计,其中阈限为组间因素、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类型,启动刺激类型为组内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变量为对目标图片的喜好程度。
3.2 方法
3.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的学生152人(男88人,女64人,平均年龄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2.2 材料
一张以“×××”为注视点的图片;采用预备实验中的四种启动图片,再加一张空白图片作为基线图片;一张随机的掩蔽图形;目标图片为预备实验中分析的40个尼泊尔文字图片;成人依恋量表(中文修订版)。
3.2.3 方法与步骤
实验程序由Visual Basic 6.0 语言编写,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将电脑的亮度和对比度都调低,图片大小全为6.0cm(宽)×6.8cm(高)呈现在灰背景中的白框里,视距为80cm,宽视角为4.30°,高视角为4.87°。每个启动图片的总呈现次数为8次,与目标刺激联合呈现,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加以随机化。
实施程序如下:第一部分,屏幕中央呈现“欢迎参加认知心理学实验!”要求被试填写基本资料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被试编号、性别、年龄。编号由主试随机安排。要求被试先做喜好判断,再回答问题,然后依次呈现注视点(2000毫秒)—启动图片(1000、1、50毫秒,分别为阈上、阈下和临界呈现时间)—掩蔽图形(1000毫秒)—目标图形(2000毫秒),最后要求被试在七点量表上选择“刚才的刺激我觉得:(一点也不喜欢)1—2—3—4—5—6—7(非常喜欢)”。
第二部分,逐一在屏幕中央呈现成人依恋量表的36个题目,要求被试在(一点也不同意)1—2—3—4—5—6—7(完全同意)七点量表上进行选择。
练习阶段是将第一部分进行5次,以便让被试熟悉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这个阶段不记实验成绩。实验阶段比练习阶段多出问卷调查部分,呈现40幅目标图片,而启动图片和目标图片的联合呈现在被试间加以随机化,每幅启动图片随机呈现8次。
在结束实验之前,询问被试是否看到了除尼泊尔文字以外的东西。 在阈上条件下92%的被试回答是肯定的,临界呈现条件下45%被试回答肯定,而在阈下呈现条件下几乎没有被试意识到在掩蔽图形之前存在启动图片。
3.3 结果分析
以对目标刺激图片的喜好程度为因变量,进行3(阈限)×5 (启动图片类型)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启动图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4,596)=10.315,p<0.01,事后比较发现,黄河母子图能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和温暖的情感,其次是毕加索母子图,其后依次是成人笑脸,多边形,空白图形,这一发现证实了启动图片分类的合理性。安全基地图片和积极图片之间没有发现显著性的差异。阈限的主效应不显著,F(2,596)=2.989,p>0.05。 阈限和启动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8,596)=2.717,p<0.01。
这证明各种图片的对积极情感的启动效果是稳定的, 由于启动图片类型的不同,造成了在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不同阈限)对中性刺激喜好程度评价的不同。
为了探讨被试依恋类型可能存在的调和作用,进行了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阈限、启动图片类型四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出了阈限与启动图片类型的显著的交互作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主效应不显著,与阈限或启动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启动图片类型对情感的激活作用,在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身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被试的依恋类型没有明显的和解作用。
总之,实验证明安全基地图片能启动对中性刺激更为积极的评价, 也就是说安全基地图片的激活促进了积极情感的获得,然后将这种情感无意识地扩散到对中性刺激的评价上。重要的是这些评价效果也能在无意识(阈限以下)的情况下发现。证实了Murphy和Zajonc(1993)的研究结果,即使被试明显意识到启动刺激,也没有发现更强的启动效果与依恋得分的差异没有关系。这似乎说明安全基地图片启动的积极情感是非常基本的,它独立于意识或者是个体的依恋类型。
4 讨论
Mikulincer等提出的安全基地图片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个体的积极情感[8],本研究的结果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毕加索的母子图和黄河母子图作为安全基地图片,成人笑脸作为积极图片其积极情感成分可以促进积极的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的获得[12],因为积极的自我模式可以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积极的他人模式表现出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可以给人以爱、信任和安全的感觉,安全基地图片的启动这种积极情感激活并扩散导致了对中性刺激积极评价。
研究结果也体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黄河母子图作为中华民族视野内母子交互作用的典型,中国被试对它更为熟悉,更理解其内在含义,也就更容易激活其爱和温暖的感觉,因此由黄河母子图启动的对中性刺激喜好程度的得分要高一些。而毕加索母子图其画面构成与黄河母子图一样,都是简线图,视觉频率也非常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启动效应所表现出的差异,就只能是文化因素所致。
Mikulincer的研究报告指出在阈上呈现条件下情感启动效果消失了, 各种图片启动的喜好评价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临界和阈上呈现情境下不同图片类型的启动效果的差异显著,在阈下呈现条件下五类图片启动的喜好评价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在阈下呈现情境中利用情感启动技术来探索各类图片的无意识的启动效果,但对喜好判断任务来说,部分依赖于对情境的有意识的思考,因此在阈上和临界呈现条件下的启动效果就比较明显。由此可见,对情感的内隐启动应该采用有效的内隐认知技术。另外可能的一种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安全依恋的经验会形成潜意识的情绪,可以在意识中和意识之外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对启动图片的意义获得可以不通过觉察,但是由于觉察可以集中个体的注意,导致个体对图片意义有意识的思考,所以在阈限以上条件下不同图片的效果很明显。
本研究证明了每个人都有一种安全基模, 而且这种安全感可以被依恋对象相遇的真实或想象的情增激活,甚至是不安全依恋也会如此,那么可以推测不管被试报告的依恋类型是什么,人们都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意识。对此的一种可能解释是着眼于安全基地图片情境激活的认知途径。依恋安全图式的暂时激知会唤醒人的相似的适当的记忆,抑制其他不一致的记忆,并且这种特殊记忆的激活会散布到整个层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与启动刺激所传递信息一致的相关的特性会暂时处于主导地位。结果是,人对中性刺激的评价会依据激活了的积极情感而产生暂时的偏见。
总之,目前的研究仅仅是对安全基模情感成分的初步探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国内的研究很少,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释情感启动与依恋理论假设的各种深层次的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并且更应该尝试研究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依恋对象能否启动不安全依恋个体的积极情感。当然本研究只是将个体的依恋型作为一个调和因素来考察,因此似乎用量表测量个体的依恋类型已经足够了,但在以后的研究中对个体依恋类型的划分,应该更多关注个体真实的依恋经验和历史,而非个体的自我报告。
在实际应用领域, 本实验结果为广告设计以及一些场景中积极气氛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需要引导人们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中,在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给人们营造一种能够表征依恋情感的环境或许能够更好地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5 结论
5.1 利用情感启动技术证实了安全基地图片比对积极情感的启动效果更为明显。
5.2 在阈上、临界和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不同条件下,相同类型图片对情感的启动效果很稳定。对中性刺激喜好程度的评价,阈上和临界呈现条件下不同类型图片的启动效果更明显。
5.3 不同图片类型对积极情感的启动独立于个体的依恋类型而存在。
标签:依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