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语权论文,课堂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交流经验与心得的权利。思品课堂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是由思品课的性质和本质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思品课堂上如何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
第一,教师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与学生平等交流。如课余聊天、QQ交流、书信交流以及在作业本、试卷上留言等,都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互信的交流氛围,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话语权落实的核心是“讲真话”。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友好互信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在与老师交流时讲真话,也才能真正落实和保证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改变观念,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尊重和维护学生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创建平等友好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就思品课教学而言,学生话语权的尊重和维护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上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新课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思想只能由思想来影响,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触及学生心灵的课程,更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共享。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的重要原因。其次,教师要正确定位学生。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的知识还不全面,阅历还不多,思维方式还不健全,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之中,心性正处于成长之中。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是错误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对学生而言,有一些认识不到位,有一些观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其实也是学生来校学习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讲的一些错误观点,恰好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实起点。只有敢于让学生讲真话,也才有与学生真实交流和教育学生的机会。
第三,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评价观。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语言表述不规范,用词用句不准确,有个别小差错,其实是很正常的。评价学生的表现,关键还在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以及思考是否有所得……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等。在评价时,要淡化学生的小差错和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不必斤斤计较,不能求全责备。对学生发言中的一些不影响大局、无关大是大非的小口误,可淡化处理。对学生中表现的普遍性的小问题可以统一更正,规范标准。在质量评估上,要看到学生的收获和整体进步,更要看到不同基础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要允许有一部分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有保留意见。
第四,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作用。
在每一个课堂上,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作为思品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道德差异、智力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生活经验阅历的差异、家长教育影响的差异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和认知。举例来说,一个班上有的学生道德高尚一点,有的学生道德水平中等,有的道德低下一点,很正常。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其观点,激励学生在发言和讨论交流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而不是以自己的观点去压制学生的不同观点。其次,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课堂上,师生在交流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知识经验范畴和课堂准备之外的内容。这个时候,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肯定在这一方面更有发言权的学生。这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再次,一堂课的教育效果和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很难做到通过一节课将所有学生的认知提高到同一个高度上,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接受同一个道理。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创设情境,传授知识,影响并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行为。个别学生滞后或者有自己的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有的知识、规范靠一节课是无法解决的,有时候可能需要几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去接受。强迫学生接受,最终只能是学生在口服心不服的表象下走向教育的反面;允许学生保留一点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在课后去思考,允许学生有一点落后,就是保证思品课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生命力。
二、学生话语权有效行使的实践与思考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权利和机会,更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能够解释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思路。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给学生一个进一步说明的机会。学生发言后,老师不要急着去做正误判断,要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进一步阐明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目的是什么?依据在哪里?比如有一次公开课,上课老师假设了一个情境:“下课后,同学们都去操场上做课间操了,你最后一个出门。这时,你发现教室的电灯未关。按照学校规定,人走灯未熄,要扣班级竞赛分。此时你会怎么做?”老师的目的很清楚也很简单,希望学生回答的是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我会熄灯后再去操场。但一个学生在其他学生发言后却作出了另一个让人奇怪的回答:“我不熄灯。”他解释说:“我们班有同学专门负责关灯。我替他关了,班级是不会扣分了,但这个同学可能就不会记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我会选择去叫他,让他回来关灯。这样会让他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
给学生一个同伴教育的机会。当一个学生在发言中出现错误或不足时,教师要给其他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一个同伴教育的机会。通过诸如大家怎么看这个同学的发言,“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等,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事实上,学生中总有一些人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要高于其他同学,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相对要高一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接受课堂教学所要传达的理念。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学生发言后,就有学生接着发言:“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有责任。你也应该为班级负责任。”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效率与职责的思考”:“你先关了灯,再提醒他不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而班级被扣分的风险更小吗?”并从这个角度说明“只要每个人都能为班级尽一份力,班级就会建设好”的观点。他的发言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也得到了前一同学的认可。
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初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出发,全面思考、理性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例如,在一次课堂谈到师爱生这一问题时,有个学生就气呼呼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要投诉。我们班主任体罚我。”老师让他不要急,先讲讲事情的经过。原来,这位同学因为在晚上就寝后仍多次在寝室讲话、戏闹,干扰其他同学休息被值班老师扣分,导致班级四项竞赛级段倒数第一,被班主任批评。这位同学提出打扫班级卫生将功补过,扫了后又觉得不公平,这样就在课堂上发作了。在他讲完理由以后,老师没有回答,而是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思考。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他的过错造成了我们另外45个同学一周的努力都白费了,难道他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不惩罚他,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也有学生反映:“打扫卫生是在班会课上他主动提出来的,不是老师强行让他去做的。自己的选择怎么能够赖到老师身上呢?”在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发言和补充中,使这个同学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整个事件重现了一遍,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主动站起来表白:“是我错了,我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在这个事件中,让其他学生通过补充事实、辨别是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成对事实的认知和对自我的教育评价。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由老师来回答,虽然从知识或逻辑上可能都要比学生的回答更严密、更完整,但是否能达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呢,也许未必。而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思维去激发思维,以思想去引导思想,就会让教育的实效最终走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给学生一个研究反思的机会。课堂上在学生发言、讨论之后,甚至是有结论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呈现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上一例子中,当学生关于体罚的问题解决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出现的几个观点:“犯错应不应该受到惩罚?”“如果要,应该怎样惩罚?”“你认为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写成小论文。从后来学生反馈的结果看,效果较好。有一部分学生的小论文论断十分精彩,有的观点也很完善,有的占有的材料、信息、资料很多。而关于这些论文的点评、交流也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此可见,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适当加一把火,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提炼,这对学生在反思中深化知识、确立信念、指导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生行使话语权的指导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并不是放任学生“一言堂”,并不是对学生所有的观点都不评价,对学生所有的表现都不指正,而是要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这种指导应该是全方位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知识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升华的载体。一个对所学知识理解错误或者根本不理解不接受的人,其道德的成长也就成了镜花水月。因此,尊重和维护学生话语权的前提和关键首先在于,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所学知识,全面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才有助于学生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才能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产生。
第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提炼观点,分清重点和非重点,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和局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动拓展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搜集与知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解读这些资料和信息,从而使知识上升为技能。
第三,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用什么方式去思维,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决定了学生会有怎样的思想和立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感性,去理性科学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交流技巧。尊重和维护学生话语权,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维护他人的话语权,不是一个理念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这同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学生话语权充分有效行使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技巧和规则,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权力,不打断他人的思路,不进行人身攻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整合,求同存异,淡化小差异,形成共同观点。
标签:话语权论文;